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5年9月,在天津蓟县杨津庄镇小陈庄砖厂内挖土时,发现了一个古象的残破头骨,带有左右第二上门齿和左右M3;同时发掘出的还有完整的带左右m3的下颌骨和一块股骨。化石保存在距地面下约12m处的黄色细砂层底部。细砂层之上有大约8m厚的黑色粘土层。此外,还在蓟县礼明庄乡发现一块古象的肱骨。经鉴定上述化石均属于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真象亚科Elephantinae Gill,1857古菱齿象属Palaeoloxodon Matsumoto,1924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Makiyama,1924(图1、2)材料较完整的下颌骨带左右m3,冠状突与髁突残破。残…  相似文献   

2.
嶂山化石地点位于淮河下游、马陵山南端的人工河——新沂河的河床上。该化石点最早报道于1953年,是淮河下游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嶂山化石点近年新出土的一批动物化石,动物群包括:龟鳖类、扬子鳄(相似种)、虎、淮河古菱齿象、蒙古野驴、梅氏犀、李氏野猪、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和草原野牛。嶂山的扬子鳄(相似种)是该物种在更新世化石记录中分布最北的,而草原野牛则是该物种最靠南的化石记录。嶂山的古菱齿象被归入淮河古菱齿象,因其齿板数多于纳玛古菱齿象,而牙齿尺寸大于诺氏古菱齿象。嶂山河套大角鹿的下颌提供了该物种仅有的下颊齿列长度数据,证明晚更新世的河套大角鹿具有相对弱的角枝、纤细的下颌和延长的齿列,支持了中国大角鹿属(Sinomegaceros)在角枝粗壮度、下颌肿厚度和齿列长度之间的演化关联性。嶂山动物群中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是典型的晚更新世物种,且成员多为绝灭种,推断年代很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早段。嶂山动物群组合反映了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显示当时的骆马湖一带兼有湿地、森林和草地。嶂山化石点也为马陵山地区旧石器遗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地层学参照。  相似文献   

3.
1972年8月,云南省博物馆张兴永同志来信告知,在元谋县班果盆地大班果村附近发现了一个象齿。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截至1971年底为止,在元谋地区(包括元谋盆地和班果盆地)发现的长鼻类化石,已达6种之多,其中的班果古剑齿象(Stego-lophodon banguoensis sp.nov.)就是在班果盆地发现的。为了和这一地区的其他长鼻类化石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动物群面貌,我们去信要求借用该标本。承他们盛情,即将标本寄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我们初步观察,认为它代表剑齿象属的一个新种。同年11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室部分同志在班果盆地踏勘时,从社员手中收集到一个相当完整的象齿,并到上述两个标本的产地进行观察。以上两个象齿应属同一种,因它在地层、古生物学上有一定意义,故一并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最近编辑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有机会对我国已记述的低等四脚类化石属进行了统计。这一数字不一定完全无误:1)因有很多新属有待发表未能包括进来;2)有些门类尚未经过细的研究和订正,自然可能包括了少数同物异名的属,但总的说来统计的数字基本上是可靠的。最早而在古脊椎动物上最重要的两栖类是原始的迷齿类。但这一类化石,在我国至今发现得很少,仅在三叠纪地层中有少数迷齿类。  相似文献   

5.
洛阳首次发现旧石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系记述洛阳市首次发现的旧石器。它发现于距地表约12米的砂土层中,并与似诺氏古菱齿象化石共同出土,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和洛阳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禄丰盆地下上新统石灰坝组下部和中部两个三趾马化石层中发现的象类化石,包括四棱象属一未定种、轭齿象属一新种和嵌齿象属一未定种,它们都是云南地区早上新世腊玛古猿—三趾马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在生物学和地层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发掘队从1954年9月22日到11月1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二千多件石器,以及三十多箱包括至少26种脊椎动物的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将有重要贡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确定:这个丁村化石人,是属于黄土时期以前和泥河湾时期以后在汾河下流居住的原始人类。它的地质时代,和北京附近周口店所发现的“中国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换算结果,认为这是大约十五万年到六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据人类学家吴汝康的初步观察,丁村化石人比“中国猿人”较为进步。这种人使用的石器,用一种黑色的火成岩制成。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的初步研究,认为石片制作方法简单,形式很原始。和这种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象、牛和马的化石。(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三趾马和古菱齿象化石各一种。标本是在陝西省蒲城县东窑村洛河西岸的一个剖面上采集的。该剖面主要由两套岩层组成,下部为一厚层的棕黃、棕红、灰紫色  相似文献   

9.
江西萍乡杨家湾1、2号洞出土了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象和亚洲象,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杨家湾洞的剑齿象化石包括DP2, DP3, DP4, M1, M3, dp3, m2和m3等40余件;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可将其归入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在形态方面最显著特征是乳齿的宽/长比值较大、每个齿脊上乳突数目较少和白垩质层不发育。亚洲象化石只发现2件齿板,其特征和大小均与现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一致;此外,2号洞还出土了1件门齿残段;我国南方更新世的长鼻类化石多为颊齿,门齿则报道较少;首次观察了我国化石象类门齿施氏线,其外施氏角为136°,该数值在剑齿象和亚洲象的变化范围之内,因此,仅藉此特征很难将其归入二者之一。东方剑齿象的地质分布纵贯整个更新世,但亚洲象在我国的初现时间却至今不明,其根本原因是对早–中更新世亚洲象(古菱齿象)的分类、演化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不过,在晚更新世,亚洲象已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依据现生亚洲象可能出现的时间判断,东方剑齿象–亚洲象组合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分布时间应当是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并以晚更新世最为常见。剑齿象出现于我国南方第四纪各个时期,早更新世甚至在北方少数地点发现;真象类在早更新世期间在南方地区缺失,而中–晚更新世时却几乎遍布全国(高山地区除外)。这种时空分布上的变化,究竟是长鼻类自身演化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变化所致,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北京平原的第四纪地层中,特别是晚更新世的河湖相地层里,相继发现了廿多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计有十余种化石,其中以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化石较丰富,而披毛犀(Coelo-donta)化石则屈指可数。(表2)。本文记述的这件披毛犀下颌骨,是1972年春在阜成门地铁槽发现的。该资料虽然早被有关学者所引用,但标本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0年时,曾由湖北五峰县征集到一枚古乳齿象类牙齿的化石。据当时的记录,它出产的确切地点虽不详,但发现于五峰县境内出产“龙骨”化石的山洞中,是没有疑问的。因当时著者正在研究柳城巨猿洞及广西其他山洞的长鼻类化石,其中包括有由柳城巨猿洞和封门山洞发现的古乳齿象类化石,故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讬著者代为鉴订并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长鼻类(Proboscidea)即象类,现生仅存亚洲象和非洲象两属三种,但化石属种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表明其在史前繁盛一时.正如著名的美国古生物学家Romer在他的《古脊椎动物学》专著中所言:"在哺乳动物的演化史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便是长鼻类的演化故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象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都倍受瞩目. 1811年,当Illiger为现生的象类及其化石种类(当时主要是猛犸象)单独立一目时,他选择了象类最显著的器官——长鼻(proboscis)作为该目的名称.200年之后,对于长鼻类化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祖先已被追溯到距今约6千万年之前的古新世,早期类型也并不具有长鼻,这大概早已超出了Illiger当初的预想.  相似文献   

13.
陕西乾县发现的纳玛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乾县兴修水利工程时,在河边台地上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将近完整的象化石骨架。后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进行发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将此标本陈列之前,将牙齿拓片送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鑑定。因我国象类化石研究专家周明镇在蒙古工作,古脊椎  相似文献   

14.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15.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16.
山西沁县Potamochoerus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报告描述和讨论了Potamochoerus属的一新种。材料是1957年山西沁县王来达同志在该地区采集后寄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确切的产地和层位皆不知。 Potamochoerus属隶属于偶蹄目猪亚科,地理及地史分布较广。它的现生种在非洲尚有生存,化石在亚洲的上新统和更新统、非洲的更新统以及欧洲的上新统等地层中都有过发现。我国过去曾在山西保德上新世地层中发现过这属的化石。这次沁县发现的新种,时代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17.
1984年5月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到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见照片)。这是泉州市玉犀巷内的泉州民主党派总部于1983年基建时挖出的。象齿化石已脱掉几块齿板,剩10个齿板,残长16.5厘米,高10厘米,最宽处7.5厘米,齿顶端的白釉质、珐琅质完好。象齿在泉州地区,并非第一次发现,1958年,惠安县亦发现过一枚印度象臼齿,说明古代泉州有象。据元朝高僧释大奎的《紫云开士传》记载:泉州邻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海扇类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天山和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地层比较发育,双壳类化石也相当丰富。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多年来在野外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双壳类化石材料,经初步鉴定有古栉齿类、裂齿蛤类、小花蛤类、海扇类、古满月蛤类、并齿蚶类和蛏海螂类等,其中不少属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待  相似文献   

19.
山西榆社盆地中的麂类化石已見記載的有3属10种(P.Teihard de Chardin;M. Trassaert,1937;Zdansky 1925),过去描写的材料比較零碎,多牛仅限于头骨上“角”的部分。 195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陶瓷冶金研究所所长周仁先生贈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批产自山西榆社的化石,其中有一个麂化石的头骨是过去麂化石材料中最完整的。它代表古麂属中一个新种,对于我們了解古麂属的系統关系和头骨上的特性有一定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我国古生物工作者齐陶从有关方面获悉,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克累顿(Clayton),麦肯纳(McKenna M.C.)和道宁(DomningD.P.)不久前在美国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发现中渐新世的海生哺乳类索齿兽目(Desmostylia)化石.化石地点位于太平洋的西海岸.此次发现的这类化石,共有两个属两个种,均为首次发现.其中一个属、种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