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索绵羊产羔性状与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位点关系,找寻调控绵羊繁殖力的分子标记,以小尾寒羊(多胎母羊)、湖羊(多胎母羊)、蒙古羊(单,双胎母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单,双胎母羊)样本为试验材料,运用DNA直接测序及PCR-SSCP技术的方法,对BMPR-IB基因CDS区864位点进行分析。试验羊品种出现3种基因型AA、AB、BB,该基因编码区第846位点发生TC的突变。湖羊母羊以及小尾寒羊母羊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A型,而蒙古羊母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AB型基因频率略高于AA型。4种绵羊的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小尾寒羊、甘肃高山细毛羊、湖羊三种绵羊x2值和G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蒙古羊的x2值和G2值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除了蒙古羊其他3种羊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四种绵羊的观测值F在BMPR-IB基因中均处于95%置信区间内,且接近于上线。根据各品种间的PIC多态信息含量可知,属于低度多态的是小尾寒羊和湖羊(PIC0.25),而在蒙古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信息含量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显著性检验分析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与小尾寒羊、湖羊,蒙古羊与小尾寒羊、湖羊中差异呈现显著(p0.05)。BMPR-IB基因编码区第846位点突变在不同繁殖力母羊群体中分布不同,该位点可以作为绵羊潜在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雌激素受体2 (Estrogen receptor 2, ESR2)基因在绵羊各组织的表达及其多态性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SR2基因在不同繁殖力小尾寒羊群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誖SNP技术对多羔品种绵羊(小尾寒羊,湖羊,策勒黑羊)和单羔品种绵羊(苏尼特羊,草原型藏羊,滩羊) ESR2基因g.73324006C>T位点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半定量PCR表明,ESR2基因在单、多羔小尾寒羊子宫中高表达,在其它组织中等或低丰度表达;单羔群体、多羔群体间荧光定量PCR表明,ESR2基因在单羔小尾寒羊垂体表达量显著高于多羔小尾寒羊(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g.73324006C>T在小尾寒羊群体中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在滩羊群体中处于中度多态(0.25T在小尾寒羊群体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表明,g.73324006C>T位点多态性与小尾寒羊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产羔数及平均产羔数均显著关联(p<0.05),CC型各胎产羔数均高于TC型。与FecB (A746G)基因组合后发现,GG-CC和AG-CC基因型母羊产羔数显著高于AA-TC、AA-CC、AG-TC基因型组合(p<0.05)。综上,ESR2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密切相关,g.73324006C>T可作为绵羊产羔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ESR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毕晓丹  储明星  金海国  方丽  叶素成 《遗传学报》2005,32(10):1060-1065
利用PCR—SSCP技术对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羊、萨福克羊)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基因第一外显子部分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湖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中存在3种基因型(AA、BB、AB),而在多赛特羊和萨福克羊中只存在两种基因型(AA、AB)。统计结果表明:湖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小尾寒羊、萨福克羊和多赛特羊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72、0.786、0.846、0.857和0.867,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28、0.214、0.154、0.143和0.133。测序结果表明:BB型和AA型相比在外显子1第363位发生1处碱基突变(C→G)。独立性检验表明:小尾寒羊和湖羊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湖羊和多赛特羊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个绵羊品种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均不显著。A8基因型和BB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比AA基因型分别多0.51只(P〈0.05)和0.7只(P〈0.05)。研究结果表明:ESR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的遗传连锁。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讨绵羊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的分子机理,采用PCR-SSCP方法对3个绵羊群体(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小尾寒羊和湖羊)的MC4R基因外显子进行多态性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个绵羊群体均存在3种基因型AA型、AB型和BB型,优势基因型为BB,其中优势等位基因为B;测序结果表明,野生型BB型和突变型AB型相比,AB型个体在该基因编码区第511位点发生G→A突变,第495位发生C→T突变;AA型个体在该基因编码区第511位点发生G→A突变,出现AA的纯合,第495位发生C→T突变,出现CC纯合;3个绵羊群体中小尾寒羊的多态信息含量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0),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羊和湖羊属于低度多态(PIC0.25);χ2适合性检验表明除湖羊之外,其余2个绵羊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C4R氨基酸序列有明显的疏水性区域,有7个跨膜螺旋区及信号肽,其编码蛋白主要的二级结构元件是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同源性比对发现绵羊MC4R基因与山羊、牛、野猪、人类及大猩猩的相似度分别为97%、94%、81%、83%及83%,说明MC4R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蛋白,在绵羊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LXRα基因5'-UTR多态对番鸭脂肪酸组成的遗传效应,采用PCR-SSCP结合DNA测序的方法筛查白羽番鸭和天柱番鸭LXRα基因5'-UTR多态位点,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基因型与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番鸭LXRα基因5'-UTR检测到1个SNP:53GA,产生3种基因型:GG、GA和AA,2个等位基因G和A;53GA位点在2个番鸭群体中均属于中度多态位点,GG和G均为优势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分布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53GA位点基因型对C12:1、C15:0和C20:2有显著影响,G和A等位基因间的加性效应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C15:0在G和A等位基因间显性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RARG基因SNP位点与从江香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寻找影响从江香猪繁殖性状的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从江香猪母猪为研究对象,利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筛选RARG基因SNP位点,并进行基因多样性、关联性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研究。受试群体中,在RARG基因中发现3个SNP位点,其中A~(55)G、C~(1464)T位于intron7,C~(128)T位于exon8;关联分析发现,A~(55)G位点与初、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乳头数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C~(1464)T位点与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乳头数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CC基因型比CT、TT基因型多;对于C128T位点,AA基因型初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母猪乳头数均比AB、BB基因型多,且差异性均显著(p0.05);数量性状遗传分析发现,等位基因C对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56、0.59、0.29,CC基因型估计育种值分别为1.12、1.18、0.58;等位基因A对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61、0.60、0.33,AA基因型估计育种值分别为1.22、1.20、0.65。推测等位基因C和等位基因A可能为从江香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的有利等位基因,且CC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为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标记OarAE101和BM1329承五个绵羊品种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7,自引:6,他引:71  
储明星  程金华  过纬 《遗传学报》2001,28(6):510-517
选择与Booroola羊高繁殖力主效基因FecB紧密连锁的两个微卫星标记OarAE101和BM1329,分析其在小尾寒羊、湖羊、夏洛来羊、乌珠穆沁羊、多赛特羊和多赛特公羊×小尾寒羊母羊杂一代中的多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OarAE101在5个绵羊品种中的等位基因数为5或4,BM1329在5个绵羊品种中的等位基因数均为4,OarAE101/BM1329在小尾寒羊、湖羊、夏洛来羊、乌珠穆沁羊、多赛特羊和多赛特公羊×小尾寒羊母羊杂一代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为0.57/0.54、0.62/0.67、0.61/0.59、0.62/0.66、0.56/0.67和0.62/0.68.小尾寒羊OarAE101基因型为107bp/113bp所对应的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为109bp/109bp和107bp/111bp所对应的最小二乘平均值(P<0.05),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在OarAE101其余基因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OarAE101等位基因107bp与小尾寒羊产羔数有显著正相关,109bp和111bp与小尾寒羊产羔数有显著负相关.小尾寒羊BM1329基因型为146bp/158bp所对应的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都显著高于其余3种基因型所对应的最小二乘平均值(P<0.05),产羔数最小二乘平均值在BM1329其余3种基因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BM1329等位基因146bp与小尾寒羊产羔数有显著正相关,148bp与小尾寒羊产羔数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湖羊6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多样性与产羔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管峰  石国庆  艾君涛  刘守仁  杨利国 《遗传》2007,29(10):1230-1230―1236
选择位于绵羊6号染色体上FecB基因紧密连锁的6个微卫星标记, 即LSCV043、BMS2508、GC101、300U、Bulge5和471U, 分析其在湖羊中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和产羔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6个微卫星位点均属多态性位点, 共检测到34个等位基因、53种基因型。LSCV043、BMS2508和300U属高度多态位点, 其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674、0.6035和0.5615。对不同基因型群体的产羔率进行统计分析, LSCV043基因型为107 bp/123 bp所对应的总体产羔数明显高于110 bp/123 bp基因型群体所对应的产羔数(P<0.05); BMS2508基因型为154 bp/154 bp、154 bp/170 bp和154 bp/200 bp所对应的群体第一胎产羔数明显高于170 bp/170 bp所对应的产羔数(P<0.05), 基因型170 bp/170 bp的群体总体产羔数均低于该位点的其他基因型(P<0.05); 其他位点各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BMP15和GDF 9的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以控制Belclare和Cambridge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15 (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15 ,BMP15 )基因和生长分化因子 9(growthdifferentiationfactor 9,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 ,采用PCR RFLP技术检测BMP15基因和GDF9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 (小尾寒羊、湖羊 )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 (多赛特羊、特克塞尔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 )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同时研究这两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5个绵羊品种中都没有检测到GDF9基因的G8突变 (C→T) ,也没有检测到BMP15基因的B4突变 (G→T)。高繁殖力的小尾寒羊在BMP15基因编码序列第 718位碱基处发生了与Belclare绵羊和Cambridge绵羊相同的B2突变 (C→T) ,而其余 4个绵羊品种则没有发生这种突变。对于BMP15基因的B2突变 ,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AA、AB两种基因型 ,A等位基因频率为 0 734,B等位基因频率为 0 2 6 6。小尾寒羊与其余 4个绵羊品种间B2突变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突变杂合基因型 (AB)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野生纯合基因型 (AA)多 0 6 2只 (P <0 0 1)。研究结果表明 ,BMP15B2突变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影响作用十分明显 ,同时排除了GDF9G8突变和BMP15B4突变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绵羊存在影响多胎性状的不同主效基因,选择影响Romney Hanna绵羊和Cambridge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 BMP15)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的方法检测BMP15基因外显子Ⅱ第747位点(T747→C)和755位点(T755→C)在蒙古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小尾寒羊三种绵羊母羊中的多态性,同时还研究了上述两处突变对三种绵羊产羔数的影响。表明:(1)一共检测到野生纯合型AA、突变杂合型AB (T747→C)、AC (T755→C)三种不同的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2)三种基因型在甘肃高山细毛羊中均被检测到,而蒙古羊和小尾寒羊中未检测出AB基因型;(3)突变杂合型蒙古羊(AC)比野生纯合型(AA)的平均产羔数多0.27只(p<0.05)。(4)AC的基因型频率,双羔母羊和多羔母羊均高于单羔母羊。根据以上实验推测,BMP15第755位点发生的T→C突变(AC型)对蒙古羊一胎产双羔影响十分显著,甘肃高山细毛羊中AC基因型的绵羊其产羔数有比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多的趋势,因此该位点可能是一个影响绵羊高繁殖力潜在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11.
绵羊微卫星BMS2508和FecB基因的多态及连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分析与绵羊高繁殖力主效基因FecB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座位BMS2508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特克塞尔、多赛特和中国美利奴)中的遗传多态性, 同时探讨该微卫星座位与小尾寒羊FecB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关系。高繁殖力品种小尾寒羊在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 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与Booroola Merino绵羊相同的FecB突变(A746G), 而在低繁殖力的特克塞尔、多赛特和中国美利奴绵羊中没有检测到该突变; 小尾寒羊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85、0.398和0.117。微卫星座位BMS2508在4个绵羊品种的438个个体中共检测到8个等位基因和15种基因型, 最小等位基因为94 bp, 最大等位基因为116 bp; 小尾寒羊(n = 307)、特克塞尔(n = 45)、多赛特(n = 46)、中国美利奴(n = 40)和BB型(n = 149)、B+型(n = 122)、++型(n = 36)小尾寒羊群体中优势等位基因分别是100 bp、94 bp、94 bp、112 bp、100 bp、100 bp、112 bp, 其频率分别为0.453、0.544、0.802、0.475、0.483、0.439、0.389。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小尾寒羊FecB基因B等位基因与BMS2508微卫星座位100 bp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D′=0.408), 而+等位基因与BMS2508微卫星座位110 bp和114b p等位基因均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D′=0.513)。  相似文献   

12.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应用PCR-RFLP方法通过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以及陶赛特×中国美利奴羊和萨福克×中国美利奴羊杂交后代共615只个体的FecB基因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对产羔数、体尺和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不同品种(系)绵羊中共有3种基因型(BB、B+和++),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湖羊中仅有BB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30%和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研究,发现BB和B+基因型群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8和2.3,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2,P<0.01).在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18.6±3.70 kg和18.0±3.31 kg,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5.6±2.22kg,P<0.05);此外,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比++基因型群体胸围、胸宽较大(P<0.05);但这些差异在120日龄时消失.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群体的第一胎产羔数存在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表明,BMPR-IB基因为影响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首次证明该基因对后代羔羊出生后生长发育具有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绵羊X染色体上两处SNP(59571364和59912586)与绵羊尾脂沉积性状的关系, 继而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培育低脂绵羊品种提供依据, 文章以尾型极端差异的阿勒泰羊、湖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以及萨福克羊为研究对象, 利用PCR-RFLP检测两位点在群体中的多态性, 并分析了两个SNP位点在阿勒泰羊群体中的单倍型。结果表明:59571364位点的TT基因型和59912586位点的GG基因型在瘦尾中国美利奴与萨福克羊群体中属于优势基因型, 而两种基因型在脂尾(臀)阿勒泰羊与湖羊群体中比率均不足2%; 两位点在阿勒泰羊群体中的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 CA单倍型为主单倍型, 比率高达55%, CA与TA两单倍型约占88.33%。以上结果提示, 绵羊X染色体59571364与59912586位点在脂尾(臀)与瘦尾绵羊群体中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可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应用于高、低脂绵羊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主要地方绵羊品种湖羊、同羊、小尾寒羊、滩羊和洼地绵羊为研究对象,检测位于不同染色体的微卫星位点的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 就本研究涉及的微卫星标记而言,湖羊处于Hardy-Weinberg极不平衡状态 (P < 0.01),而其余群体包括同羊、小尾寒羊、滩羊和洼地绵羊却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 (P < 0.05).2) 就本研究涉及的微卫星标记而言,平均杂合度、多型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三个遗传变异指标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群体间杂合度、多型信息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有效等位基因数遗传变异指标在、滩羊、湖羊、同羊和洼地羊相互之间以及洼地羊与小尾寒羊之间亦差异不显著(P > 0.05),但是有效等位基因数在前3个群体与后2个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0.01 < P < 0.05).5个绵羊群体的变异水平以小尾寒羊最高,其次为洼地绵羊、同羊和滩羊,最低的是湖羊.3) 本研究涉及的我国蒙古羊系统内5个绵羊群体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不满足距离隔离模式,绵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的远近与其地理分布并未表现出紧密的线性相关.这与5个绵羊起源于不同时期的蒙古羊始祖群体,同时在品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在各自特有的生态环境中经历不同程度的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品种培育史实相符.  相似文献   

15.
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 POMC)在动物采食和能量平衡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对绵羊POMC基因外显子3进行扩增和测序, 筛选多态性位点, 并分析多态位点与湖羊和东弗里生×湖羊杂种羊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测序后发现湖羊POMC基因外显子3有2个单碱基突变(g.273 T/C和g.456 G/A), 根据273位点处发生的T/C突变, 建立PCR-RFLP分析方法, 并对162只湖羊和130只东湖杂种羊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 在湖羊群体中检测到TT(0.469)、TC(0.438)和CC(0.093)3种基因型, 而在东湖杂种羊群体中仅检测到TT(0.754)和TC(0.246)两种基因型。POMC基因外显子3的273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湖羊群体中CC基因型个体的2月龄断奶重、4月龄尻高及TC基因型个体4月龄体长和管围均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 CC基因型个体的4月龄重、6月龄重极显著高于TT和TC基因型个体(P<0.01); CC基因型个体的4月龄体高和体长极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 且显著高于TC基因型个体(P<0.05)。此外, CC型个体的管围极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P<0.01)。东湖杂种羊群体中TC基因型个体的2月龄断奶重、4月龄重及4月龄体高、体长、胸深和管围都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5), TC型个体的6月龄重极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研究结果表明, POMC基因外显子3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 C等位基因对体重及体尺性状的增加更有利。该结果为进一步探讨POMC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的辅助选育标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leptin基因在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在常年发情的湖羊和季节性发情的阿勒泰羊群体中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对筛查到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型与绵羊季节性发情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湖羊相比,阿勒泰羊leptin基因第1内含子上有3个连续碱基TTG的插入和C/T碱基突变;第3外显子3上发生G/T碱基突变,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变成亮氨酸。Leptin外显子2扩增片段上检测到AA、AB、BB三种基因型,BB基因型在阿勒泰羊群体中属于优势基因型;对两个群体进行基因型频率独立性χ2检验,差异极显著(P0.001),说明BB基因型是影响季节性发情的有利基因型。研究结果提示,绵羊品种中Leptin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可能是造成绵羊季节性发情的原因之一,可作为常年发情绵羊品种选育的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广西巴马小型猪MCP-1和MMP-9基因启动子区SNP位点与血清指标的关联性,筛选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高风险分子标记,为后续培育广西巴马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模型易感家系打下基础。采用PCR-RFLP对90头正常饲喂的广西巴马小型猪的MCP-1和MMP-9基因启动子区SNP位点进行分型,统计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分析基因型频率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清指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广西巴马小型猪MMP-9基因-1267位点、-1287位点和MCP-1基因-1782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AA型、AG型和GG型。MCP-1基因-1782位点和MMP-9基因-1267位点以GG型为优势基因型,MMP-9基因-1287位点以AG型为优势基因型。MMP-9基因两个突变位点的各基因型个体的血清指标及其分析值之间差异均不显著。MCP-1基因-1782位点AG型个体血清LDL平均值和LDL/HDL比值均显著高于GG型个体(p0.05),AG型个体HDL和TC浓度均值、AI值稍高于GG型个体,但差异均不显著。MCP-1基因AG型个体患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高,可作为培育建模易感家系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生肌决定因子1(MyoD1)基因多态性与中华鳖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采用直接测序法在MyoD1基因上共检测到6个SNP位点(T-49G、A-38G、C91T、A187T、C880T和T1522A),其中C880T位于外显子上,属于错义突变。对从同批繁殖、同块稻田养殖的2冬龄中华鳖群体中随机选取的178只个体中各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位点在中华鳖群体中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1.636 5、0.349 3和0.375 4,除A187T位点外,其余5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各位点与中华鳖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T-49G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背甲宽显著大于TT基因型,A-38G位点AG基因型个体的背甲宽显著大于AA基因型,A187T位点T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大于AA基因型,T1522A位点AA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显著大于TT、TA基因型,其余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49G、A-38G、A187T和T1522A位点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中华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广西柳州人群肌球蛋9B(MYO9B)rs10469470、rs11666569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特点及与其他地区人群的差异,我们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检测柳州地区123例健康受试者MYO9B基因rs10469470、rs11666569位点基因型。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组间差异。结果表明,rs10469470位点检测出AA、AC两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90.24%及9.76%,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柳州人群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公布的北京汉族人群(CHB)(p0.0125)及日本东京人群(JPT)(p0.0125)无显著差异。rs11666569位点检测出AA、AG、GG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9.76%、49.59%及40.65%,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柳州人群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与CHB(p0.0125)及JPT(p0.0125)无显著差异。柳州人群MYO9B rs10469470、rs11666569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别,与其他种族及地区人群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绵羊产羔性状主效基因检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以绵羊BMP15基因和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以湖羊、中国美利奴单胎品系、中国美利奴肉用和毛用多胎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检测和基因型分析,同时研究基因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对BMP15基因进行SNP检测,结果未发现多态性位点;对BMPR-IB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发现了一个A746 G SNP位点。依据A746 G SNP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在各品种(系)羊中发现了3种基因型,即BB、B+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01),在湖羊中以BB基因型为主,在中国美利奴单胎品系中以++基因型为主, 而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和毛用多胎品系中以B+基因型为主。BMPR-IB A746G位点的变异明显影响绵羊的产羔数,与++基因型母羊相比, BB和B+基因型母羊产羔数明显较多。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利用BMPR-IB基因型可以很好的预测母羊的产羔数。研究获得的这些结果强烈表明BMPR-IB为影响绵羊的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选择。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ct SNPs within BMP15 and BMPR-IB gene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genes on sheep litter size. Four sheep lines, HU-Yang, Chinese M erino monotocous, Chinese Merino multiparous for wool production and Chinese Merino multiparous for mutton production,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Litter sizes were recorded for each ewe in the four lines. Primers for BMP15 and BMPR-IB gene were designed from database sheep sequence and polymorphisms were detected by PCR-RFLP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polymorphism with BMP15 gene among the four lines, and there was an A / G SNP with BMPR-IB gene at base 746 among the four lines. Three types of genotype (BB, B+ and ++), based on A / G locus, were found within each line. The frequencies of geno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lines (P<0.001), with BB genotype primarily existing in HU-Yang, ++ genotype in Chinese Merino monotocous line, and B+ genotype in Chinnese Merino multiparous lines. The A / G mutation influence significantly the sheep litter sizes, and the BB and B+ ewes had significant higher litter sizes than ++ ewes. 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showed simultaneously that the genotype of BMPR-IB was a perfect predictor of the sheep litter sizes. These results intensively indicated that BMPR-IB is a major gene to affect litter size in sheep, and could be used as the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 to select litter size in she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