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成年健康家鸽,对小脑进行连续电刺激后,分别抽取家鸽外周血清及全脑测定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以探讨鸟类小脑刺激与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在刺激小脑皮层后,家鸽外周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而在刺激小脑皮层后,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推测电刺激引起外周组织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引起肌肉强直,血清中胆碱酯酶的活力升高.而电刺激小脑使抑制性神经元功能兴奋,脑中胆碱能神经元功能减弱,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脑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下橄榄小脑系统是六十年代中期Eccles等揭示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以来在小脑功能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侧面。近年来,用电镜、放射自显影和辣根过氧化酶等技术对下橄榄核的微细结构、攀缘纤维(CF)的起源和分布做了系统的研究。在电生理学方面发现并重视了攀缘纤维传入的抑制作用,对下橄榄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兴奋时复合峰电位形成的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发展了一些专门或主要应用于下橄榄小脑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下橄榄小脑系统是六十年代中期Eccles等揭示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以来在小脑功能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侧面。近年来,用电镜、放射自显影和辣根过氧化酶等技术对下橄榄核的微细结构、攀缘纤维(CF)的起源和分布做了系统的研究。在电生理学方面发现并重视了攀缘纤维传入的抑制作用,对下橄榄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兴奋时复合峰电位形成的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发展了一些专门或主要应用于下橄榄小脑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小脑皮层的结构特征,观察神经丝蛋白抗体RT-97、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及Bax蛋白在小脑皮层中的表达,利用组织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小熊猫小脑皮层的显微结构,检测了RT-97、KGF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小脑皮层从外向内依次可分为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颗粒层3层.RT-97在小熊猫小脑皮层Purkinje细胞层、颗粒层中神经细胞的轴突、分子层中颗粒细胞的轴突及小脑髓质中有阳性表达;KGF在小脑皮层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及髓质中均有阳性表达;Bax蛋白在小脑皮层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中有阳性表达.RT-97、KGF和Bax蛋白在小脑皮层神经结构的构筑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付玲 《生物物理学报》2007,23(4):314-322
大脑功能的成像检测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光子学技术的发展为认知脑成像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在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机制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在神经元、神经元网络、特定脑皮层功能构筑以及系统与行为等不同层次开展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机制研究的各种光学成像技术,包括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内源信号光学成像、激光散斑成像和近红外光学成像等,并评述了这些有特色的光学成像技术在多层次获取和分析神经信息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陈蓉  王彬 《动物学研究》1999,20(3):1991-240
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资料指出,鸟类小脑的组织学结构与哺乳类的相似,其皮层也由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构成(Arends,1985)。与哺乳动物相比,鸟类的小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在组织学特征上小脑皮层的浦肯野细胞(Purkinjecel,PC)...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猫小脑问位核和顶核可以影响下丘脑外侧区神经元的电活动,其中有一些神经元是葡萄糖敏感神经元.这一结果揭示小脑不仅具有经典的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小脑-下丘脑通路参与机体非躯体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余启祥  高菊芳 《生理学报》1989,41(3):231-240
本文用电生理学和HRP示踪法,研究了大鼠海马-小脑皮层投射的空间分布,小脑皮层的海马投射区与其深部核团间的纤维联系。 电生理学的实验结果表明,刺激背侧海马CA_1/CA_3区,均可使小脑皮层第Ⅵ小叶的浦肯野细胞产生顺行多突触的诱发简单锋电位和复杂锋电位反应。提示背侧海马CA_1/CA_3区与小脑皮层之间有经苔状纤维和攀缘纤维的多突触投射。实验证明,大鼠的这一投射的终止区域,集中在小脑皮层第Ⅵ小叶中线外侧0.8—1.4mm的范围内;并且来自CA_1区的投射以对侧性为主,CA_3区的投射以同侧性为主。HRP示踪的实验表明,背侧海马CA_1/CA_3区在小脑皮层第Ⅵ小叶的投射区是小脑纵区组构的间位区,该区皮层与间位核之间存在着交互投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 PC)具有简单峰电位(simple spike, SS)和复杂峰电位(complex spike, CS)两种放电形式。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能够抑制PC的CS,双向调节SS,但是NA对SS的增强作用被其兴奋分子层中间神经元产生的强烈抑制所掩盖,目前为止NA对SS放电频率的增强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在活体小鼠小脑和急性小脑切片上,应用细胞贴附式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与药理学方法,研究了NA增强小脑皮层PC的SS的机制。本研究全程采用100μmol/L picrotoxin阻断GABAA受体。在体实验结果显示NA明显减少自发性CS的小穗(spikelets)数目,增强SS放电频率,而不影响CS的放电频率;离体实验显示NA减少了电刺激诱发的CS小穗数目和后超极化电位(after hyperpolarization potential, AHP),增加了SS放电频率,同时NA也减小了平行纤维(parallel fiber, PF)-PC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相似文献   

10.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猫,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LHA)和腹内侧核(VMN)可引起小脑皮层第Ⅵ和Ⅶ小叶浦肯野细胞和非浦肯野细胞抑制性、兴奋性和抑制-兴奋性的电活动,但以抑制性活动为主;这些反应的潜伏期多数为10-20ms,但也可长达90ms;一般刺激LHA比刺激VMN更有效。刺激下丘脑所激发的小脑神经元抑制性电活动可为静脉注射组胺H_1受体阻断剂扑尔敏所阻断。本文对上述观察的可能作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F200(神经丝蛋白-200)在猫小脑中的分布及其老年性变化,以及导致相关变化的原因与在小脑功能衰老中的意义。方法利用Nissl染色显示小脑内部结构和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NF200免疫阳性(NF200-IR)结构。光镜下观察,采集图像,并利用Image-Pro Express5.1图像分析软件对小脑中NF200免疫阳性神经元以及各层免疫阳性反应灰度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NF200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蒲肯野细胞层和分子层底部,阳性纤维及终末在青年猫和老年猫小脑各层均有分布。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蒲肯野细胞层神经元密度及其各层NF200免疫阳性反应强度均显著下降(P〈0.01);蒲肯野细胞的胞体萎缩,阳性树突分枝明显减少。结论衰老过程中猫小脑NF200含量的下降,导致细胞结构紊乱,轴浆运输能力下降,可能是老年个体小脑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层唯一的传出通路,研究其动作电位传输能力对于了解小脑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大鼠在出生后第2周到第3周,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及功能都有显著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明显增强.而轴突上动作电位传输能力的变化还有待研究.运用胞体以及轴突的双电极膜片钳技术,研究了出生8天以及15天的Wistar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与8天组相比,15天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能力明显增强.后超极化可以增强8天组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能力.研究表明,随着发育的成熟,动作电位的产生能力以及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能力同步增强.  相似文献   

13.
突触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哺乳动物海马、小脑皮层的不同类型的可塑性突触,分别具有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强化(LTP)或抑制(LTD)现象,它们可能是某些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以LTD型突触为记忆装置的小脑局部神经网络,具有典型的适应控制能力。突触可塑性的另一类表现是突触前纤维长芽,有证据表明,伴随大脑—红核系统条件反射的建立,在红核神经元胞体附近有新的突触形成,这可能是长期记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衰老过程中小脑皮质出现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包括体积萎缩、重量减轻、皮层厚度下降、神经元数量减少,树突丢失、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神经递质紊乱以及胶质细胞增生等。神经元数量丢失与结构退变以及神经递质改变可能会导致老年小脑皮质神经环路破坏和信息传输紊乱,与老年个体运动调节功能及运动学习能力下降有关;神经胶质活动增强对维持老年小脑皮质的形态和功能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长休止特定蛋白7(Gas7)在大鼠小脑中的表达定位。方法应用Gas7抗血清,对大鼠小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小脑皮质分子层可见大量的Gas7阳性神经纤维;蒲氏细胞层中,Gas7主要表达在神经元胞膜和部分胞质处;颗粒层中可见Gas7阳性神经纤维。结论Gas7主要在小脑神经元的定位特征可能与Gas7促进神经元和神经突起发育的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向炜  罗学港  卢大华  贺立新 《生物磁学》2011,(10):1865-1868
目的:研究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体视学方法,对18例不同时期人体小脑组织Golgi染色后进行观察,观测小脑皮质分层出现的时间,观测并计算神经元的数密度、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结果:6月龄时,小脑皮质出现较明显的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的的数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这些减小和增大是不等速的,6-8月龄变化最明显。结论: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呈现快慢交替、不均速发展,6~8月是小脑神经元发育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体视学方法,对18例不同时期人体小脑组织Golgi染色后进行观察,观测小脑皮质分层出现的时间,观测并计算神经元的数密度、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结果:6月龄时,小脑皮质出现较明显的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的的数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这些减小和增大是不等速的,6-8月龄变化最明显。结论: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呈现快慢交替、不均速发展,6~8月是小脑神经元发育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中间神经元主要的一类是GABAergic抑制性神经元,可以和glutamatergic兴奋性神经元形成突触,在大脑调节它们的功能。在小鼠发育过程中,GABAergic抑制性神经元主要起源于前脑的腹面,然后沿切面迁移(tangential migration)到发育中的前脑皮层。从腹面来源的中间神经元和它们的前体细胞表达Dlx转录因子,这种转录因子对细胞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文章的通讯作者Oscar Marin  相似文献   

19.
Palmdelphin是参与质膜的动态变化与细胞形态的调控的paralemmin家族新成员,与神经发育的相关性尚不明确.前期工作提示,它与调控小脑发育的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Mtss1(metastasis suppressor1)具有一定相关性.为了探索该基因与小脑出生后发育的相关性,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Palmdelphin在小脑中的时空表达,结果表明,Palmdelphin在出生后第7d大鼠小脑中有明显的表达,且分布主要集中在浦肯野神经元.半定量RT-PCR的结果进一步表明Palmdelphin的转录水平在小脑发育过程中受到调控,在出生后7d有表达高峰.这些结果显示Palmdelphin与小脑出生后神经元发育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脑皮层的功能连接模式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受突触空间分布和刺激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突触可塑性不仅受突触后动作电位而且还受突触后局部树突电位的影响,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神经元的功能连接模式是否和怎样依赖于突触后局部电位的。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无需硬边界设置的、突触后局部膜电位依赖的可塑性模型。该模型具有突触强度的自平衡能力并且能够再现多种突触可塑性实验结果。基于该模型对两个锥体神经元的功能连接模式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当突触后局部电位都处于亚阈值时两个神经元无功能连接,如果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电位高于阈值电位则产生向该神经元的单向连接,当两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电位都超过阈值电位时则产生双向连接,说明突触后局部膜电位分布是神经元功能连接模式形成的关键。研究结果加深了神经网络连接模式形成机制的理解,对学习和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