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在浙江南部以及浙省与赣、皖、闽三省边境的山地间散生着一种开红花、结大果的野生油茶,它的形态和生态特性与广东所产的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显有不同。近由胡先骕先生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 Tutcheriachekiangoleosa Hu.,此种野生油茶适应于高塞地区生长,分布界限在油茶之上,种籽的出油量也远比油茶要高,是一种东南沿海高山地区  相似文献   

2.
油茶是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其中虫媒是主要形式,所以利用野生传粉性昆虫来提高油茶授粉效率,解除花粉限制,是解决我国油茶产业"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关于油茶传粉昆虫的研究比较匮乏,仅限于传粉昆虫的种类调查和部分野生蜜蜂传粉生物学和营巢生物学特性研究,不能满足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传粉昆虫研究发展趋势,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研究内容:油茶访花昆虫种类的调查和鉴定;主要传粉昆虫传粉生物学研究;优势传粉昆虫的筛选;野生传粉蜜蜂与油茶授粉间的关系;利用传粉昆虫与油茶的协同进化进行油茶品种选育。以期为油茶传粉昆虫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茶的分布及其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瑞高   《广西植物》1981,(1):38-41
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物种繁多,分布广,适应性强,但是不同物种的油茶,其分布范围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发展油茶生产,应考虑到种的适应性,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4.
油茶传粉蜜蜂的鉴别及地蜂属四个新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燕如 《昆虫学报》1977,(2):199-204
油茶又名茶子树,是我国主要的多年生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油茶一身是宝,茶油不仅是一种质量好的食用油,而且还可做肥皂和机器润滑油等,用途很广。因此,大力发展油茶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油茶花期有各类昆虫为其传播花粉,如蜜蜂、蚂蚁、胡蜂和各  相似文献   

5.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来,国家大力提高食用油的自给率,油茶作为一种主推的木本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加大。油茶虽然其被归为耐旱树种,但其主要栽培于南方丘陵山地,极端缺水的干旱环境仍然成为限制油茶生产的主要障碍。综述了干旱胁迫下油茶形态指标、产量品质、渗调物质、保护酶系统、光合荧光及分子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针对油茶干旱胁迫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未来的展望,以期为油茶抗旱机制、抗旱栽培、抗旱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动物传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提供重要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对动物传粉服务的需求稳定增长。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植物,栽培历史悠久,由于严格自交不亲和而高度依赖动物传粉。基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资源分配和花粉限制等生态因素系统分析了油茶产量受限制的原因,提出油茶的传粉者限制效果等同于花粉限制效果,人工引入潜在的高效传粉者是解除油茶资源限制措施和传粉生态限制措施之间冲突、提高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论述了人工引入传粉者传粉服务的优势和挑战。对人工引入传粉者,特别是外来传粉者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控制途径进行了梳理,提出从传粉生态服务解决油茶产量和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全文旨在为人工引入传粉者在油茶丰产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以期促进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油茶地蜂是普通油茶的主要传粉昆虫,为深入研究其传粉生物学特性,采用标准株全天观察法、杯罩法、花粉计数法,对油茶地蜂访花行为、访花过程、访花节律、携粉足构造及载粉量等传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油茶地蜂访花过程呈现"双峰型"的访花节律。油茶地蜂每天进出巢3~4次。第一次回巢到达的最早时间为10:22,最后一次出巢的最晚时间为16:34。出巢到进巢的时间间隔为(1.67±0.46)h(n=27),进巢到出巢的时间为(21.43±8.09)min(n=46)。地蜂总的携粉数量为(2 036±860)粒(n=25)。地蜂携粉足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胫节及第一跗节上密集轮生的、较坚硬的、圆锥状毛丛组成的花粉刷;第二部分为股节外部和转节端部有羽状分枝的弧形长毛组成的花粉篮。每只携粉足上的载粉量为(1.64±0.56)mg(n=10),携带的花粉总数为(9 068±2 364)粒(n=42)。地蜂对白色有偏好。对地蜂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和普通油茶花的传粉综合征的研究表明,油茶地蜂是高度特化的传粉者,而普通油茶花的传粉综合征是泛化的,两者间构成了一种非对称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油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油茶的重要果实害虫,为害严重林分果实被害率高达79.3%。本文详细描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广东省2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过第1个冬天、以初羽化的成虫在土内越过第2个冬天,4月上中旬开始出土,5-6月为出土盛期。成虫栖息环境、产卵和油茶果实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成虫无交配时多栖息在油茶嫩枝、嫩芽或油茶果实基部的枯萎花絮上,成虫交配盛期多被发现在油茶果实上;油茶果实一般以果皮厚度4.0-6.0 mm着卵量最多,林间每果一般只有1粒卵或1头幼虫。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油茶物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生产上依花色不同,分白花、红花和黄花油茶3类。其中白花油茶种类最多,已知有46种,供作油料比较好的有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小叶油茶(C.me-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丘北县油茶的生产现状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形成油茶低产林的原因,针对存在的林地荒芜、品种混杂、管理粗放等原因,提出了通过营林措施和更新技术对低产林进行改造,使多年处于荒芜的油茶得以更新复壮,对指导农民生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海南澄迈等6个主要油茶分布县10个乡镇油茶资源主要形态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测定,比较其与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的差异,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油茶种质资源在形态、茶油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具有多样性,海南油茶树体、花、果实以及叶片均小于高州油茶;海南油茶鲜出子率在19.84%~36.21%之间,干出仁率在49.64%~64.22%之间,种仁含油率为44.56%~52.21%;海南油茶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为87.58%~89.68%,亚麻酸含量低,仅为普通油茶的0~88.7%,而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普通油茶。聚类分析表明海南油茶同高州油茶和普通油茶具有显著区别,除海南博鳌资源外,其他海南油茶被划分为一类。本研究为海南省油茶资源分类以及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油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是在中国分布较广、栽培面积较大的重要的南方木本油料植物.概述了油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育种、种植、低产林改造、病虫害、传粉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提出在油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粉研究的必要性及提高油茶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油茶是一类重要的经济林树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目前我国主栽油茶品种有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和浙江红花油茶等.RFLP、SSR、RAPD、SCAR、ISSR、ARLP和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在油茶种质资源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望为有效地鉴定油茶良种的真实性提供重要技术手段.油茶EST(expressedsequence tags)文库的构建,将有助于油茶功能基因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油茶皂苷与月桂酰肌氨酸钠(Sodium lauroyl sarcosinate,SLS)之间的协同作用。方法:考察油茶皂苷的加入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影响,并探究复配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复配体系中加入质量分率(α1)为1%的油茶皂苷时,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增效12.35%,表面张力(γ)比SLS低4.12%;体系的接触角为23.9°,相比于油茶皂苷的接触角减小23°,润湿性大幅提升。当α1为1%、10%时,发泡体积相比油茶皂苷分别增效85.04%、72.68%。在α1=4%时,泡沫稳定性相较于SLS增效11.35%。油茶皂苷-SLS复配体系在高温下稳定性优异,具有良好的抗硬水能力;在盐离子和酸性条件下,复配体系的CMC显著降低,表面活性提高。结论:油茶皂苷-SLS复配体系在表面活性上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油茶皂苷的生产及应用不仅有利于日用化学工业的发展,而且对充分开发利用茶籽饼这一天然资源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油茶尺蠖(Biston marginata Shirabi)属鳞翅目,尺蠖科,是危害油茶树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油茶尺蠖已迁移到茶园中,在湖南、湖北等地猖獗成灾,现已成为危害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油茶尺蠖一年有几代,而且世代重叠,加之对化学农药具有较强的抗性,给茶叶生产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油茶被划归成木本油料特有的类别,培植的区段很广。油茶树提炼得来的油料,固有的营养属性最优。发展各地段内的油茶产业,能促动整体范畴内的林业进展,促动林业特有的经济延展。为此,有必要明辨油茶生产的注重事宜,摸索最优的产出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主要环境因素对油茶成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影响油茶(Camellia oleifera)成花的关键环境因素,以‘长林4号’为材料,对油茶成花过程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因素下,花芽分化期(5月19日)的老叶、新叶及茎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生长调节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差异显著,但与油茶能否开花没有相关性。氮素处理的油茶芽发育最为饱满、生长较快,开花时间也最早;光照和生长调节剂处理(除赤霉素外)的油茶都不开花;热及钾处理的油茶末花期明显推迟;养分(氮磷钾)处理的油茶成花率较高,其次是水热处理。可见良好的水肥热条件有利于油茶开花,施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抑制油茶开花。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茶/油茶嫁接苗叶片在形态和代谢产物上的变化,以茶‘舒茶早’品种(Camellia sinensis‘Shuchazao’)为接穗,大别山野生油茶(C.oleifera)为砧木进行根颈嫁接,对嫁接体、茶树和油茶的叶片形态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油茶嫁接体叶片在形态上更接近于茶,而嫁接体叶片形态学指标却受到了油茶的影响。嫁接体叶片中的氨基酸、嘌呤碱和多酚含量比油茶叶片高,其中茶氨酸含量比油茶显著提高。嫁接体叶片中含有酚酸,而在油茶中未被检出。嫁接体叶片中咖啡碱含量比茶树叶片显著下降。这对茶、油茶的栽培,茶树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物的转运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要油茶物种的脂肪酸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木本油料,有关油茶种子脂肪酸成分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对于不同油茶物种种子的脂肪酸成分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脂肪酸成分在不同油茶物种中的分布规律,为其经济利用提供依据,并试图探讨种子脂肪酸成分在油茶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旨在从海南省国营澄迈林场的土壤中筛选出对檀香炭疽病具有较强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采集澄迈林场檀香不同种植区中优良单株的根际土壤,通过稀释平板法从中分离出71株细菌,以檀香炭疽病原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和发酵液法复筛,获得一株具较强拮抗效果的细菌,编号为TXJ2-6;抗菌谱测定表明,该拮抗菌株对降香黄檀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叶枯病、油茶根腐病、油茶炭疽病5种病原真菌也具有明显拮抗效果;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拮抗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