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肾脏与肠道微生态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称为"肠-肾轴"。慢性肾脏病患者(CKD)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导致肠道生态失调,表现为肠道菌群种类的相对丰度、组成及其代谢产物发生改变。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是联系宿主和肠道菌群的重要中介物质,具有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SCFAs主要通过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节RAS系统、炎症反应和细胞自噬等,起到延缓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的作用。基于SCFAs与肾脏之间的紧密联系,SCFAs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新靶点。外源性补充SCFAs能延缓CKD发生和发展的作用逐渐受到认可。因此,进一步研究SCFAs在肾脏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因其在调节精神疾病中的可能生物学基础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与"肠-脑轴"交互作用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然而,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的具体相互作用及机制还未十分明晰。深入研究微生物-肠-脑轴和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为深刻地认识和阐明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来治疗、预防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可为探索中医药治疗、预防抑郁症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慢性肠道和肺部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已被证明与微生态的紊乱和失调相关。肠道微生物改变可能促进肺部感染,肺部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而微生物群可通过“肺-肠”轴介导慢性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与肺部慢性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微生态在肺和肠相关疾病的“肺-肠”轴相互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肥胖和相关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全球最突出的健康问题之一,肠道微生物已被证明参与肥胖的发展,并可能对肥胖的发展和其干预治疗等提供重要的见解。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肥胖的后果或解释因素,肠-脑轴是它们相互作用的联络枢纽。此外,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肠道激素(包括ghrelin)以及迷走神经连接(影响能量消耗和CNS中与饮食行为相关的区域)来影响肠-脑轴,从而改变宿主行为。同时,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和其产物还可以充当信号分子并调节肠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分泌,如GLP1和PYY,从而调节食欲、肠道运动、能量吸收和储存以及能量消耗等摄食相关行为,进而影响肥胖的发展。所以,理解这些信号和激素作用并从药理学方法增强它们,可能为治疗肥胖提供一种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常见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为典型临床症状。尽管IBS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其发病与微生物-肠-脑轴调控失常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衍生的代谢物神经递质、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物为切入点,对其在内脏敏感、腹痛、腹泻和精神心理障碍等IBS症状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综述,为以代谢物转化细菌为靶点治疗IBS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内脂肪过量堆积的慢性疾病。生理解剖结构上的"肠-肝轴"表明肠道和肝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道菌群一般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可以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肠道菌群可通过改善肠道通透性、干预脂质代谢、产生内源性乙醇和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来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临床上对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没有确切的药物,增加有益肠道菌群的因素,如益生元、益生菌等能够调节肠道的微环境,这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互为影响,被认为是维持机体健康和许多疾病致病机制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肠道正常菌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情感的调控至关重要。随着微生物与大脑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肠-脑轴"的概念也被进一步扩展为"微生物-肠-脑轴"。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究肠道微生物在健康和致病中的具体机制,如应激相关的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等。肠道微生物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激活、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神经免疫激活等途径来实现。微生物-肠-脑轴失衡可影响行为表型,导致神经精神疾病,因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是今后的研究热点。对神经精神疾病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为肠道微生物组对神经心理的调控寻找更多的证据,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肠-脑轴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沈馨  孙志宏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11):3781-3788
肠道微生物对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等) 的治疗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神经通路、免疫通路以及微生物代谢物等途径在肠-脑轴的作用下影响大脑功能和宿主行为。因此,文中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就微生物-肠-脑轴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人体寄生的微生物与人体为共生关系,数量庞大,并形成不同的微生态系统,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内分泌等生理过程。菌群失衡导致微生态紊乱,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呼吸系统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肺部菌群的改变导致肺部疾病的同时亦会通过血流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发被重视,本文着重对肠道菌群、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或直接在肺部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为非酒精性因素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变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人体肠道中的各种菌群发挥着不同的病理生理作用,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肝轴"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二次打击"学说很好地解释了NAFLD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益生元、益生菌可以很好地调节肠道菌群,与抗生素和手术相比更加廉价、无害、安全,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新方法。本研究对肠道菌群与NAFL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究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慢性肾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预测。方法 2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参照Border造模方法尾静脉注射C-BSA造模,6周后测定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取大鼠结肠和肾脏观察病理切片。收集大鼠粪样运用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测序。结果 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变窄,肠上皮损伤,发生炎性浸润。模型组大鼠普氏菌属、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较高,且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和脂质代谢能力减弱。结论 C-BSA肾炎的发生不仅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而且影响机体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越来越被关注,其在治疗众多疾病上有显著效果,本文将分析和总结益生菌对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的重要影响。益生菌通过黏液层、上皮层、肠相关淋巴组织这三个层次对肠道进行作用,并且增加黏液和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以及上皮细胞的存活力来增强肠道屏障,而且又可以发挥营养作用。在其对CKD的影响中,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可以降低尿毒症毒素,也可以减少免疫炎症的反应,提高肾功能和生活质量。益生菌组合剂量、益生菌与益生元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益生菌制剂的效果,并且个体肠道的差异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也都对实验有影响。本综述包括了益生菌对CKD的潜在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的进展,对以后精准医疗模式下防治CKD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相似文献   

13.
肺纤维化是一种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及胶原聚集,并伴随炎症损伤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终末期改变。该疾病以肺功能障碍和呼吸衰竭为主要病理基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治疗方法有限。在肠肺之间的功能调控研究中,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引起的机体微生态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进程。本文聚焦于肺纤维化等肺部疾病的肠肺调控研究前沿领域,综述了多种肺纤维化疾病的致病机制、肠道菌群的功能、肠肺双向调节和益生菌群干预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本文也提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调控机制探索和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及策略支撑。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调节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胃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胃论治高血压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慢性代谢疾病,T2DM患病人数的快速增长使治疗和预防T2DM成为世界上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随着微生物组学技术的进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T2DM的研究亦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治疗和预防T2DM的靶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T2DM的潜在机制,主要是参与体内炎症反应、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产量、调节肠道胆汁酸的代谢、调节支链氨基酸的代谢等。目前,治疗T2DM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而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相对安全无害。例如,可通过严格控制的特定结构饮食长期摄入或增加益生菌的长期摄取控制血糖,或通过口服可影响肠道菌群生态结构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有效地调控血糖水平。综述基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诱发T2DM的潜在机制,研讨基于肠道菌群干预T2DM的措施,从肠道菌群的新视角探索治疗T2DM的新方法,为彻底治疗T2DM提供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16.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 (CAKUT) represent a broad range of disorders that result from abnormalities of the urinary collecting system, abnormal embryonic migration of the kidneys, or abnormal renal parenchyma development. These disorders are commonly found in humans, accounting for 20–30% of all genetic malformations diagnosed during the prenatal period.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CAKUT are responsible for 30–50% of all children with chronic renal disease worldwide and that some anomalies can predispose to adult‐onset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Currently, there is much speculation regar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CAKUT. Common genetic background with variable penetrance plays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ide spectrum of CAKUT phenotypes. 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by which genes responsible for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 morphogenesis might be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KUT. Birth Defects Research (Part C) 102:374–381, 2014.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7.
脑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揭示。目前已经提出脑-肠轴失调和异常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严重精神障碍。最近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变化会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影响人类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这意味着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精神分裂症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数量可达100万亿,可参与人体的多项生理活动,包括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抵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等,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肠道中的定植微生物与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和帕金森病等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通过神经、体液、代谢和免疫多种途径双向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前,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理论的的提高,抑郁症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受到极大地重视。本文从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以及益生菌对抑郁症的改善作用两方面来综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相关性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于肠道菌群种类以及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作为人体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和菌群分布有紧密联系的肠屏障功能的改变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而活血化瘀法是使用具有消散作用及攻逐体内淤血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人类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肠道菌群以及肠屏障功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对近十年关于肠道菌群与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究活血化瘀法(中药及中药复方)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the host has gained widespread concern. Gut microbiota not only provides nutrients from the ingested food but also generates bioactive metabolites and signalling molecules to impact host physiology, especiall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The development of CKD, accompanied by changed diet and medication, alters the gut flora and causes the effect in distant organs, leading to clinical complications. Vascular calcification (VC) is an actively regulated process and a high prevalence of VC in CKD has also been linked to an imbalance in gut microbiota and altered metabolites. In this review, we focused on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s involved in VC in CKD and explained how these metabolites influence the calcification process. Correcting the 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 and regulating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s by dietary modification and probiotics are new targe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ut-kidney axis, which indicate innovative treatment options of VC in C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