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肠道黏膜屏障具有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维护肠道健康的功能。而肠道菌群是肠道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引起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及肝、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从肠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及肠道菌群对其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肠道菌群对屏障系统的调控作用,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液分泌、影响紧密连接和肠道上皮通透性、激发肠黏膜免疫、调控肠上皮凋亡、影响肠上皮DNA稳定性及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胃肠道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3.
人体肠道内定植了大量的细菌,它们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维持。大脑与胃肠道之间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关联。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脑-肠轴功能变化同样也会改变肠道的菌群结构。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对脑-肠轴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所致腹泻大鼠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及乳酸杆菌制剂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动态测定抗生素所致腹泻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的移位细菌量;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应用抗生素可致大鼠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组织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肠埃希菌攻击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损伤程度,促发细菌移位发生。乳酸杆菌可扶正肠菌群结构,修复损伤的肠黏膜,抑制肠细菌移位发生。结论阐明了抗生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间的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微生态制剂在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黏膜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人体肠道定植着大量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机体处于动态平衡,腹部外科手术的刺激和创伤可以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结构和屏障功能,使细菌的数量、比例发生改变或空间上发生移位,引发内源性感染,最终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研究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对肠道细菌及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化疗药物的应用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对人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稳定和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其菌株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肠道菌群与化疗药物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如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化疗药物的作用效果,恶心、呕吐、便秘、骨髓抑制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肠道菌群又有何种影响,应用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如何变化以及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有何影响。因此,本文回顾了化疗药物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希望为国内学者提供肠道菌群和癌症化疗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并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畸率与致残率较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可完全治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RA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密切相关。积极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可有效缓解RA的关节炎症状,这可能作为RA干预的新靶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一系列有害物质侵入并诱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RA的发病,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在RA中的具体作用及影响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治疗RA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发展迅速。肠道菌群作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与人体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机体的感染、营养、免疫及代谢也密不可分,因此保持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前提。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肠道菌群受到宿主饮食、服用药物、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饮食干预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而这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还是从减缓代谢紊乱方面饮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代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机制以及饮食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体肠道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环境有多达100兆个微生物,其中绝大多数存于结肠内,密度接近1011~1012/m L。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多样性是微生物菌落和宿主共同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和进化使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且稳定的关系。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对宿主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引起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的某些因素,肠道微生物影响宿主的代谢、营养吸收、免疫功能以及神经功能调节,而饮食及其他条件又能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深入分析肠道菌群的具体结构、探索不同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不同特性改善人类健康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肺部菌群及肠道菌群与肺癌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肺癌患者的肺部及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即菌群组成结构发生显著改变。随着“肠-肺轴”概念的提出,肺部及肠道菌群在人体内的紧密联系越发受到重视,因此关于肺部及肠道菌群的研究对于阐明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文中综述了肺癌患者肺部及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及可能的互作机制,强调了肠-肺轴中免疫系统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肺部及肠道菌群对肺癌临床治疗的影响,并对肺部及肠道菌群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新颖靶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有研究报道在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发现一系列肠道变化,并有学者用"肠-肾轴"理论阐述肾脏病中肠道的变化以及疾病过程中肾脏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或可成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方法。本文根据"肠-肾轴"理论,综述了在慢性肾脏病发展过程中肠道出现的变化,如肠内代谢物异常、肠道损伤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以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的异常变化为治疗切入点,总结了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在调节肠道功能、修复肠道屏障、纠正肠道代谢物异常等方面具有的显著疗效,为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减少并发症等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数量庞大而种类繁多的肠道菌群所组成的生态屏障,能够抵御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的侵袭,对动物的生长与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菌群一旦失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中药等多种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控技术,为研究新的调控技术、寻求更好的治疗途径及制剂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DAO、PCT、ET及D-lac水平均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D3+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显著上升,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Pugh评分,血清TBil、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高血压病的发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某些益生菌或其发酵产品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方式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具有较长的肠道停留时间,从而有利于其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提示某些中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中药直接通过肠道菌群作用而干预高血压病的文献报道,而近年来国内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能是中药干预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数量可达100万亿,可参与人体的多项生理活动,包括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抵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等,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肠道中的定植微生物与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和帕金森病等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通过神经、体液、代谢和免疫多种途径双向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前,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理论的的提高,抑郁症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受到极大地重视。本文从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以及益生菌对抑郁症的改善作用两方面来综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相关性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是空气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肠道。研究证实颗粒物进入肠道能够增加肠上皮的通透性,降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也可被代谢为有毒产物进一步引起肠道损伤。颗粒物还能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目前认为微生物群和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颗粒物引发的肠道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多系统的健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空气颗粒物造成的肠道微生物群改变、肠道损伤及其引起的肠道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进展,阐明空气颗粒物进入肠道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为治理空气污染进而改善人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肠道是集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快速康复息息相关。结直肠癌变是个逐步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局部炎性反应、腺瘤、癌前病变到恶化的过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结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较长,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脆弱拟杆菌、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具核梭杆菌等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为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增多,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中药的研究方面也引发了科学家们激烈的讨论。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综述,阐述了较为前沿的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同时对近十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的不同及进步进行思考和展望。该综述为预防、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复方对草鱼鱼种肠道菌群与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草药复方对鱼种肠道菌群和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方法以草鱼鱼种为动物模型,分别采用平板倾注法和ATB半自动化细菌鉴定法,测定投喂中草药复方药饵前、后鱼种肠道菌群数量及其优势菌群种类。同时使用常规计数法和改良沙利法,测定鱼种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结果对照组鱼种肠道内的细菌总数为6.6×10^8CFU/g,其优势菌群为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投喂2.5%、5.0%和7.5%中草药复方药饵10d后,其肠道内细菌总数均有所减少,分别为3.0×10^7CFU/g、5.0×10^6CFU/g和1.5×10^7CFU/g,其优势菌群为吲哚黄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和野油菜黄单胞菌。实验组与对照组鱼种的红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但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以黄连、大黄、金银花、连翘、黄芪和甘草组成的中草药复方对鱼种肠道菌群和血液有形成分均有一定影响,表现出该复方具有较好的免疫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