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 ;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 ,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 ;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 ;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 ,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 ,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 ,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 ,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 ,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 ,与Ⅰ型细胞相似 ;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 ,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 ,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 ;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 ,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推测Ⅱ型细胞可能由Ⅰ型细胞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与Ⅰ型细胞相似;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推测Ⅱ型细胞可能由Ⅰ型细胞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3.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真核生物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和长寿命蛋白通过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或液泡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的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本研究旨在了解细胞病变型(CEP)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NM)对宿主细胞MDBK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实验使用BVDV NM株感染宿主细胞MDBK,在不同时间点分别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形成、报告荧光GFP-LC3自噬底物检测以及Western blot方法鉴定细胞自噬标记物LC3-Ⅰ/LC3-Ⅱ和P62的表达等试验方法对自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BVDV NM株的MDBK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透射电镜能观察到细胞中存在大量的双层膜结构的自噬泡;转染GFP-LC3荧光质粒后,在感染病毒的细胞内出现增多的聚集绿色荧光自噬小体;此外,随着BVDV NM株感染MDBK时间的延长可以发现LC3-Ⅰ/Ⅱ蛋白的量逐渐增加以及P62蛋白的降解。试验表明BVDV NM株感染MDBK可以促进细胞自噬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口服潘生丁(DPM)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小鼠肺组织分泌细胞的影响。40只RSV肺炎小鼠随机分组,DPM组用DPM50mg·kg-1·d-1灌胃三天。感染后第5、7、9、12天通过ANAE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Clara细胞与Ⅱ型肺泡细胞。结果显示下呼吸道上皮肿胀、脱落,尤其以呼吸性细支气管持续时间长。感染后5~7天,肺炎组Clara细胞与Ⅱ型肺泡细胞内出现许多分泌小泡,可能为炎性细胞因子。DPM组二种分泌细胞中分泌小泡少,出现短暂,有较多磷脂被持续释入血液,其磷脂可能与抑制脾淋巴细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晓萍  张克凌等 《动物学报》2001,47(2):221-225,T001,T002
为探讨Hong类螯伤机理,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光Hong的毒棘腹外侧纵沟内的毒腺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光Hong的毒腺为鱼层上皮,从基底面到游离而依次为基底层,棘细胞层和嗜酸性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棘层的细胞嗜碱性,棘细胞间有少量,散在分布的嗜酸性细胞;棘细胞的外层至腺上皮的游离面的嗜酸性细胞密集排列。电镜下可见基底细胞有丰富的核糖体,棘细胞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较丰富,嗜酸性细胞内有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接近表面的细胞内颗粒部分融合;表层细胞核消失,胞质充满融合的颗粒,游离面侧的胞膜呈角质样增厚,腺上皮内还可见到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和梅克尔细胞,提示毒腺组织内有两种类型的细胞,一类为毒液形成细胞,另一类为非毒液形成细胞,嗜酸性细胞内的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成分可能是赞成螯伤剧痛及全身症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魟类螫伤机理,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光魟的毒棘腹外侧纵沟内的毒腺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光魟的毒腺为复层上皮。从基底面到游离面依次为基底层、棘细胞层和嗜酸性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棘层的细胞嗜碱性,棘细胞间有少量、散在分布的嗜酸性细胞;棘细胞的外层至腺上皮的游离面的嗜酸性细胞密集排列。电镜下可见基底细胞有丰富的核糖体。棘细胞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较丰富。嗜酸性细胞内有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接近表面的细胞内颗粒部分融合;表层细胞核消失,胞质充满融合的颗粒,游离面侧的胞膜呈角质样增厚。腺上皮内还可见到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和梅克尔细胞。提示毒腺组织内有两种类型的细胞,一类为毒液形成细胞,另一类为非毒液形成细胞。嗜酸性细胞内的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成分可能是造成螫伤剧痛及全身症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取自人工饲养的成年雌蝎50只,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其腺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其结果证实:蝎毒腺为单管泡状腺,腺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暗细胞和明细胞组成。暗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分泌小泡和分泌颗粒,而明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样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箭舌豌豆根瘤幼龄侵染细胞的壁和质膜比较光滑,成熟侵染细胞与此不同,不仅细胞壁厚薄均,有较多的胞间连丝,而且质膜常常内陷形成各种突起,然后离质膜形成小泡。这些位于质膜附近的小泡体积较小,多呈圆形,既可单独存在,也可多个聚在一起。在向细胞中央移动中,有的小泡靠近细胞质膜,甚至与细菌周期融合,有的小泡不民附近的小液泡融合变为较大液泡,并常用降解程度不同的细菌位于其中,在衰老侵染细胞中,细胞壁附近有小泡,  相似文献   

9.
有被小泡是细胞膜的特化结构之一,因其膜外覆盖一层网络状的包涵蛋白而得名。至今认为有被小泡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存在,参与胞内运输、膜循环等细胞内重要生理过程。有被小泡的包被结构本身可能包含了某种信号,通过分子间识别去完成一系列细胞功能,不过在植物中还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有被小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脂质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温小波 《动物学研究》2001,22(1):64-68,T001,T002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期幼体肝胰腺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蟹的肝胰腺腺管上皮由E,F,B和R4种细胞组成,其中E细胞为胚胎细胞,能分化成其他3种细胞;B,R和F细胞均呈,高柱状,腔面有发达的微绒毛,基底部有基膜,呈明显的极性分布;B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胞质中有1-2个大液泡,起分泌作用,属分泌液;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还可见酶原颗粒;R细胞胞质中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和脂肪滴,主要起贮存养人的作用。细胞的连接有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2种方式。与脂质营养缺乏时相比,脂质营养充足的幼体其肝胰腺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R细胞质中有连多的脂肪滴,线粒体呈饱满的圆形或椭圆形,且膜未见有内陷或萎缩,滑面内质网膨胀成小泡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甜菊愈伤组织细胞中的液泡膜内突和液泡内囊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在分化培养基上的甜菊愈伤组织分生区细胞的液泡膜内突和液泡内囊泡,进行了超微结构和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研究。在不同液泡化时期的细胞中,都存在不同大小和形态的液泡膜内突,它们有的缺乏明显的内含物;有的含有许多小泡或复杂膜系;有的含有一个较大的具许多小泡或复杂膜系的膜束缚囊泡。在液泡内还存在一些游离的液泡内囊泡,它们通常具有两层紧贴的界膜或为多层同心膜,推测它们来自液泡膜内突。AcPase定位结果显  相似文献   

12.
分离培养成年大鼠的肺泡Ⅱ型细胞,通过斑点杂交、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肺泡Ⅱ型细胞内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1(TGFα、TGFβ1)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肺泡Ⅱ型细胞可表达EGF、TGFα和TGFβ1,也可表达相应的EGF受体(EGFR)、TGFβ受体Ⅰ型和Ⅱ型(TβRⅠ、TβRⅡ)。表明肺泡Ⅱ型细胞是合成和分泌EGF、TGFα和TGFβ1的细胞之一;细胞凭借其EGFR、TβR的存在,其增殖与分化可能受EGF、TGFα和TGFβ1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两种途径调控。  相似文献   

13.
荞麦水合花粉粒和生长中的花粉管中内质网潴泡形成的囊袋状结构较少见,但内质网囊袋中含有丰富的被膜小泡,直径约为100-150nm。刚刚形成的花粉管中,被膜小泡主要来自于花粉粒营养细胞的细胞质。生长中的花粉管的被膜小泡可由高尔基体分泌形成。另外还观察到内质网的碎裂也是荞麦花粉管中产生被膜小泡的一种机制。花粉管的被膜小泡中含有花粉管壁的前体物质,与花粉管的壁融合参与花粉管的生长。被膜小泡可能含有与脂体和造粉质体水解有关的酶,参与此类物质的降解。荞麦花柱和柱头细胞内含物的解体物质参与花粉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Ⅰ型胶原、内皮素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探讨了Ⅰ型胶原和内皮素对培养的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产生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影响。结果提示:Ⅰ型胶原可以明显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P<0.01),内皮素对系膜细胞的增殖有一定作用:Ⅰ型胶原可以促进内皮细胞产生层粘连蛋白和纤连蛋白,并可以促进系膜细胞产生Ⅳ型胶原;内皮素可以促进系膜细胞产生FN增多(P<0.05)。  相似文献   

15.
邓振旭  楚德昌 《四川动物》2007,26(2):267-269,I0003
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巴西彩龟、中华鳖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道粘液细胞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食道前部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粘液细胞形态多样,Ⅰ、Ⅱ、Ⅲ、Ⅳ类型均有,食道中部与后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其内有密集排列的杯状细胞,主要是Ⅱ型、Ⅲ型和Ⅳ型细胞。胃体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粘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浅部。胃腺粘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着色较浅。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大肠、泄殖腔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16.
海湾扇贝血细胞的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维翥  吴信忠  汪明 《动物学报》2005,51(3):486-494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对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可将血细胞分成四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38±0·08)μm,约占比例30%-35%;Ⅰ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41±0·33)μm,约占比例15%-25%;Ⅱ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15±0·26)μm,约占比例20%-25%;Ⅱ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8·26±0·52)μm,约占比例25%-30%。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75±0·65)×107cell/ml。其中Ⅰ型透明细胞占55·3%,Ⅱ型颗粒细胞占44·7%。表面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有5种形态:圆形血细胞,梨形或梭形血细胞,松果形血细胞,阿米巴样细胞,大型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归属于两大类型:Ⅰ型透明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显示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三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并推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是细胞吞噬的异物(微生物等)或细胞内的废物(沉积颗粒,衰老的胞器或碎片);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是溶酶体类的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或内质网;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可能是次级溶酶体,由Ⅰ型颗粒向Ⅱ型颗粒融合并注入裂解酶类而形成[动物学报51(3):486-494,2005]。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构形重建(structruralremodeling)是慢性肺心病的重要血管病变,但其发生机制至今未完全明了。病变以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性与非纤维性成分)增多导致的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为特征。本文用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镜观察,真彩色全自动图像分析法,测量10例慢性肺心病尸检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内Ⅰ、Ⅲ两型胶原的含量和所占的百分比。用3H-胸腺嘧院核苷和3H-脯氨酸掺入法,观察缺氧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HECCM)对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DNA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1)肺心病组437支肌型肺动脉平均中膜厚占血管直径的百分值高于对照组5±1.08%;(2)肺心病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分别占中膜面积的54.62%和519%,而对照组两型胶原占中膜面积小于2%。(3)HECCM组平滑肌细胞的3H-TdR和3H-脯氨酸掺入量(cpm值),均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NECCM),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4)细胞周期分析,HECCM组平滑肌细胞的G0/G1期细胞数百分值比NECCM组少28%,G2+M期细胞百分值则比NECCM组高30%。可以认为,缺  相似文献   

18.
刘玉堂  秦鹏春 《兽类学报》1995,15(4):273-278
本文应用光镜,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对水貂卵丘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卵泡细胞内含有一些圆形线粒体,许多单个粗面内质网囊池和丰富的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罕见,当卵泡细胞变成单层柱状时,细胞内开始出现成团的微丝及一些直径1-2μm的厚壁泡。在卵泡细胞膜上可见到胞吐小泡以及细胞间夹有透明带物质,表明卵泡细胞可能参与透明带的形成,随着卵泡腔的形成,卵泡细胞开始出现含中性脂肪及磷脂的颗粒,卵  相似文献   

19.
真核细胞中内质网是由片状和管状两种不同形态组成的连续的生物膜结构,参与细胞内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以及钙离子稳态的调控等。内质网通过蛋白-蛋白及蛋白-脂质的相互作用与多种膜性细胞结构建立膜接触位点,进行物质的交换、信号转导、膜动态性调控等生理活动。内质网与膜性细胞结构互作的缺陷也会引发许多人类重大疾病。该文介绍了内质网与一系列膜性细胞结构接触位点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植物中通过序列比对鉴定了诸多自噬相关基因并分离到了部分细胞自噬功能缺陷的突变体,这些研究均推进了我们对植物细胞自噬机制和功能的了解。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