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言近年来,微波生物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当热门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微波对生物体辐射时,微波场在机体内的传输、反射、功率分布以及伴随产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各种变化及机理。目前,人们对微波辐射下的生物效应,一般认为有两种,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效应较直观,看法较一致,实验证据也较多,但非热效应则不然,看法尚不一致,目前实验证据也较少。本文以实验初步证明了非热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定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人体 ,或更正确地说生物体 ,其生命的存在必须与其内、外环境相适应。不适应 ,只能是患病或死亡。生命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体。没有生命无所谓环境 ,没有环境无所谓生命。一切生物体都有其适应环境的极限 ,超过极限就必然失去生命。人类是智慧动物 ,能够扩大其适应环境的极限 ,但不可能没有极限。没有极限就违背了“生命与环境对立的统一”客观规律。因此人体或生物体必须与环境相适应。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 ,亦即必须适应地球上的水、土壤及大气结构与变化的客观环境。这就是宏观生态学 (m acroecology)研究的领域。在另一方面 ,…  相似文献   

3.
鲍超 《激光生物学报》2003,12(3):195-200
简述了PET的原理和系统;PET运用标记生命物质C,H,O,N的放射性同位素—正电子发射核素,所以PET可以在不影响生物体生理功能的情况下,快速、实时显示活生物体(包括人体)的代谢过程等生命活动。讨论了PET在肿瘤学、神经系统疾病和脑功能研究、植物生理功能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微波的生物学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制订出合理的安全标准,必须知道它的生物物理特性。本文对微波在生物体中传播的一些物理现象、人体与动物的电磁剂量学问题,以及微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有关最近的研究结果,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微波的生物学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制订出合理的安全标准,必须知道它的生物物理特性。本文对微波在生物体中传播的一些物理现象、人体与动物的电磁剂量学问题,以及微波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有关最近的研究结果,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在生物体内部存在许多的液晶现象。通过对液晶光学性能、温度敏感性等研究,发现生物体中液晶态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紧密相关。生物液晶状态在自然界普遍存在。通过精细的研究生命体液晶态结构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的了解生物组织结构特征、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利用液晶的特性及其与生物体组织间的作用机制联系,将其应用于生物检测、药物运输、构建新型仿生材料等。本文综述了液晶的发现和发展,生物液晶的内容以及液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硒元素对生物体的健康功效及不合理摄入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从硒在人体的吸收、转运角度解释了硒的生物利用率的含义,总结了硒在人体的吸收代谢情况、生物利用率的测定方法及当前研究现状、硒生物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初步得出补硒关键控制点,为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南澳,如果渔民出问题,我们可以先停止工作,把减压舱给渔民用,无论如何,人的生命都是第一位的。"南澳I号的水下考古领队崔勇说。水下作业必须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潜水者在连续作业后必须接受一次减压舱治疗,以便释放出人体各器官内的氮气,如此来保障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生物体的信息代谢是指依托生物体物质和能量代谢、建立在生物体各组织结构层次上的由单源信息的出现到互信息的构建到组合信息的形成到信息网络的整合以及由信息网络到组合信息到互信息到单源信息的逐渐崩解的同期性动态链接过程。信息代谢是生命信息进化的高级表现,也是生命的本质;它蕴育着各种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0.
鸡胚完整脑的光子发射和光激发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制的单光子记录系统,对离体的浸于DMEM培养液中的鸡胚的完整脑所进行的光子发射测量显示出整脑与培养液相比有光子发射.完整脑的光子发射强度与胚龄,鸡胚的健康状况和离体后脑组织的新鲜程度有关.在对完整脑的光激发光测量中观察到一种短寿命的延迟发光,它的衰减过程不服从指数衰减规律而表现出双曲线衰减行为.从生物光子发射归因于生物体内的非定位的相干性电磁场及Frohlish的生命系统中存在着长距离的相干性的理论,讨论了利用生物光子发射研究细胞间通讯、生物的调节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意义,以及所检测的光子发射与生物系统自身的相干性电磁场的关系,并提出应从环境对生物系统自身场的影响来理解所测的生物光子发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