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商品小麦生产基地。麦蚜是该地区主要的小麦害虫,除直接取食为害外,又是小麦黄矮病的重要传毒介体。据调查,在1949—1979年中,麦蚜大发生范围在十县以上,成灾面积达百万亩以上的年份共有6次,即1952年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大发生,1960、1966、1970、1973和1978年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猖獗成灾,造成了小麦的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2.
基于醇溶蛋白的20份小麦种质遗传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对同一品种不同繁殖年份的20份小麦种质进行遗传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中有10份具有一种醇溶蛋白谱带带型的同质性种质;另外10份具有2~4种醇溶蛋白谱带带型的异质性种质,其中6份为地方品种。表明地方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10份异质性种质中,两个繁殖年份种质之间的醇溶蛋白带型频率变化差异不显著的有5份,其第一繁殖年份的种质发芽率均高于75%,而另外5份存在显著差异的种质,第一年份的发芽率都低于66%。进一步分析表明,这10份异质性种质在两个繁殖年份之间,其发芽率差值与带型频率差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665。上速结果表明,小麦更新时较高的发芽率是维持异质性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冠层温度多态性小麦的性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嵩午  王长发等 《生态学报》2002,22(9):1414-1419
冷型小麦的冠层温度(体温)和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持续偏低(或相当)的特征,暖型小麦的冠层温度则具有持续偏高的特征。一般小麦材料和生产上使用的大多数品种与上述特征有异,其冠层温度突出地表现为多态性,即有的年份温度高低不一,有明显波动;有的年份温度持续偏低,似冷型小麦;有的年份温度持续偏高,似暖型小麦。与此类小麦的温度多态性相伴随,其它一些重要性状也有较明显的多态性表现,即在环境优良、环境指数较高时,它们的叶片功能期、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籽粒饱满指数等重要性状趋向于代谢功能较好的冷型小麦;在环境恶劣、环境指数较低时,它们的上述性状则趋向于代谢功能较差的暖型小麦。这类小麦性状随环境条件的明显摆动构成了长期以来小麦产量不稳的生态生理基础。欲使小麦产量稳步上升,转换小麦温度型,逐步实现品种冷性化是条有希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冠层温度多态性小麦的性状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冷型小麦的冠层温度 (体温 )和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持续偏低 (或相当 )的特征 ,暖型小麦的冠层温度则具有持续偏高的特征。一般小麦材料和生产上使用的大多数品种与上述特征有异 ,其冠层温度突出地表现为多态性 ,即有的年份温度高低不一 ,有明显波动 ;有的年份温度持续偏低 ,似冷型小麦 ;有的年份温度持续偏高 ,似暖型小麦。与此类小麦的温度多态性相伴随 ,其它一些重要性状也有较明显的多态性表现 ,即在环境优良、环境指数较高时 ,它们的叶片功能期、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籽粒饱满指数等重要性状趋向于代谢功能较好的冷型小麦 ;在环境恶劣、环境指数较低时 ,它们的上述性状则趋向于代谢功能较差的暖型小麦。这类小麦性状随环境条件的明显摆动构成了长期以来小麦产量不稳的生态生理基础。欲使小麦产量稳步上升 ,转换小麦温度型 ,逐步实现品种冷性化是条有希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田间麦蚜计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益众 《昆虫知识》1993,30(3):140-141
<正> 麦蚜是小麦等作物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发生年份会造成小麦5~10%的产量损失。关于它的防治指标,生产上一般以百株(穗)或单株(穗〕有多少头而确定的。然而,逐株(穗)计数(简称逐个计数法)蚜虫,不但费时,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来较大的偏差。所以,目前在生产上又采用了麦蚜指数调查法和以蚜虫单位计数蚜虫的方法。然而,这二种方法与逐个计数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将这后二种方法运用到麦蚜的防治指标上去,目前很少有人研究。为此,  相似文献   

6.
丁春邦  周永红   《广西植物》1999,19(2):143-145
用石蜡切片法,对小麦经节节麦花粉授粉后不同时间固定的子房进行了细胞胚胎学观察。结果表明,节节麦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观察的238个小麦子房中,1050%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462%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378%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1890%;成胚率为1512%。本文还报道了小麦与节节麦远缘杂交时雌雄性核的结合及杂种胚和胚乳的发育情况,探讨了小麦与节节麦杂交结实率低在胚胎学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实粒年年发生。不同年份不实率大不一致。在陕南正常年份有5—10%左右。不良年份如1952年,出穗期秋雨连棉,气温降低(18℃),云南白一般秕率最高达到50%以上;1953年开花结实期气温高达37.5℃以上,相对湿度降低至40%左右,而且多狂风,不实粒及半饱粒百分率胜利秈高达23%以上。影响结实的相关性因素很多,为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掌握其发生规律,本站曾进行了一些观察和研究,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用石蜡切片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杂交的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人花柱和胚囊。 观察的170个小麦子房中,17.65%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9.41%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4.71%。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31.77%;成胚率为27.06%。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为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提供了细胞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用石蜡切片法,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elongata)杂交的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观察的170个小麦子房中,1765%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941%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471%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3177%;成胚率为2706%。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为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提供了细胞胚胎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验法则的小麦白粉病气候年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湿度条件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要素.应用河北省主麦区1987-2010年小麦白粉病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利用合成分析和秩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根据经验法则,利用小麦白粉病流行阶段的温度距平和湿度距平判别白粉病流行程度,并确定了白粉病流行的气候年型与指标.经历史回代,判别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准确率为84%,并进行了2011年、2012年的外延指标判别,准确率达100%,综合判断准确率在85%以上.该研究结果可为小麦白粉病影响评估与长期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宪阳  李炳坤 《昆虫知识》1993,30(3):149-150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番茄主要蛀果害虫,在北京1年发生4代。二代为害最重,一般年份平均蛀果损失5%左右,重发生年达10%以上,严重地块40~70%。1984年我们对棉铃虫二代卵峰期开展了测报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和珍珠栗(Pennisetum glaucum syn.P. americanum)远缘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对授粉后的192个硬粒小麦子房进行制片观察,7.81%发生双受精,具胚和胚乳,但胚乳发育往往落后于胚的发育;3.13%只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1.04%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11.98%,成胚率为10.94%。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小麦-簇毛麦杂种减数分裂与染色体易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详细地研究了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和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期Ⅰ,小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多呈两个单价体,在0.3%的PMC中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配对;在后期Ⅰ时,单价体错分裂频率为32.7%-37.5%,另有0.7%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重组易位出现;后期Ⅱ时,断列染色体的频率为20.5%-22.4%,还发现有0.82%-1.72%的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此外,  相似文献   

14.
封丘地区小麦耗水量与水分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式计算,雨养麦田5个试验麦季的耗水量分别为435.5、326.0、293.8、277.2和365.9mm,可代表该区过湿、一般和干旱年份的小麦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其总耗水量的相关关系不显着(r=0.67).在耗水量中,土壤储水的贡献占50%.在降雨少而土壤储水丰足的年份,其贡献高达60%,是小麦水分的重要来源.在充分施肥条件下,5个麦季的水分利用率≥11.25kg·ha-1·mm-1,表明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麦秆蝇是春小麦的主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根据1958年在坝上的调查,小麦被害株率平均达30%以上;产量损失约三成左右,因此掌握麦秆蝇的发生规律,及时进行防治是保证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重要措施。目前对麦秆蝇发生消长的观察记载资料不多,需加以研究,现仅根据几年来的初步观察,提出几点预测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6.
小麦与赖草远缘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赖草(Leym ussecalinusTzrel.)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赖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在检查过的319个小麦子房中,62个(19.44% )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但胚乳的发育往往落后于胚的发育;49个(15.36% )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7个(2.19% )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小麦×赖草虽然总受精率可高达36.99% ,然而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不完全,致使最后结实率很低.从150朵授过赖草花粉的小麦颖花中,只得到1粒种子.表明利用胚培养技术对杂种胚进行早期离体培养,可望提高杂种植株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17.
了解农业害虫的发生动态,对制订防治规划,掌握防治的主动权,很有用处。根据在江西三十多年来的了解,将水稻害虫的发生动态,粗分为七种消长类型,加以概述: 1.历年危害严重,只年度间有起落。如三化螟,一向是省内的重要水稻害虫,解放前常年损失稻谷10—20%,严重年份达30—50%。1928年和1929年更是江西螟害最严重的年份。当时南昌郊区几十里宽的田里,几乎尽是白穗,损失很大。解放后,为害较重年份是1949—1950、1953、1956、1959、1961、1963—1964、1970—1971和1974—1975。其中,1964和1974年,是解放后两次特大发生年。大概趋势是:在六十年代以前,每二、三年大发生一次,1965年起出现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底墒和施氮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西北典型旱地渭北旱塬5年定位试验,在施磷100 kg P2O5·hm-2的基础上,设0、80、160、240、320 kg N·hm-2 5个施氮水平,结合5年降水情况,研究了播前底墒与施用氮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夏季7-9月的降水与播前底墒呈线性相关,每增加1 mm夏季降水,土壤贮水量增加0.6 mm;要保持小麦稳产或高产,底墒应保持在550 mm左右,夏季降水应有370~390 mm.夏季降水充足(>386 mm)的年份,前季小麦施氮量增加造成的下季小麦播前底墒下降不明显;降水偏少(<350 mm)的年份,前季小麦每增施氮肥100 kg·hm-2,可使下季小麦播前底墒减少9~17 mm.除底墒外,关键生育期的充足降水也是保证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每毫米播前底墒和关键生育期降水分别能形成106~114和306~33.1 kg·hm-2小麦籽粒产量.变异分析表明,氮肥投入水平影响小麦对底墒的利用程度,底墒制约小麦植株干物质向籽粒转移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对硬粒小麦(TriticundurumDesf.)和珍珠栗(Pennisetumglaucumsyn.P.americanum)远缘杂交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对授粉后的192个硬粒小麦子房进行制片观察,7.81%发生双受精,具胚和胚乳,但胚乳发育往往落后于胚的发育;3.13%只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1.04%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11.98%,成胚率为10.94%。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  相似文献   

20.
雷惠质  江建云 《昆虫知识》1992,29(3):165-168
<正> 水稻害虫对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极大,一般年份损失约10%,大发生年达20%。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报道,全国稻区已知的稻虫种类有250多种,其中严重危害的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等6种;某些年份或局部地区危害较重的有大螟、稻苞虫、稻蓟马等31种;其余种类危害较轻或偶而见到。我国稻虫种类虽多,但其中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