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华真地鳖中肠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为研究材料,测定人工饲养和野生地鳖虫在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的活性以及温度及pH对人工饲养地鳖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鳖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发育而逐渐增强,淀粉酶活性却随发育而逐渐减弱。在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成虫阶段,人工饲养地鳖虫蛋白酶活力比野生地鳖虫低,人工饲养地鳖虫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比野生地鳖虫高;在30~60℃的范围内,人工饲养地鳖虫蛋白酶、淀粉酶的适宜温度范围为40~50℃,脂肪酶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5~45℃;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6.5~7.5,5.6~6.4和7.5~8.5。  相似文献   

2.
无土壤基质饲养中华真地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涛  吴振廷  吴磊  梁广文 《昆虫知识》2007,44(6):916-919
设置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的无基质和有基质饲养条件,研究生长繁育期和越冬期各龄段中华真地鳖的生长、蜕皮、存活率和雌虫产卵情况。有基质饲养条件以饲养土为基质;无基质饲养条件不以任何材料作为饲养基质,只用黑色潮湿的材料对试虫保湿和避光。结果表明: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有、无饲养基质对中华真地鳖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无基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繁育期大龄若虫和成虫存活率较高,且成虫的月产卵数也相对较高。表明无基质饲养技术可在地鳖虫饲养实践中推广,据此初步设想了无基质饲养地鳖虫的容器构造。  相似文献   

3.
相互残食是地鳖虫人工养殖的特点。自动分层立体养殖器可使地鳖虫按龄期大小自动分类饲养。提高养殖密度,节省养殖空间,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来,在人工饲养土鳖虫过程中,我们初步掌握了它的生活规律、生育特性,并积累了一些饲养经验。现每平方市尺的纯年产量己能稳定在鲜虫2.5斤左右。下面就人工饲养土鳖虫有关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5.
东亚钳蝎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是一种名贵的动物药材;有搜风、止疼、镇惊之功效。近几年来,由于荒山的开垦,农药的广泛使用,蝎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产量日趋下降;人工养蝎便提到日程上来。在人工饲养中首先碰到的就是食物问题。这问题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6.
雉鸡又称山鸡、野鸡、环颈雉。由于具有较高的营养、药用、观赏、狩猎价值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发展养雉业既保护了野生雉鸡种群 ,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是 ,近年来养雉业出现了影响发展的两个问题 ,即 :一是春夏季节 ( 2 -5月 )肉用雉鸡十分缺乏 ,供不应求 ;二是秋冬季节雉鸡大量过剩 ,造成无效饲养。我们经过对养雉户的调查 ,结合本中心试验与实践 ,对于提高饲养雉鸡的综合效益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1 应用反季节生产技术在自然条件下 ,雉鸡繁殖产蛋期在每年 3 -8月 ,9月底至翌年 2月底为休产期 ,停止产…  相似文献   

7.
地鳖虫的利用价值及其开发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介绍了地鳖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食用与药用价值.对地鳖虫的药理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论述与归类,并就地鳖虫的今后研究与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从国内数次引种饲养实践及国外动物园饲养情况分析,赛加羚羊人工饲养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应激综合症。今后如能解决捕捉、运输、饲养等一些重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饲养成活率将会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在我国原产地的引种驯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国内数次引种饲养实践及国外动物园饲养情况分析,赛加羚羊人工饲养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应激综合症。今后如能解决捕捉、运输、饲养等一些重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饲养成活率将会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我国养熊的工作实践,提出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重要性。鉴于目前饲养黑熊引流胆汁已有长足进步,饲养引流只数仅及原猎量的3%即可满足药源需求。并应用梅花鹿、糜鹿等动物保护和饲养事实加以说明对比。特别是论及养熊业应朝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前景,期望避免经常存在于饲养业内的大幅度波动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讨论和肯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11.
中华真地鳖寄生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地鳖虫的饲养中发现 ,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被螨类寄生较严重 ,可造成巨大的损失。经鉴定该寄生螨为伯氏嗜木螨Caloglyphusberlesei,并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通过饲养观察 ,总结了该寄生螨的发育历期、寄生部位、寄主带螨率和单头带螨量 ,并调查了该寄生螨在饲养土中的分布规律。根据该寄生螨的生物学特性 ,该文提出了几种防除该螨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网饲养对大、小鼠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传统的大小鼠饲养盒底部40mm高处加不锈钢金属网格,网孔大小为10mm×100mm,网格上用于饲养动物。雌雄动物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体重、行为、供食量和供水量的变化。结果全网养小鼠生长不如传统饲养方式生长快,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全网养大鼠生长发育正常,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未见差异。结论全网养大鼠不需要垫料,值得进一步推广;全网式饲养小鼠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13.
地鳖虫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庆峰  戴银  刘雪兰 《昆虫知识》2011,48(1):156-159
研究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免疫调节作用。经口给予小鼠1.89、3.78、7.56g/kg/d地鳖虫水煎萃取物,观察其对4周喂养小鼠免疫调节作用。地鳖虫水煎萃取物对小鼠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明显增高;血清溶血素抗体滴度水平增加,小鼠脾细胞抗体生成有促进作用;中、高剂量组NO含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只有高剂量组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地鳖虫对机体免疫有提高的作用,说明地鳖虫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具有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参与 ,蛇类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 ,但因环保等诸多因素 ,野生蛇类资源逐渐减少。所以 ,人工养蛇对满足人们日有所增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因蛇类有易惊恐、易激怒、好斗殴、相互残食、生长繁育周期长等特点 ,使某些养蛇者耗资巨大却收效甚微。笔者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变蛇类上述习性 ,进行高密度饲养的研究 ,旨在通过亲和驯化 ,增加单位空间的饲养量 ;打破休眠 ,延长生长期等手段 ,使蛇类饲养朝着降低成本 ,增加生长速度 ,体型变大、变肥、性成熟早、生殖能力增强、生产周期短及提高产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中华真地鳖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esinensis系夜出性昆虫 ,其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 ,1 9~ 2 4时活动最盛 ,且蜕皮高峰主要集中在后半夜。该文描述了初龄若虫的形态特征 ,对若虫的发育历期、蜕皮时间及卵鞘的孵化进行了研究 ,并比较了中华真地鳖若虫的消化道 ,提出了地鳖虫食品开发的流程 ;同时简要论述了地鳖虫基础研究及药用和食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饲料昆虫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蛋白质饲料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但由于蛋白质资源缺乏和利用率低,已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解决蛋白质不足的问题作为开发饲料资源的主攻方向。人工饲养昆虫作饲料,就是这些开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60年代末,美国、苏联、西德、朝鲜和匈牙利等国先后开展了用粪便养蛆的试验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有些国家把粪便养蛆作为一种成功技术应用于  相似文献   

17.
刘军  钟福生  何华西  宾冬梅  黄鹤 《蛇志》2005,17(2):72-75
目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王锦蛇的自然资源。方法利用“仿生态自然养蛇单元”建造蛇房来饲养王锦蛇。在饲养过程中,观察王锦蛇的生物学特性,探讨王锦蛇的饲养管理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结果解决了王锦蛇“仿生态自然养蛇单元”的建造技术、解决了饲料来源、降低了饲养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我国饲养草、青、鲢、鳙焦苗的历史巳很悠久,由于地理分布很广,各地都有适合它地区特点的饲养方法。例如,江、浙地区相传以黄豆磨成豆浆洒入池中饲养鱼苗;两广地区渔农则用青草、牛粪等直接投入池中施肥作为鱼苗铒料,即所谓“大草养鱼”,在食料不足时补饲一些花生饼之类的商品铒料;  相似文献   

19.
自从Corner(1923)报告了猕猴的月经现象以后,一些作者对猕猴的繁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Zuckerman,1931;Hartman,1932;1949;Wag-enen,1954;Sade,1964;Valerio等,1968;Hafez,1971)。更兼近30年来猕猴是医学生物学和疫苗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灵长类动物。需要数量逐年增长,而自然界中的数量又逐年减少。因此,目前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这种动物资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切。羌囚、苏联、11本等国家建立了灵长类研究中心和大型养猴场,研究猿猴在驯养条件下的繁殖问题。国内的第一个大型猿猴养值场也就是现在的中114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养猴场,创建于1958年。这个养猴场创建初期,我们就在这里从事称猴的词养、繁殖和生长发育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陕西秦岭西部林麝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俊峰  吴家炎 《四川动物》2007,26(4):952-955
2006年3~4月以秦岭地区林麝饲养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定养殖规模较大的秦岭西部凤县、太白、留坝3县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了中小规模养麝场当地的饲养技术特点,结合周边生态环境,分析并评估林麝在饲养过程中的优势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现行林麝养殖场经营方式作出综合性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