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生物磁学》2011,(11):I0001-I0001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25日报道,美国戴维·格拉斯通研究所的研究者丁盛(音译)报告称,他通过细胞重组技术,对现有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进行改进,将成人皮肤细胞直接转化成了神经干细胞,新方法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发表于4月25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2009,(15):I0002-I0002
美国研究人员8月24日宣布,他们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培育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并成功分化出了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细胞。这意味着将来视网膜受损的患者可以利用自身皮肤细胞进行修复。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介绍说,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仅证实了人体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戍各种视网艇细胞,而且还表明,这种分化发育过程与人眼视网膜自身的发育过程十分相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是通过基因重新编排方法,”诱导”普通细胞回到最原始的胚胎发育状态,能够像胚胎干细胞一样进行分化人类的某些疾炳很难或者不可能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本京都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5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成功培育出实验鼠的卵子,并使其受精从而诞出健康的小鼠。iPS细胞是具有较强分化潜力的干细胞,由皮肤细胞等体细胞经基因改造"诱导"发育而成。科学家利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5):3001-3002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说,在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培养(iPS细胞)时,很可能只有混在其中的一种特定细胞才能发育成iPS细胞,而这种细胞本身就具有万能性。这一发现有可能颠覆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提出的原有学说。山中伸弥被称为"日本iPS细胞之父"。2007年,他所在的研究小组利用基因技术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脱细胞神经移植物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施旺细胞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分离纯化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行表型鉴定后,取第5代细胞,诱导组采用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匀浆进行诱导,非诱导组加入等量无血清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BMSCs表型鉴定为CD44+、CD54+、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GFAP、S-10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42±4)%和(64±5)%。结果 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施旺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生物磁学》2009,(18):I0003-I0003
欧洲研究人员9月13日在英国《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两种蛋白质能控制皮肤干细胞转化成皮肤细胞。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皮肤生成机理及皮肤癌的致病原因等。  相似文献   

7.
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阿魏酸钠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裂解液的无细胞滤液具有改善抑郁症样模型大鼠的行为学障碍、上调其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增加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增殖的效果。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神经干细胞裂解液的无细胞滤液(cell-free filtrate ofneural stem cell lysates,FNSCL)脑室内注射促进谷氨酸盐诱导的成年小鼠兴奋性神经元损伤修复的可能性。成年小鼠谷氨酸单钠(monosodiumglutamate,MSG,2.0g/(kg·d))灌胃,连续10日,造成兴奋性神经元损伤模型。自孕15 d的昆明种小鼠取胎脑,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巢蛋白(nestin)抗原,制备神经干细胞裂解液的无细胞滤液。MSG+NSCs组动物在MSG灌胃后接收脑室内NSCs移植,MSG+FNSCL组动物在MSG灌胃...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通报》2010,(8):21-21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宣称,他们首次发现,成人细胞在被重新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过程中会保留对用来制造它的原初组织(比如皮肤)的“记忆”,直接使用iPS细胞分化成移植用人体组织时,可能会产生问题。这一新发现对目前方兴未艾的干细胞临床和科研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人体的更新之源——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是处于未分化或低分化状态的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成为人体内各种类型细胞的能力。发育为人体的受精卵与成人体内更替各类细胞的细胞都属干细胞。成人体内干细胞数量较少且功能有限,已分化的细胞也不能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干细胞技术可打破这种限制,提取和增殖现有干细胞,也可以采用基因诱导技术,利用已分化细胞来“制造”干细胞。如此可根据需要替换人体中受损的各类组织和器官,极大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0.
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绕过iPS细胞步骤,首次直接将实验鼠的皮肤细胞转化成神经细胞的影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干细胞和癌症研究所绕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一中间环节,直接将成人体皮肤细胞变为血液细胞。这意味着那些因为手术或者贫血治疗等而需要血液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体外分化方法和畸胎瘤形成可以分化获得多种成体细胞.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从hESCs畸胎瘤中分离某些特异性细胞.通过体外筛选方法,有效地从hESCs畸胎瘤中分离出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这种hESCs畸胎瘤来源的NPCs和MSCs与体内神经前体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有着相似的分子标记和特性,并具有进一步的分化潜能——分别可以诱导成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细胞等.根据人胚胎干细胞畸胎瘤中含有不同分化阶段的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组织或细胞,认为人胚胎干细胞畸胎瘤可以作为另一个细胞来源以获取多种(包括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难以得到的)各种前体/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  相似文献   

12.
《生物磁学》2011,(10):I0003-I0004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研究者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hES)生成了能长期自我更新的原始神经前体细胞,并证实这些细胞能定向分化为多种神经元,而且不会增加肿瘤形成的风险。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该成果将可广泛应用于神经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中。研究负责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所所长、该校希利眼科中心眼科学及人类遗传学教授张康(音译)表示,这是该领域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标志着我们能快速生成大量稳定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及下游产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生物芯片技术分析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过程中microRNA(miRNA)的表达变化,筛选调控的分化的miRNA,研究分化调控机制。方法胚胎干细胞在含LIF培养基中培养3d后,采用经典5步培养方法定向诱导向神经干细胞分化,采用nestin作为神经干细胞标记进行鉴定,送检胚胎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提取总RNA以及小分子RNA,经荧光标记后与miRNA基因芯片杂交,获得胚胎干细胞诱导前后miRNA表达谱。结果1)胚胎干细胞在含LIF培养过程中保持未分化状态,Oct-4、碱性磷酸酶表达阳性;2)经典五步法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stin阳性细胞为85%;3)通过基因微阵列分析,有90个miRNA的改变显著,其中68个表达上调,22个表达下调。结论miRNA可能对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过程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体外神经干细胞克隆球的超微结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汉鹏  卢春蓉  苟琳  鞠躬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2,24(4):251-254,T004
为观察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内部的超微结构特征,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在体外进行小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克隆球的培养传代,经过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对单一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球进行固定,常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在bFGF等生长因子存在的情况下,在无血清培养液内增殖生成悬浮状态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球,这种克隆可被诱导生成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电镜下,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内部细胞相互间可形成特化的膜性结构,细胞内可有小泡出现,部分细胞有凋亡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人胚胎干细胞向神经上皮祖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研究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替代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采用一种与小鼠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的神经诱导,可产生高纯度的神经上皮祖细胞,其神经上皮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时空性;诱导生成的神经上皮祖细胞具有增殖潜能并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是潜在的神经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上皮祖细胞为研究神经发育和神经诱导提供了新材料,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过程中,经拟胚体(embryonic body,EB)法和直接分化法的不同效率。方法人胚胎干细胞常规培养消化后,分为两组:A组,经EB法分化;B组,添加noggin和ITSFn直接分化法。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检测细胞各阶段标志物,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观察两组细胞Nestin阳性细胞率。神经干细胞继续分化,免疫荧光、RT-PCR法检测MAP2、GFAP表达。结果RT-PCR检测到OCT4、nestin表达。B组nestin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诱导周期短于A组。神经干细胞继续分化,得到不同数量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MAP2、GFAP分别阳性。结论在体外采用定向分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不经EB,可直接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且诱导效率比EB法高。因此直接分化法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维甲酸和EGF对大鼠脑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RA)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胚胎脑中分离神经干细胞,经RA和EGF处理后,用台盼蓝确定细胞数量,BrdU标记分析细胞生长能力,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和分化的神经细胞。结果 20ng/ml EGF和1μmol/LRA处理的培养细胞均显示增殖效应,但EGF处理组增殖速度明显高于RA组,悬浮细胞中有大量nestin和BrdU阳性细胞。用EGF和EGE/RA诱导的神经元分化率分别为17%和31%,而RA处理的神经元分化率显升高至89%。由EGF、EGF/RA和RA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率分别为83%、69%和11%。结论 EGF主要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主要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的生成,RA主要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二无明显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自然》杂志网站5月26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表示,只需要朝人类的皮肤细胞中添加四种蛋白质,在4至5周内,就能直接变成功能性神经元。最新技术不再需要首先制造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使科学家更容易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制造出用于研究的神经元,或许未来还可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干细胞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类型的原始细胞.基于其特殊的生物学性质,干细胞可作为器官再生的理想种子细胞.干细胞已成功被诱导为神经、心肌、皮肤、软骨、肝脏、胰岛、造血等不同类型组织细胞,为神经损伤、退行性变、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造血功能障碍等多种难活性疾病提供替代疗法.牙齿是人体中唯一的能在成体中再次发育而且结构相对简单的一个器官,因此牙齿再生已成为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在模式动物小鼠以及小型猪中已开展许多利用干细胞进行釉质、本质、牙髓以及牙周韧带等牙齿组织再生和整牙再生的研究.本文系统地概括了不同来源的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牙齿再生研究中的应用.其中,成体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便于采集培养以及不导入外源基因等优势,在牙齿再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Wnt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及分化.Wnt3a是Wnt家族的成员之一,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将重组Wnt3a腺病毒转入神经干细胞中,研究Wnt3a在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将神经干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因子组)、抗坏血酸诱导组(AA组)、Wnt3a重组腺病毒诱导组(Wnt3a组)以及Wnt3a重组腺病毒加抗坏血酸诱导组(Wnt3a AA组).结果显示,Wnt3a组细胞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前体细胞特异性标志Nurr1表达量显著增多,Wnt3a AA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多于AA组,酪氨酸羟化酶(TH)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是AA组的1.86倍.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各诱导组均有TH的表达,Wnt3a组和AA组多巴胺能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比例分别为(5.76±3.34)%和(37.42±2.54)%,与Wnt3a AA组(73.96±2.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诱导后的细胞可分泌多巴胺.结果表明,Wnt3a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再通过抗坏血酸的诱导作用,在体外可获得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有分泌多巴胺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