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1篇 |
免费 | 1637篇 |
国内免费 | 614篇 |
专业分类
585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4篇 |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153篇 |
2022年 | 201篇 |
2021年 | 182篇 |
2020年 | 206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134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61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258篇 |
2012年 | 306篇 |
2011年 | 247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276篇 |
2008年 | 341篇 |
2007年 | 219篇 |
2006年 | 193篇 |
2005年 | 225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102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苹果黑星病菌在苹果叶片上发育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 12h 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统计结果显示其孢子萌发率在 6h 和 12h 分别为 83%和 95%,附着胞形成率在 12h 和 24h 分别为 93% 和 9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黑星病菌侵入以后在寄主角质层下和表皮细胞之间扩展、定殖并可形成子座。接种后12d,病菌开始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每产生一个单生的分生孢子就形成一个环痕并延伸其长度。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主要沿叶脉形成,在叶片上呈网状扩展,此时叶片表现明显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组织培养、形态学观测结合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生物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菌根组织解剖学各部位、茎段愈伤组织及其与菌根真菌互作后紫杉醇含量、菌根菌组分离纯化和种属鉴定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菌根原始根组织中紫杉醇的含量比须根高0.645 mg/g,比其他器官组织高1个数量级,且南方红豆杉茎段愈伤组织与菌根真菌互作可提高愈伤组织紫杉醇的含量。菌根菌组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6个菌株,分属3门6纲9目11科14属,分别为曲霉属(Aspergillus)、木霉菌属(Trichoderma)、镰孢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Cylindrodendrum、小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ella)、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炭角菌属(Xylari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棒孢属(Corynespora)、Paraboeremia、无柄盘菌属(Pezicul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烟管菌属(Bjerkandera),其中前两属为优势菌属,表明南方红豆杉菌根真菌存在种属多样性,且发现与其根、树皮、韧皮、木材、叶等器官组织中的内生真菌菌群的种类多样性间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菌根真菌与南方红豆杉未木栓化根共生互作是其具有较高紫杉醇积累的生物学基础。本文为南方红豆杉菌根较高紫杉醇含量与菌根真菌间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产琼胶酶菌株的筛选及其胞内外酶活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江蓠、九孔成鲍和硅藻中分离筛选到8株产琼胶酶细菌,测定了它们胞内外琼胶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论是胞内酶还是胞外酶,菌株JK333均具有最大的酶活。为对该菌株有更好的了解,我们运用API条带法对它进行了鉴定,结果证明它为Aeromonas trota(温和气单胞菌)。本工作的开展为构建琼胶酶高产工程菌,进而用于海藻资源的深加工及高值化生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从重庆市正常人群肠道中筛选出的5株双歧杆菌经厌氧→微氧→有氧的方式进行了数百次传代驯化,最后选送3株送国家认可的法定菌种鉴定单位认可为:86321两歧杆菌、86043青春双歧杆菌和86274婴儿双歧菌。它的成功为我们进一步开发系列双歧产品奠定了很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主要综述了须癣毛癣菌在特比萘芬作用前、后的形态学变化。当特比萘芬作用于须癣毛癣菌后,因浓度不同而发生程度不同的超微结构改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菌丝发生弯曲和肿胀,顶端和中间出现球状膨大,菌丝变短粗,甚至坍陷、剥脱、破裂。分生孢子的细胞壁表面粗糙、出现小孔、凹陷、甚至外层剥脱。在透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皱缩的胞浆膜和细胞外壁之间或细胞核内出现电子致密颗粒,胞浆膜、核膜、线粒体膜等不连续甚至出现变性。分生孢子细胞壁外层剥离,细胞膜被破坏,胞浆内出现膨大的空泡和电子致密区,并黏附到胞浆膜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方法去除J26发酵液中杂蛋白,通过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去除发酵液中杂质,最后蒸发浓缩获得无色透明结晶。通过对所获晶体的红外光谱分析、熔点测定、纸层析鉴定,证明所获晶体确为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 相似文献
8.
<正>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单元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1节人类的食物中,有一演示实验——维生素C的检测,该实验是这样做的: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EZAL-MY96直投式酸奶发酵剂(DVS)中未知乳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采用显微观察初步鉴定,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一步鉴定,利用NCBI中BLAST数据库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并对菌种进行特异PCR分析。结果:最终确定该未知乳杆菌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结论:基于16SrDNA序列分析及特异PCR结合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的鉴定出未知乳杆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