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西走廓不同生态型芦苇核酸代谢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廓的4种生态型芦苇的核酸代谢季节变化有差异,盐化草甸芦苇RNA含量持续增加,DNA含量相对稳定,其它3种生态型芦苇的RNA和DNA以5月份为最高,过渡带芦苇的RNA含量,沼泽芦苇及沙丘芦苇的DNA含量9月份略有增高,盐化草甸芦苇与过渡带芦苇的DNase和RNase活性5-9月份呈增高趋势。盐化草甸芦苇的DNA和RNA合成活性不断升高,过度带芦苇和沼泽芦苇的DNA和RNA合成活性及沙 相似文献
2.
3.
4.
5.
不同生态型芦苇叶片中多胺浓度和精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分布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4种生态型芦苇叶片中多胺浓度和精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均含有相同的多胺类别,且随着季节的推移,多胺总量均呈下降趋势。5-9月份,适应干旱胁迫的沙丘芦苇和适应盐胁迫的轻度盐化草甸和重度盐化草甸芦苇保持了较高的ADC活性和亚精胺、精胺水平。腐胺的累积,其结果表现为Put/Spd+Spm降低,水生芦苇ADC活性最低,Put/Spd+Spm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分布于甘肃临泽平川乡的两种芦苇生态型——水生芦苇(水芦)和重度盐化草甸芦苇(盐芦)叶片为材料,研究了其抗氧化系统的特征。结果表明,与水芦相比,盐芦中未出现活性氧和MDA(丙二醛)的积累,抗氧化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和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总抗坏血酸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两种生态型芦苇中没有差异,但还原型抗坏血酸和总谷胱甘肽含量在盐芦中显著升高。而且,盐芦的LOX(脂氧合酶)活性比水芦低。这些结果表明,盐芦中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对抵抗盐渍胁迫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盐芦中高活性的Ca^2 -和Mg^2 -ATPase对细胞中过多离子的转运以及避免离子毒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芦苇生态幅极广,适生于多种生境类型。不同的环境选择压力如水深、盐度、养分、气候等交互影响致使芦苇个体及种群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和变异,形成了形态、生理或遗传上互有差异、异地性的不同生态型。尽管基于芦苇表型变异以及遗传变异进行生态型划分的研究已开展很多,但针对芦苇生态型变异规律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的认知仍存在较多分歧。在总结近年来有关芦苇生态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芦苇生态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分析,以期为芦苇生态型的划分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1)空间尺度的选择应成为研究者分析、划分芦苇生态型的首要定位。在较大的地理空间尺度上,高度异质性的生境导致某些性状的变异式样具有相对的不连续性,可作为不同芦苇生态型鉴别与描述的主要依据;(2)在合理的尺度定位、取样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的表型变异研究,及进一步基于种群水平的分子标记研究(分子指纹特征或特有等位基因),可为芦苇生态型的鉴定、划分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数据,并且可以甄别生境差异(环境响应)和遗传变异对芦苇不同生态型分化的贡献;(3)应同时进行不同生态型的特定性状与功能(株高、茎粗、生物量、生理抗逆性、水体污染物净化能力等)的定位,推动优良基因型的选育与扩繁。 相似文献
8.
9.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我国土壤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芦苇是改良土壤盐渍化的良好实验材料,但芦苇有着多种的生态型,比较各生态型芦苇的耐盐差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置淡水(0.00%)与加盐(质量浓度2.00%)处理控制实验,测量芦苇的生长指标和光合指标,比较河口型芦苇与内陆型芦苇耐盐性,寻找合适生态型的芦苇作为改良土壤盐渍化的生物材料。在实验中,与淡水条件相比,加盐(2.00%)处理条件下,河口型芦苇和内陆型芦苇的株高(height)、蒸腾速率(E)均显著性下降,但是两种生态型的芦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明显提高;河口型的芦苇相对生长速率(RGR)和气孔导度(Gs)都明显高于内陆型芦苇。在淡水环境中,河口型芦苇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净光合速率(A)都显著性地高于内陆型芦苇。结果表明两种生态型的芦苇在进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盐胁迫会抑制两种芦苇的生长,两种生态型芦苇的相对生长速率和气孔导度在盐胁迫下出现明显地差异,表明两种生态型的芦苇对盐度的响应机制有所差异。相比于内陆型芦苇,河口型芦苇有着更强的耐盐性,内陆型及河口型芦苇的表型性状差异主要是由于其原生境的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1.芦苇在缺硼时,茎中的纤维细胞短,当供给硼酸(浓度1—200μmol/l)后,纤维细胞增长,但以100μmol/l 浓度最为适宜。单独使用赤霉酸也有增长效果。硼酸(200μmol/l)和赤霉酸(50μmol/l)混合施用时效果最佳,纤维细胞的长度增加最多,长宽比也增大,同时植株增高。2.显微观察表明,硼酸和赤霉酸混合处理还能增加纤维细胞的数目和纤维细胞层的厚度。3.在硼酸和赤霉酸混合处理下,H~3-葡萄糖大量渗入到纤维细胞壁中。4.实验说明,硼酸和赤霉酸都对纤维细胞的生长发育有影响。两者混合施用还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培养一年后的芦苇愈伤组织中,仍以80%的八倍体细胞占绝对优势。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在105—26之间。而 EMS 处理的愈伤组织与末经处理的愈伤组织相比较,明显地具有比较高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倍性变异。 相似文献
13.
柳叶烟草愈伤组织在分化和芽原基形成期间,DNA 和RNA 含量均高于继代培养物;在芽原基形成后和幼芽生长期间(12天以后),DNA和RNA 含量持续上升,而同期继代培养物巳进入生长静止期,DNA 和RNA 含量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根据RNA 电泳结果还进一步分析了两种愈伤组织培养物各RNA 组分变化与总RNA 含量变化的关系。分化培养物在芽原基形成时有明显升高的RNase 活性峰和持续上升的RNA 合成速率;而此时期继代培养物的RNase 活性及RNA 合成能力均较低;分化愈伤组织的DNA 合成速率在幼芽生长期间仍维持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同期继代愈伤组织的合成速率。这些结果表明,烟草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物比继代培养物有更旺盛的核酸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4.
山梨糖发酵产生2—酮基—L—古龙酸氮源代谢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梨糖发酵产生2-酮基-L-古龙酸氮源代谢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这一混合发酵体系蛋白和尿素代谢的研究表明,氮源代谢与单一菌体发酵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尿素的加入有两个作用,即作为生理碱性物质调节体系pH和为菌体代谢提供部分氮源,而体系的蛋白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续不断增加,其增加的原因是巨大芽孢杆菌由营养体转变成芽孢所致,这是该发酵体系的特点。本文还对该发酵体系各种氨基酸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将一共17种氨基酸按其变化规律分成了三类,较好地解释了各种氨基酸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体系的动力学特性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 5± 1℃条件下对中缅树鼠句进行冷驯化处理 ,测定其能量代谢。冷驯化 2 8d后 ,体重比对照组显著增加 7 3 3 % ;整体能值达到 3 0 47± 0 46kJ/g (N =8) ,比对照组增加4 98% ;摄入能比对照组增加 3 6 1 7% ;同化能比对照组增加 6 6 2 % ;生长能达到 6 98±0 5 3kJ/1 0 0g (N =7)体重·天 ,是对照组的 4 85倍 ;维持能比对照组增加 6 4 0 % ,达到3 5 2 96± 2 8 3 4kJ/1 0 0g体重·天 (N =7)。以上结果表明中缅树鼠句在冷胁迫影响下 ,以增加能量摄入、能量储存和维持能和降低排泄能量的生理机制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 ,以此对策来提高低温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肌苷菌核酸代谢关键酶缺失和形成选育腺苷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肌苷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JSIM-1019为出发菌株,根据B.subtilis核酸代谢理论设计不同筛选模型,用物理、化学诱变剂对亲株进行诱变处理,先后有序地获得不同关键酶的缺失或回复即特殊的营养缺陷型以及抗某些代谢类似物的突变株,解除终产物对代谢物的抑制和阻遏,获得了几株黄嘌呤营养缺陷型并对8氮鸟嘌呤具有抗性的突变株X-13等,获得的突变株经单菌分离后得到X-13-4,36℃培养72h在培养基中最高积累12.43g/L腺苷。 相似文献
17.
黄檀属两种树木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和次生韧皮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南岭黄檀(Dalbergia balansae Prain)主干、思茅黄檀(D.szem aoensisPrain)枝条形成层活动的周期,次生韧皮部的季节变化和筛管寿命。结果表明:1.形成层均为叠生型。2. 南岭黄檀形成层于4 月末开始分裂,11月初停止活动。韧皮部于11 月初完成分化,木质部到12月才完成分化。思茅黄檀形成层于4 月中旬到10 月下旬活动,11 月下旬韧皮部和木质部都已完成分化。3. 具功能韧皮部区在秋季最宽,达400—600 μm ;2—4 月最窄,仅为200—370μm ,此时筛管分子仍具P-蛋白质,筛板孔开放。4. 南岭黄檀、思茅黄檀的筛管寿命分别为8—12 个月和9—11 个月。5. 形成层休眠时韧皮薄壁组织细胞中有淀粉与草酸钙结晶积累,形成层活动时量渐减少,夏季很少或无 相似文献
18.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2013,30(5):631-643
The 24h changes of glutamate (GLU) and aspartate (ASP) werestudied in the median eminence (ME) and hypothalamic areas. It was analyzedwhether prolactin may change their daily patterns. The hypothalamic concentrationof these amino acids was measur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with fluorometric detection. Plasma prolactin levels increased overthe 24h light-dark cycle after pituitary grafting compared to controls, andits circadian rhythm was disrupted. In controls, aspartate and glutamate inthe hypothalamic areas studied followed a specific daily variation or showedno rhythmicity. In the median eminence, hyperprolactinemia seem to phase advancethe aspartate or glutamate peaks from 16:00 to 12:00. In the mediobasal hypothalamus,hyperprolactinemia altered daily changes of aspartate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its concentration. Also, it seems to delay the nocturnal glutamate peak comparedto controls. In the posterior hypothalamus, hyperprolactinemia did not changeaspartate and glutamate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daily changes, although itincreased the glutamine concentration. These data show the existence of 24hchanges of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 in three of the hypothalamic regions studied.Increased plasma prolactin levels differentially affected these patterns dependingon the hypothalamic area analyzed. (ChronobiologyInternational, 17(5), 631–643, 20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