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冷驯化对中缅树鼩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5 ±1 ℃条件下对中缅树鼠句进行冷驯化处理, 测定其能量代谢。冷驯化28 d 后, 体重比对照组显著增加7.33 %; 整体能值达到30.47 ±0.46 kJ / g (N = 8) , 比对照组增加4.98 %; 摄入能比对照组增加36.17 %; 同化能比对照组增加66.2 %; 生长能达到6.98 ±0.53 kJ / 100 g (N = 7) 体重·天, 是对照组的4.85 倍; 维持能比对照组增加64.0 % , 达到352.96 ±28.34 kJ / 100 g 体重·天(N = 7) 。以上结果表明中缅树鼠句在冷胁迫影响下, 以增加能量摄入、能量储存和维持能和降低排泄能量的生理机制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 以此对策来提高低温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3.
4.
冷驯化对中缅树鼩产热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 ( 5± 1)℃条件下对中缅树 (Tupaiabelangeri)进行低温胁迫处理 ( 0~ 2 8d) ,测定其冷驯化过程中的静止代谢率 (RMR)、非颤抖性产热 (NSTmax)、冷诱导最大产热 (CIRMR)、体重、体温等生理指标 ,探讨低温对中缅树产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冷驯化期间中缅树体重增加 ,体温降低 ,产热能力显著增强 ;②在冷驯化过程中 ,增加RMR和CIRMR是中缅树抵抗低温胁迫的主要产热模式。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6)
目的探讨环境温度对中缅树鼩体重、褐色脂肪组织(BAT)产热活性及解偶联蛋白1含量的影响,为建立树鼩肥胖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体重相似的成年中缅树鼩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0 d),置于(25±1)℃,12 L/12 D条件下饲养;以及置于(5±1)℃,12 L/12 D条件下分别驯化7、14、21 d和28d组。驯化结束后测定动物的体重、非颤抖性产热(NST)、褐色脂肪组织重量以及解偶联联蛋白1(UCP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0 d)相比,冷驯化组中缅树鼩的体重、NST、BAT重量以及UCP1含量都显著增加,BAT颜色也明显加深,冷驯化28 d后,体重增加了26.32%,NST增加了20.65%,BAT重量增加了53.85%,UCP1含量增加了43%。UCP1含量与BAT重量和NST显著正相关。结论中缅树鼩可能通过冷驯化诱导BAT组织增生和UCP1表达上调,从而增强BAT产热活力以增加能量支出,推测BAT可能作为以能量学途径治疗肥胖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7.
8.
小型哺乳动物的体重和产热特征的季节调节对其生存至关重要。为探讨中缅树鼩的能量代谢适应特征随季节的变化,采用耗氧量测定、食物平衡法、形态测量等方法,分别对其冬季和夏季的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体温、体重、蒸发失水、能量收支和消化道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测定。中缅树鼩冬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7. 9℃ ± 0.14℃ ,126.1 ± 2.1 g,42. 94 ± 2.65 J/g· h,54. 97 ±2.14 J/ g·h,5. 69 ±0.33 J/ g·h;夏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8.5℃ ± 0. 27℃ ,106.9 ±5.1 g,28. 69 ±3.06 J/ g·h,47.43 ± 2.45 J / g·h,7.12 ±0. 57 J/ g·h;中缅树鼩的每日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冬季均比夏季显著增加,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体重、基础代谢率和NST、能量摄入、消化能和可代谢能,降低蒸发失水等方式应对季节性环境变化。代谢产热和消化生理调节在季节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冷暴露(5 ± 1℃)1 d,7 d,14 d 和21d 对中缅树鼩的肝脏、心脏、膈肌、腓肠肌和褐色脂肪组织(BAT)的总蛋白和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的状态Ⅳ呼吸能力、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力及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暴露过程中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对低温的反应比总蛋白的反应剧烈,心脏和BAT 组织的线粒体蛋白含量也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但腓肠肌的反应较为温和;各组织线粒体的状态Ⅳ呼吸能力均显著增强,除腓肠肌外其它各组织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也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急剧增加。说明在低温条件下,肝脏、腓肠肌、心脏和BAT 等组织都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在自然生境中,低温是重要的刺激产热的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冷驯化(5℃)到脱冷驯化(30℃)条件下,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体重、摄入能、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血清瘦素含量等参数,探讨了血清瘦素浓度与能量收支的关系。结果表明,冷驯化可致大绒鼠体重下降,RMR、NST、摄入能升高,血清瘦素浓度降低;脱冷驯化后大绒鼠体重增加,RMR、NST、摄入能降低,血清瘦素浓度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与RMR、NST、摄入能呈负相关。表明大绒鼠的体重、摄入能和产热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瘦素可能参与了大绒鼠适应冷驯化及恢复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体重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化 PAP 技术,对树鼩(Tupaia Belangeri)室旁核血管加压素(VP)免疫阳性神经元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室旁核 VP 阳性神经元核固体内的 VP 阳性反应物主要与高尔基复合体、神经分泌颗粒有关。但在粗面内质网未见 VP 阳性反应物,这与前人对大鼠的研究报告不同。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对39只树鼩的个体生长发育作了描述。新生幼仔生长发育迅速,在出生后头一个月内,体重可增长3—6倍,其体重的增长与饮奶量有关。出生后4个月性成熟,7个月龄时可繁殖产仔。性器官的重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6月间睾丸、子宫、卵巢重量最大,性行为活跃,其余月份重量下降,性功能出现渐进性衰退。辜丸重和体重的比值小于0.01,表明树鼩是单雄交配繁殖。乳齿的萌发为下颚先于上颚,门齿最先萌发,其次是犬齿,前臼齿,最后是臼齿。与Lyon(1913)和Shigehara(1980)提出的恒齿萌发次序不同。 相似文献
14.
15.
对野外成体树鼩进行了不同季节精小管发育的测定和生精上皮细胞学特征的观察。精小管平均直径的高峰值出现在4月,为205.7μm: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为88.4μm。1、4月份的生精上皮,表现了高度活跃的精子发生,具有明确周期的12个连续阶段和典型的细胞组合。生精上皮退行性变化最早出现于7月,8月进一步发展,10月最明显。附睾精子数量亦表现了类似的季节性波动。表明树鼩精子发生的活性期始于仲冬,最盛在春季,退行期始于仲夏,秋季最显著,有一个明显的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周期。季节性生殖受局部环境因子的调节,光照可能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18.
Abstract— Unconjugated bilirubin caused uncoupling of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in brain mitochondria prepared from mature or weanling rats. Human serum albumin in an amount sufficient to bind 100 per cent of the added bilirubin was able to protect the mitochondria from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bilirubin. Bilirubin inhibited both the endogenous and DNP-activated ATPase activities but had no effect upon the Mg2+ -stimulated ATPase; albumin prevented the inhibition. 相似文献
19.
中国树鼩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加压素能和催产素能神经元的形态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DAN-镍加强技术和形态计量法研究了中国树鼩下丘脑加压素(VP)能和催产素(OT)能视上核主部(SONp)、视上核交叉后部(SONr)和室旁核(PVN)的平均矢轴长度,SONp,SONr和PVN内VP能和OT能神经元胞体截面积的平均值;SONp,SONr和PVN的VP能和OT能神经元总数;各校团的各个系列节段内VP能和OT能神经元的比较计数。发现,SONp前1/3部分OT能神经元明显多于VP能的,而后2/3部分则相反;SONr前2/3部分VP能神经元明显多于OT能的,而后1/3部分两者差别不明显;PVN前2/3部分OT能神经元明显多于VP能的,而后1/3部分则相反。本文就中国树下丘脑SON和PVN内VP能和OT能神经元的形态计量学资料与大鼠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选择对低温比较敏感的骨骼肌组织作为实验对象。将19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右后肢经冷冻处理使组织温度分别达 5℃、0℃及-5℃,于复温后不同时间测定骨骼肌中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MP,ADP、ATP及CP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鼠骨骼肌组织中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随冷冻时组织最低温度的下降而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且具有明显的时相过程。复温后即刻至4小时下降迅速,4~12小时三组值较为接近,其后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分离。 5℃组恢复得早而且明显,0℃组恢复程度次于 5℃组,-5℃组含量下降最明显而且几乎不恢复。提示:低温使骨骼肌组织能量的产生和贮存过程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