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40对树鼩笼养条件下的繁殖。雌雄1:1配对饲养,受孕率为58.1%,每窝产仔2—6只,平均3.48±0.8只,初生幼仔体重均值为10.30±1.2克,35日龄断奶体重均值为59.1±17.6克。正常怀孕期41—45天。在半人工哺乳情况下,新生儿的成活率为74.3%。在与某些灵长类资料比较后,我们认为,树鼩的繁殖特性与灵长类有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53只正常树鼩的骨髓象,结果如下:胸骨的粒系细胞为55.96%,红系细胞为29.42%;淋巴细胞为12.16%;其它细胞为2.47%;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1.9:1。股骨的粒系细胞为57.37%;红系细胞为28.72%;淋巴细胞为11.80%;其它细胞为2.12%;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2.0:1。在性别之间,胸骨与股骨之间,各个细胞的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此外,发现树鼩的骨髓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较高数量的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少量的环形核粒细胞;存在大量退化细胞和裸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由于树鼩在系统发育方面所具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实验动物的小型化趋向,树鼩正在被开发成为新型的实验动物,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随之蓬勃开展,如对染色体(陈宜峰等,1981)、神经生理(刘世熠等,1982)、血象(邹如金等,1983)、骨髓象(张耀平等,1986)、血液生化(彭燕章等,1986;陈保生等,1983)、皮纹(Haines,1955;张耀平等,1984)、解剖(Le Gros Clark,1924、1926;George,1977)、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树鼩14只,取耳蜗铺片后进行毛细胞计数和长度测量。发现树鼩毛细胞数及缺失率与人、猴、豚鼠不同,树鼩毛细胞失数少且稳定,蜗尖弃用部少,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差异小,利于用作生物学实验动物,可为研究耳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5.
对8只成体树鼩的睾丸进行了精子发生的细胞学和动力学观察。精原细胞可区分为A型和已分化定向的B型。生精上皮周期可分为12个连续阶段,不同阶段典型的细胞组合可被辨认。各阶段的相对持续时间以阶段Ⅴ、Ⅵ、Ⅶ的比率最高,分别为11.43,18.88、15.44;阶段Ⅸ、Ⅹ最低,为3.78和3.87。A型精原细胞在各阶段的数量分布并不保持恒定,阶段Ⅵ—Ⅷ和阶段Ⅸ时,分别出现两次成倍增长。B型精原细胞和前细线期精母细胞与每100个足细胞之比的平均值,在阶段Ⅰ、Ⅴ、Ⅶ分别为28.89、76.98、196.91。精细胞经14步变态为成熟精子。精子形成过程中顶体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及成熟精子的形态,与灵长类动物相比具有较多的类似之处;而同啮齿类动物相比,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6.
用25只树鼩,从升主动脉灌注带色的橡胶乳液,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用目测微尺进行测量。大多数树鼩(22只)有完整的脑底动脉环。由左、右大脑前动脉向内侧各发一前交通动脉组成大脑前总动脉。前交通动脉口径为大脑前动脉的75~85%。后交通动脉口径与大脑后动脉相近,连于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分支)之间。测量了组成脑底动脉环有关动脉的口径。由于后交通动脉足够粗大,只有中断左、右颈总动脉和左、右椎动脉,才能造成全脑缺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中国树鼩的动脉系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记述了树鼩动脉分支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与其他有关种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树鼩动脉系的主要特征与树鼩科中的其他种类如笔尾树鼩、普通树鼩和地树鼩等的动脉系极为相似,而与灵长类中的猿猴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不同季节的野外成体树鼩卵巢结构的观察和卵泡发育测定的结果。树鼩卵巢的间质腺组织稀少,但普遍有“睾丸索”型的髓质索结构。卵泡发育过程类似于大多数哺乳类和灵长类。近成熟卵泡的腔极大,内膜较窄并有插入的膜腺细胞层。孕期成熟黄体较大,中间有小腔,多角形的黄体细胞具圆形的核和富含脂滴的胞质。带退化透明带残体的付黄林结构偶尔可见,有的与孕期黄体同时出现。次级卵泡和中等囊状卵泡的发育未见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别。但是,具生长活性的大囊状卵泡和近成熟卵泡的发育,在1、4月份更为明显,为卵泡前期和卵泡期的卵巢周期形态者较多。孕期黄体和付黄体结构见于7月份。10月份未见孕期卵巢结构,多数卵巢缺乏生长活性的大囊状卵泡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树鼩的卵巢活动同睾丸的精子发生一样,有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参与人自体花结(A花结)形成的分子(如CD2/LFA-3),与免疫细胞的粘附和激活有关。我们曾发现,人和猴淋巴细胞表面的树鼩红细胞(TRBC)受体不同于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CD2),可能是一种新的白细胞分化抗原。花结试验表明,树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TPBL)和胸腺细胞都能形成A花结,结花率分别为20.9%和11.1%;而绵羊红细胞花结(E花结)形成率分别是20.9%和1.1%。以四种单克隆抗体(McAb)(Leu 5,0-275,AICD2.1和E2 McAb)进行树鼩A花结和E花结的抑制与抗原调变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抗体对树鼩的A花结都没有明显的抑制或调变作用,但对E花结的抑制及调变作用明显。说明TPBL表面的TRBC受体不同于SRBC受体,与CD2/LFA-3及E2分子无关。因此,TPBL的A花结与E花结形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0.
树鼩(Tupaia belangeri Wagner)三个亚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西南部树鼩(Tupaia belangeri)三个亚种的染色体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滇西亚种(T.b.chinensis),越北亚种(T.b.tonquinia)和瑶山亚种(T.b.yaosha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均为62:G带和C带基本相似;Ag-NORs的数目相同(4—6个),有相似的分布。应用复制带的技术,确定了雄性树鼩的Y染色体。本结果为树鼩的分类鉴定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野外成体树鼩进行了不同季节精小管发育的测定和生精上皮细胞学特征的观察。精小管平均直径的高峰值出现在4月,为205.7μm: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为88.4μm。1、4月份的生精上皮,表现了高度活跃的精子发生,具有明确周期的12个连续阶段和典型的细胞组合。生精上皮退行性变化最早出现于7月,8月进一步发展,10月最明显。附睾精子数量亦表现了类似的季节性波动。表明树鼩精子发生的活性期始于仲冬,最盛在春季,退行期始于仲夏,秋季最显著,有一个明显的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周期。季节性生殖受局部环境因子的调节,光照可能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用辐射热和电刺激两种方法测定了应激状态下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痛反应值。结果表明,在应激状态下,树鼩的痛反应值在1—7分钟内下降了100—200%。上述结果提示,树鼩的痛反应降低与应激镇痛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树鼩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0.5%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70例云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正常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树鼩血清乳酸脱氢酶呈现5种不同分子形式的同工酶表型。其LDH4至LDH1同工酶随电泳迁移率的增大依次趋于阳极端,LDH5同工酶移向阴极端。采用分光光度定量法分别测得雌雄个体血清LDH1-LDH55种不同分子形式同工酶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17.9,14.5,20.6,19.7,27.4,和19.6,15.2,18.3,17.7,29.5,雌雄个体H/M亚基比率分别为0.78和0.79。  相似文献   

14.
在 5± 1℃条件下对中缅树鼠句进行冷驯化处理 ,测定其能量代谢。冷驯化 2 8d后 ,体重比对照组显著增加 7 3 3 % ;整体能值达到 3 0 47± 0 46kJ/g (N =8) ,比对照组增加4 98% ;摄入能比对照组增加 3 6 1 7% ;同化能比对照组增加 6 6 2 % ;生长能达到 6 98±0 5 3kJ/1 0 0g (N =7)体重·天 ,是对照组的 4 85倍 ;维持能比对照组增加 6 4 0 % ,达到3 5 2 96± 2 8 3 4kJ/1 0 0g体重·天 (N =7)。以上结果表明中缅树鼠句在冷胁迫影响下 ,以增加能量摄入、能量储存和维持能和降低排泄能量的生理机制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 ,以此对策来提高低温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9只树鼩的个体生长发育作了描述。新生幼仔生长发育迅速,在出生后头一个月内,体重可增长3—6倍,其体重的增长与饮奶量有关。出生后4个月性成熟,7个月龄时可繁殖产仔。性器官的重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6月间睾丸、子宫、卵巢重量最大,性行为活跃,其余月份重量下降,性功能出现渐进性衰退。辜丸重和体重的比值小于0.01,表明树鼩是单雄交配繁殖。乳齿的萌发为下颚先于上颚,门齿最先萌发,其次是犬齿,前臼齿,最后是臼齿。与Lyon(1913)和Shigehara(1980)提出的恒齿萌发次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