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诱变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出发株(Sp)IS-90010,筛选获得两株抗高光抑制突变株(Sp)AIp-90010和(Sp)AIp-90011,然后比较出发株和突变株的一般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出发株和突变株的一般形态有较大的差异,与出发株相比,两个突变株藻丝体显著变短,螺旋数目大大减小。出发株是对高光敏感的品系,而突变株表现明显的抗高光抑制,13000lx光强下出发株和两个突变株的代时分别为29.4、20.8和22.2h。(Sp)AIp-90011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出发株相似,而(Sp)AIp-90010明显地表现出高光合、低呼吸作用。突变株和出发株都属于中温品系,最适温度为28℃,具有较广的温度适应范围(23~35℃)以及相同的耐盐性,但突变株的生长速率比出发株快、代时短。此外三者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差别不大:(Sp)AIp-90011的可溶性多糖比出发株减少40%。而在(Sp)AIp-90010中其含量提高6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小鼠肠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 ll,DC)数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 l)、灭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 l)、双歧杆菌耗尽培养上清(Spen t cu lturesupernatan t,SCS)、无菌生理盐水给BALB/c小鼠灌胃,均为0.5 m l/(只.d),连续7 d,取小肠空、回肠段,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检测肠道DC数量。结果DC分布于整个空、回肠的黏膜固有层。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胞核外形亦不规则,多数呈偏心位,且DC有不规则突起,与周围细胞有紧密的接触。计数发现,双歧杆菌灌胃后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DC数量增加(P<0.05),以活菌作用最明显,死菌次之,培养上清作用最弱,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双歧杆菌能增加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DC的数量,活菌作用最明显。提示双歧杆菌通过胃肠道途径可能影响DC的分化、发育;对DC的作用可能就是双歧杆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环节;且保持活菌状态对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取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的烟草8611、K326、NC89花蕾,经4℃预处理48小时后用不同剂量的 ̄(60)COγ射线辐射,将花药接种于H培养基中诱导出单倍体植株,并经壮苗培养,移栽成活后,在幼苗新叶上摩擦接种黄瓜花叶病毒病(CMV)汁液,经过92天的选择、淘汰,分别在NC89、8611植株群体中筛选得到了各2株、1株抗CMV的突变体植株。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 ̄(60)Co-γ射线对柠檬酸产生菌黑曲霉Co9-6进行辐射,经两次处理后选育出L1217和L801两株优良柠檬酸产生菌。中试结果表明菌株L1217较L801更优:产酸率较菌株Co9-6提高17.6%、发酵周期缩短13.4%、对糖转化率提高13.3%。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观察了小鼠淋巴结树突状细胞(DC)的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特性,并探讨其功能。从FITIC致敏小鼠淋巴结分离的DC在体外可刺激FITC特异性T-细胞株增殖。注射经UV照射、FITC致敏的小鼠淋巴结细胞(DLNC)至受体小鼠,可导致该小鼠的免疫耐受;这些细胞在体外仍可促进FITC特异性T-细胞株增殖,但明显弱于非UV照射小鼠DLNC的作用。免疫光镜下显示UV-FITC致敏小鼠淋巴结的FITC阳性DC与非UV照射FITC致敏组一样也表达了MAC-1、2、3和F4/80等巨噬细胞标志,唯其FITC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非照射FITC致敏组动物。免疫电镜下显示这些细胞呈Ia阳性和FITC阳性,FITC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和溶酶体结构等处。研究表明这些与FITC致敏小鼠DLNC有关的细胞活性的差异与Ia阳性DC数量减少、表面Ia的表达、FITC在DC内的分布变化无关。某些Ia阳性DC胞质内可见Birbeck颗粒样结构,提示Ia阳性DC的不同群体可迁移至UV照射小鼠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低能量激光照射对小鼠脾脏NK细胞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能量激光照射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以便从NK细胞活性的角度阐明其免疫调节效应。方法: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应用7.337J/cm^2,11.00J/cm^2,14.67J/cm^2,22.00J/cm^2和36.67J/cm^2五种剂量的氦氖激光作小鼠内眼角照射,连续照射8d,并于照射开始后第3d,6d,9d,13d和第17d,动脉监测实验鼠脾脏NK细胞活性。结果:以日剂量为7.33J/cm^2,11.00J/cm^2,14.67J/cm^2和22.00J/cm^2LELI照射小鼠四个剂量组均可增强NL细胞的活性(P<0.01或P<0.05),但其峰值的出现随着LELI剂量的增大而加快,22.00J/cm^2剂量组在第3d就达到峰值,而其余三组则分别在第9d或第13d时达到峰值,与相相反,大剂量36.6J/cm^2ELEI组NK活性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结论:适当剂量的低能量激光照射剂可对小鼠脾脏NK细胞活性产生增强效应,而过大剂是LELI则产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结合光镜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对LAK细胞杀伤人肝癌H7402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1)DC不仅能与LAIC细胞形成花环,还能与LAK、H(7402)细胞相互接触形成细胞簇,常见呈明显坏死状态的H(7402)周围有DC和LAK细胞围绕;(2)与H(7402)+LAK细胞组相比,在H(7402)+LAK+DC组中,肿瘤细胞的坏死程度明显加重。提示人外周血DC在细胞免疫抗肿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的形态学特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瘸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培养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表面突起较粗大且弯曲.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皮肤的乳头层、网织层和肿瘤周围,于局域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副皮质区有散在分布.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接触密切.结论:抗原负载DC表现出比一般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加活跃的形态特征,冻融法全细胞来源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获得理想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LR7通路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Fas-/-MRLlpr/lpr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5周龄MRLlpr/lpr小鼠骨髓提取DC体外培养,以TLR7激活剂咪喹莫特处理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0、MHCⅡ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结果咪喹莫特处理后,树突状细胞表面抗原提呈相关分子MHCⅡ和CD80分子均降低,分泌的IFN-γ、TNF-α和IL-10均明显增加。结论 TLR7通路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小鼠MRLlpr/lpr小鼠DC抗原呈递能力,具有影响免疫应答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回输后荷黑色素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 的变化,进而探讨透明质酸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增强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获 得树突状细胞(DCs),免疫磁珠分选纯化获得CD11c+树突状细胞,经不同浓度透明质酸(HA)刺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p70 含量。建立小鼠皮下B16 黑色素瘤模型,肿瘤局部皮下回输HA 孵育DC后检测 肿瘤大小,应用ConA 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应用MTT 法检测脾淋巴细胞杀伤活性,ELISA 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分泌的 TNF-alpha和IFN-r的表达,以单纯DC回输、生理盐水注射以及正常小鼠(无瘤)组作为对照。结果:在10~100 ug/mL 范围内,HA 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上调DCs 分泌IL-12p70。HA 孵育DC处理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杀伤活性和细胞因 子TNF-alpha和IFN-r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纯DC 组和生理盐水组(P < 0.05)。结论:透明质酸可促进小鼠骨髓DC 的成熟;透明质酸孵 育的DC 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功能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利用32P示踪法研究兴安落叶松幼苗在侧根形成前对磷的吸收利用及其在体内的转运。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幼苗在侧根形成前能吸收利用外源磷。且由根到茎转运较快,由茎到叶吸收转运缓慢,各部位32P累积量依次是根>茎>叶,32P在根部的累积主要是无机磷形式,在茎、叶部主要是有机磷形式。该时期幼苗酸性磷酸酶活性较低,但地上部酶活性略高,地下部较低.  相似文献   

12.
芜菁块根汁对~(60)Co-γ致小鼠损伤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清洁级ICR小鼠为实验动物,探讨芜菁块根汁对~(60)Co-γ射线辐照损伤的防护和修复效应。测定血象、白细胞分类计数、脾指数、胸腺指数和小鼠PCE的微核试验等方法。结果表明:辐照前给芜菁汁组、辐照后给芜菁汁组和连续给芜菁汁组分别使小鼠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血象、PCE微核率等明显高于~(60)Co-γ辐照组,其中免疫器官指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PCE微核率等数据与~(60)Co-γ辐照组的差异极为显著(P<0.001)。说明芜菁块根汁对小鼠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受到电离辐射损伤时不仅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而且对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丹参酸甲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及其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可为丹参酸甲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首先,分离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并利用IL-4和GM-CSF诱生树突状细胞。随后,进行丹参酸甲体外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丹参酸甲对树突状细胞百分率、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80、CD86)表达水平及摄取能力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各组DC与T细胞共培养后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经10μg/mL丹参酸甲处理后,树突状细胞的百分率、FITC-Dextran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而其表面分子MHC-Ⅱ~(high)/MHC-Ⅱ~(low)比例、MHC-Ⅱ~(high)和MHC-Ⅱ~(low)平均荧光强度、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此外,丹参酸甲可增强DC诱导的T细胞分泌IL-10的能力,同时抑制T细胞分泌INF-γ的能力。以上结果说明,丹参酸甲可诱导骨髓细胞向DC分化;并可通过增强DC对抗原的摄取吞噬能力,下调成熟DC的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减轻DC与T细胞相互作用介导的炎症反应。这为丹参酸甲在临床用于T细胞过度活化引发的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集本科室初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肿大淋巴结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A(rAd-p53-DC)、对照组A(rAd-DC)、空白对照组A(N-DC),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B(rAd-p53-DC)、对照组B(rAd-DC)、空白对照组B(N-DC),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S,流式检测DCS免疫表型,用Western-blotting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测定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S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结果: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Western-blotting可检测到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具有明显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结果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A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实验组B,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MRD、DC免疫耐受等问题上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香菇多糖(Lentinan,LNT)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s)功能调节的机制,进一步阐明香菇多糖的免疫活性。本实验将BMDCs分成脂多糖(LPS)阳性对照组、LNT处理组和RPMI1640空白对照组,应用酸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吞噬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BMDCs表型和功能的各种指标。结果显示,LNT(50μg/mL)处理组BMDCs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BMDCs吞噬能力比RPMI1640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BMDCs表面MHCⅡ、CD40、CD83、CD80、CD86和DEC205的表达增加;BMDCs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增加。证明了适宜浓度的LNT可以促进BMDCs表型及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C_3H/10T_1/2CL_8(简称C_3H/10)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EGF使S期提前,细胞周期缩短。进一步探讨了EGF对细胞周期影响的机制,发现EGF可活化在细胞周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P34~(cdc2)激酶(简称CD2K),使CD2K在周期中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提前,提示EGF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可能通过作用于CD2K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用ATP酶组化、超微组化和图像分析法观察紫外光对新生小鼠表皮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L.C)的影响。新生小鼠背皮暴露于紫外光后的不同时间,对L.C的密度、形态和灰度以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经紫外光照射5分钟后,L.C的ATP酶活性开始受到抑制,细胞密度减少。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而5分钟组至90分钟组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实验组光、电镜观察均显示细胞形态呈退行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对小剂量化疗疗效的影响,探讨小剂量化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615小鼠的前胃癌细胞株(MFC)造模,在体外用rmGM-CSF和rmIL-4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分化、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分为4组:小剂量化疗组、树突状细胞组、小剂量化疗+树突状细胞组、对照组,以BAX试剂盒检测肿瘤凋亡情况.在瘤体内注射树突状细胞,计算抑瘤率、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增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 小剂量化疗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BAX 基因产物表达增多.注射侧抑瘤率小剂量化疗+DC组、小剂量化疗组、DC组分别为100%、67.22%和57.98%.对侧抑瘤率小剂量化疗+DC组、小剂量化疗组、DC组分别为87.58%、59.69%和48.24%.体内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DC能显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其诱导的CTL对MFC有显著的杀伤作用,在效靶比为40∶ 1、20∶ 1、10∶ 1和5∶ 1时72 h杀伤率分别为87.64%、70.32%、34.63%和13.87%.并能特异性杀伤小鼠前胃癌细胞MFC(P<0.01).结论 小剂量化疗的机制与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促进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9.
用人红细胞膜作实验材料,研究了巴氏碳球C_(60)对红细胞膜的光敏作用。结果发现,C_(60)光激发后对膜蛋白质几种重要氨基酸有明显破坏作用,并氧化膜蛋白巯基和膜不饱和脂肪酸,采用NaN3和SOD作抑制剂探明了C_(60)的光敏作用存在氧自由基的影响,并在C_(60)光激发后的电子顺磁共振(ESR)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感染性。人外周新鲜血常规分离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培养成DC,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用登革病毒2型(DV2)感染DC,于作用后6h、24h、48h、72h、96h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甲基纤维素微量空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病毒抗原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定位。病毒感染后6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测出病毒,病毒滴度在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DC胞浆及胞膜上携带病毒抗原。透射电镜下在病毒感染48h后DC胞浆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树突状细胞是登革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病毒可感染DC并产生大量病毒颗粒,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