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100 蛋白染色是鉴定树突状细胞(DC) 的一种重要而可靠的方法。本文采用S100 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电镜观察, 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亚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人血DC在形态学上分为两个亚型- Ⅰ型中等淋巴细胞大小, 线粒体少, 核内异染色质多; Ⅱ型胞体较大, 线粒体丰富, 异染色质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认识小鼠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方法运用光镜、电镜观察与免疫组化标记(CD11c、CD205、CD80、CD86及MHC-II类分子I-Ab)方法,观察研究C57BL/6小鼠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结果小鼠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具有与免疫器官及外周血中DC相同的超微形态特征;CD11c阳性DC含量约占肺脏总细胞数的8.5‰,广泛分布于肺间质中;表达CD205、CD80、CD86及I-Ab的成熟DC含量稀少,多位于间质血管周围。结论肺脏间质树突状细胞是一种脏器免疫前哨细胞,是肺脏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和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Brdu标记DC和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DC和抗原负载DC在肿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形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du标记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实验组Brdu标记的DC和抗原负载DC分布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与DC比较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较粗大弯曲,形态较成熟.结论:抗原负载DC比DC更易集聚于肿瘤组织周围,推测抗原负载DC比Dc可能诱导抗肿瘤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黄芩甙对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对肝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Ca^2+的影响,探讨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肝癌细胞BEL-7402,光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线粒体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Ca^2+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Bcl-2、Pax蛋白表达。结果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降低肝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使细胞内Ca^2+增加,细胞Pax表达增加,广泛分布于胞核和胞质中,Bcl-2表达减少。结论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肝癌细胞Bcl-2蛋白表达,促进Pax蛋白表达及细胞内Ca^2+增加,激发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使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观察了60Co照射BALB/C小鼠后.不同时间其腹部皮肤表皮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用ATP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光镜下鉴定和计算树突状细胞数。结果60Co照射后小鼠腹部皮肤表皮内ATP酶阳性树突状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小鼠组,P<0.05;60Co照射1天后,Thyl+阳性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加,4天后减少,P<0.05;照射后,Ia阳性树突状细胞均较正常组减少,4天后减少更加明在,P<0.05、提示60Co照射可降低皮肤表皮树突状细胞的数量,由此影响皮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8.
9.
荷叶碱对bel-7402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荷叶主要单体成分荷叶碱对Bel-7402细胞株胆固醇吸收、合成及酯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el-7402细胞株,待细胞长满80%后无血清培养基饥饿细胞24h,分别加入1uM、10uM、100uM的荷叶碱及10uM的阿托伐他订,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给药24小时后细胞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β-羟β-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荷叶碱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LDLR、HMGCOAR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阿托伐他汀组LDLR、HMGCOAR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高于荷叶碱各组(P<0.01),荷叶碱、阿托伐他汀均能降低细胞内ACAT基因表达及蛋白含量,荷叶碱中剂量组ACAT基因表达及蛋白含量均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P<0.05),荷叶碱高剂量组ACAT基因表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蛋白水平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荷叶碱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抑制胆固醇酯酶的活性及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量而起到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灵芝多糖对人脐血LA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灵芝多糖(GLP)对人脐血LAK(CB—LA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GLP能刺激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增殖,但不能诱导LAK活性,当与50u/mlrIL—2伍用时,可增殖CB—LAK细胞诱导活性,不同剂量GLP(0.5—100μg/ml)影响作用不同,以10μg/ml浓度最好.在不同浓度rIL—2(10—100u/ml)诱导CB—LAK细胞过程中加入GLP(10μg/ml),可明显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减少rIL—2用量。GLP亦能促进效应阶段CB—LAK细胞对Raji肿瘤靶细胞的杀伤作用(P<0.001)。由此看出,GLP具有增强CB—LAK细胞活性的作用,是一很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BRM),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的形态学特征,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瘸小鼠模型,于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培养的抗原负载DC与DC比较,体积较大,表面突起较粗大且弯曲.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皮肤的乳头层、网织层和肿瘤周围,于局域淋巴结的被膜下窦和副皮质区有散在分布.电镜下抗原负载DC细胞体积较大,核有切迹,细胞表面的突起,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接触密切.结论:抗原负载DC表现出比一般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加活跃的形态特征,冻融法全细胞来源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获得理想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12.
蜂肽对人肝癌细胞系细胞及人LAK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蜂毒应用的前景,我们在细胞体外液体培养试验中,观察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提取的蜜蜂毒不同组分BV_1(透明质酸酶)、BV_2(磷脂酶A_2)、BV_5(蜂肽或蜂针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7402的杀伤活性和对正常人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增殖的影响。三种蜜蜂毒组分均为水溶性,以RPMI1640液溶解,分别加入培养液中(使终浓度分别为2、20、200mg/L),与人肝癌细胞株H7402细胞于37℃共孵育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介导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耐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用携带目的基因的病毒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已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和诱导耐受等方面的治疗。但在病毒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过程中,病毒本身常能影响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因此,了解各种病毒载体的特点和对树突状细胞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并选用合适的病毒载体,成为针对DCs进行基因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小鼠粒单系祖细胞(CFU-GM)集落培养体系中加入LAK细胞能显著增强CFU-GM增殖,LAK∶BMC为8时,CFU-GM数比对照增加194.4%。LAK细胞条件液也有类似co-CSF的活性,单独LAK细胞条件液不能刺激CFU-GM增殖。LAK细胞和BMC共孵育4小时后再进行CFU-GM培养,低浓度LAK细胞仍能增强CFU-GM增殖,而高浓度LAK细胞则显著抑制CFU-GM增殖,LAK∶BMC为8时,CFU-GM仅为对照的27.6%。作者认为小鼠LAK细胞能通过分泌某些co-CSF增强CSF的活力,而LAK细胞对CFU-GM又有接触杀伤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Murine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LAK) cells were generated from spleen cells of C57/BL6 mice by culture of spleen cells in vitro for 72 hours in medium containing 500 units/ml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2 (IL-2), and effects of these LAK cells on proliferation of syngenic myeloid progenitor cells (CFU-GM) were observed. After 3 days culture, LAK cells were assayed for their cytotoxicity in a 4 hours 51Cr-release test. Either natural killer (NK) cell sensitive YAC-1 lymphoma cells or NK cell resistant LP-3 and WEHI-164 fibrosarcoma cells were efficiently lysed by murine LAK cells. When LAK cells were added into culture system in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5 x 10(4)/ml, 2 x 10(5)/ml, 8 x 10(5)/ml, CFU-GM were increased by 55.2%, 165.5%, and 194.4% of control respectively. LAK-CM also showed augmentative effect on CFU-GM growth. When 10% (v/v) of LAK-CM were added into culture system, CFU-GM were increased by 51.4% of control, but LAK-CM alone could not stimulate CFU-GM growth. Again, effects of LAK-BMC interaction on CFU-GM 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CFU-GM were inhibited to 27.6% of control when 1 x 10(5) BMC were mixed with 8 x 10(5) LAK cells and incubated for 4 hours prior to CFU-GM cultur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1) LAK cells may secrete co-CSF which showed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CSF on CFU-GM proliferation: (2) When LAK cells contact with BMC, they showed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 to myeloid progenitor cells which mediated decrease of CFU-GM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米非司酮抗着床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米非司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用30 只成年雌性大鼠分为5 组, 实验组给予米非司酮(C1: 12m g/kg, C2: 6m g/kg, C3: 3m g/kg), 与阴性(A组) 及阳性(B组) 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米非司酮用药组子宫内膜和腺体发育受抑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X射线照射SMMC-7721、BEL-7402和HepG2三种肝癌细胞后,以克隆形成试验检测其存活分数,结果显示在梯度剂量X射线0、2、4、6、8、10 Gy照射下SMMC-7721、BEL-7402、HepG2三种细胞克隆存活分数逐渐下降,其中SMMC-7721在三种肝癌细胞系中对辐射最敏感,BEL-7402辐射抗性在三种肝癌细胞系中最高。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ER1在SMMC-7721中的表达水平明显显著高于BEL-7402和HepG2(P<0.05)。过表达PER1蛋白以后,BEL-7402接受5 Gy X射线照射后凋亡明显增多,同时,western blot和RT-qPCR试验结果发现,X射线照射过表达PER1的BEL-7402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降低,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断裂明显增多。研究结果表明PER1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可以促进X射线诱导的凋亡,增强肝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抗P-选择素凝集素-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和IL-10两种抗炎物质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以及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SCF、GM-CSF、TGF-β1、Flt-3L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 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成熟过程中分别用PsL-EGFmAb和IL-10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采用RT-PCR检测IL-12p35、IL-12p40mRNA表达;以及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显示,PsL-EGFmAb和IL-10对DC表面CD11c、CD83、CD80、CD86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且PsL-EGFmAb可下调HLA-DR表达,同时两者也能抑制DC内IL-12p35、IL-12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研究结果表明,PsL-EGFmAb和IL-10对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合成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能影响和调抑DC成熟及其递呈抗原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喜树碱诱导Molt-4细胞凋亡形态的细胞周期时相性变化,建立一种新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细胞凋亡分析方法.方法以凋亡诱导剂喜树碱(终浓度为0.15μmol/L)影响下的Molt-4细胞为检测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探测断裂的DNA片段存在,进一步证实细胞凋亡的存在;碘化丙啶(PI)染色后,再应用流式分选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ope, LSCM)观察各期细胞形态从而对已凋亡细胞进行形态学确认.结果①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清晰的DNA梯形条带(DNA ladder); ②喜树碱导致Molt-4细胞周期的S期水平明显下降,并伴随有一明显的细胞凋亡峰; ③只在S期细胞中可见到已凋亡细胞.以上说明喜树碱可以诱导Molt-4细胞凋亡,并细胞凋亡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与传统的结论一致.结论通过DNA直方图分选后细胞凋亡形态学分析可以对细胞凋亡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进行检测.这种方法使细胞周期特异性凋亡的分析更加可靠全面.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是介导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toll.1ikereceptor,TLRs)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aRemrecognitionreceptors,PRRs),可识别入侵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epatterns,PAMPs),通过招募接头蛋白、活化蛋白激酶和激活转录因子进行信号传导,从而引起效应细胞的活化和促炎因子的释放。不同亚型的DCs分布有不同的TLRs,多种TLRs可识别外来入侵的病原体成分,发挥重要的免疫学作用:诱导DCs分化成熟,摄取递呈抗原,促进DCs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在炎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状态下,DCs表面TLRs的表达上调或下调,并且存在功能障碍,可影响DCs的分化成熟,导致其功能低下,这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TLRs及其信号通路对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及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