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
3.
概述了染色体的发现和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放射杂交体法,重叠群拼接和染色体步移及基因定位克隆的常用方法以及基因定位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ZFX基因同源序列在黄鳝基因组中的检出及其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熊猫锌指蛋白基因Zfx为探针 ,在黄鳝基因组DNA中检测到一条长约 9 5kb的杂交带。依据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锌指蛋白基因 (ZFX/Zfc)编码第 7~ 13个锌指结构的DNA序列保守性设计引物 ,在黄鳝基因组DNA中仅扩增到一条 5 12bp的DNA片段。将此片段克隆至载体 pBS中 ,从雌性、雄性个体中分别挑选 4个含有插入片段的白色克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 ,这些克隆中插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一致。该DNA片段在核苷酸水平上与人类ZFX和ZFY分别具有 88%和 87%同源性 ,但其与美洲鳄鱼Zfc的同源性可达 90 % ,而在氨基酸水平上则分别存在 95 9%、95 9%和 93 5 %的同源性 (170个氨基酸 )。该基因命名为黄鳝锌指蛋白基因Zfa ,并运用FISH将其定位于黄鳝 1号染色体 ,距离着丝粒的相对位置为 6 0 1± 0 38。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 ,黄鳝 1号染色体上存在有真兽类哺乳动物X染色质同源的保守片段 ,该保守片段有可能就是哺乳动物X染色体起源和进化的原始物质基础之一。应用哺乳动物X染色体连锁的其他基因在鱼类开展染色体比较定位研究 ,将有望促进脊椎动物性染色体进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FISH技术是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定位技术,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中期染色体的FISH可以进行SCP,Cosmid和YAC的染色体定位,嵌合克隆的鉴别。通过间期核的FISH可能在50kb的分辨率下进行基因作图;最新的研究进展已可以进行伸展的染色质丝的FISH,直接测量基因的长度,从而达到高精度基因作图的目的。总之,随着FISH技术本身的发展,它将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发挥更  相似文献   

6.
7.
利用标准化的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U133A基因芯片检测胃癌(T)与切缘正常胃黏膜(C)基因表达谱差异,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差异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胃癌与正常胃黏膜比较差异8倍以上共有270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信号比的对数值(SLR)≥3]有157个,表达下调(SLR≤-3)有113个。从表达差异的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除4个基因未知其定位外,其余所有差异表达基因散在分布和各条染色体上,但以1号染色体为最多,有26个(占9.8%),其次是11和19号染色体上分别有24个(各占9.1%)。而差异表达的基因发生在染色体短臂(q)上有173个(占65%)。从表达差异的基因功能分类看,属于酶和酶调控子基因最多(67个,24.8占%),其次是信号传导基因(43个,占15.9%),第3类是核酸结合基因(17个,占6.3%),第4类是转运子基因(15个,占5.5%),第5类是蛋白结合基因(12个,占4.4%),还有功能未知的基因有50个,占18.5%。以上5大类共占基因总数56.9%。胃癌差异表达基因散在分布在各条染色体上,但以1、11、19号染色体差异表达基因居多。这5大类(酶和酶调控子、信号传导、核酸结合、转运子、蛋白结合)相关基因异常是今后研究胃癌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8.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不同核基因组及其染色体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薛玺  王同昌 《遗传学报》1995,22(6):445-454
本文用17个中国春小麦的缺体四体、9种不同的核基因组小麦与G、S ̄u、M ̄o、D ̄2型细胞质中国春小麦杂交,探讨这4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的育性与不同染色体、核基因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染色体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影响;某些核基因组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豆单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及体外扩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器成功地分离到大豆(GlycinemaxL.)单染色体。将分离到的两条大豆染色体分别放入两个0.5mLEppendorf管中,经Sau3A酶切,并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人工接头后,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0.3~3kb之间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大豆单染色体扩增片段与大豆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从而证明两条单染色体DNA确实已被成功地扩增了,同时表明两条不同的大豆单染色体扩增产物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常规的倒置显微镜下对小型染色体进行了显微分离,为小型单染色体DNA的体外扩增及微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系统成功地分离到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用各自的基因组DNA标记成探针,与随体染色体扩增产物进行Southern杂交,显示杂交信号,证明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随体染色体DNA已被成功扩增。将第2轮PCR产物构建质粒文库,得到三交种和单交种克隆数分别约为2.26×10^5和2.57×10^5。各随机挑取30个重组子进行分析,发现插入片段大小分别为200-700bp和200~500bp,平均插入片段大小分别为535bp和480bp。这是染色体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首次在向日葵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玉米单染色体的分离和体外扩增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胡赞民  党本元 《遗传学报》1998,25(6):545-550
建立了玉米单染色体的分离及体外扩增的方法。取95%乙醇固定后经果胶酶和纤维酶酶解的根尖制备染色体标本,用自制的微细玻璃针在倒置显微镜下挑取目的染色体。染色体DNA经Sau3A酶切后与人工合成的Sau3A连接接头连接,经两次PCR扩增获得足以用于构建单染色体DNA文库的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0.3~5kb,多数为0.5~3.5kb.与前人研究方法相比,所需底物量少(只需1条染色体),扩增片段大,为植物中小型染色体分离、体外扩增进而进行单染色体DNA文库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人22对常染色体同源的59对染色体片段,确定了人和白眉长臂猿之间的精度较高的染色体连锁群。结果表明:自人与白眉长臂猿的祖先分歧以来,大量的染色体间重排(至少发生了39次易位)和染色体内的重排导致了二者核型的差异。根据杂交结果绘制了首份人和白眉长臂猿比较染色体图谱,并结合已有的人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2n=44)和合趾长臂猿(Hylobates syndactylus)(2n=50)的比较染色体图谱对长臂猿属的染色体进化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符生苗  高春生 《遗传学报》1992,19(4):294-297
本文应用’H标记的7.3kb的rRNA基因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多种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一个额外小染色体的家族进行分析研究。在该家族调查的三代人中有8名成员带有相同的额外小染色体,携带者表型均正常。结果证实该额外小染色体是D组或G组染色体的短臂。并就其额外小染色体的起源,遗传效应及生育等问题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建立常规G显带染色体标本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于分析患者复杂的染色体易位。原位杂交前,用甲醛固定G显带标本,是获得良好显带和荧光杂交效果的关键步骤。仅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显示一例习惯性流产患者的核型为46,XX,t(1;5;12)(1pter→1q25::12q24→12qter;5qter→5p11::1q25→1qter,12pter→12q24:.5p11→5pter),而采用本方法确定患者的核型实际为46,XX,t(1;5,12)(1pter→1q23::12q22→12qter,5qter→5p11::1q25→1qter;12pter→12q22::1q23→1q25:5p11→5pter)。结果表明,新建立的G显带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能更有效地检测患者复杂的染色体易位。  相似文献   

15.
两种非放射性标记方法在染色体原位杂交中敏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旭刚  朱平 《生物技术》1995,5(5):19-21
通过原位杂交比较了地高辛配基和生物素标记探针,检测染色体单拷贝基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打点检测条上地高辛配基可检出30fg低限探针DNA,生物素为1pg。经原位杂交地高辛配基可检测出单拷贝基因,生物素未成功。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显微分离出的黑麦(SecalecerealeL.)1R染色体进行了两轮Sau3A连接接头介导的PCR扩增(LA_PCR)。经Southern杂交证实这些染色体扩增片段来源于基因组DNA之后,再利用1R染色体的第二轮扩增产物、黑麦基因组DNA、rDNA基因为探针,与其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发现微分离的1R染色体体外扩增产物中包含大量的非该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而其信息量却较黑麦总基因组少;当以适量的黑麦基因组DNA进行封阻时,微分离染色体的体外扩增产物成功地被重新定位在中期分裂相的一对1R染色体上,说明微分离1R染色体的PCR扩增产物中的确包含了该染色体特异性的片段。此外,以从1R染色体微克隆文库中筛选出的一单、低拷贝序列和一高度重复序列分别为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发现,这一高度重复序列可能为端粒相关序列;而单、低拷贝序列却未检测到杂交信号。这些结果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染色体着染技术是证实微分离、微切割染色体的真实来源及筛选染色体特异性探针的有利工具。建立了可供参考的植物染色体着染实验体系,为染色体微克隆技术在植物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玉米B染色体特异RAPD分子标记的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非放射性DIG标记组织凝集素基因探针研究其在人染色体上的基因定 位,首先对基因原位杂交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染色体温和变性、基因 片段探针等为较好的基因原位杂交条件,通过135个细胞中期相的分析结果显示, 杂交阳 性率为20%,本底为2.81,杂交点分布峰位于3q12-13。 Abstract:The localization of sarcolectin gene on human chromosome is studied.A modified system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developed.A specific signal was generated by employing a nonradioactive DIG-labelled gene fragment as a prob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ybridization buffer containing no dextran sulphate and softly denatured chromosomes.Using this system,unique sequence for sarcolectin as small as 0.65kb was detectable and observed at 3q12-13.Of 135 metaphases examined,27(20%) had at least one grain deposited on 3q12-13,and the backgrand was 2.81.  相似文献   

19.
应用原位引物标记技术(PRINS)检测了21号染色体着丝粒,在外周血和绒毛细胞的标记效率分别为91%和93%,实验过程可以在2h之内完成,证明这一检测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性良好的染色体数目检测方法,有可能用于21号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