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2.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3.
带有硝酸盐利用缺陷型遗传标记的大丽轮技菌Verticilliumdahliae黑色菌核型和白色菌丝型菌株在25℃下配对培养,形成野生型融合菌落带,对融合带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融合带中的异核体表现不稳定,分布不均匀。微菌核遗传因子可随亲本细胞质在异核体中的运动和交换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4.
带有硝酸盐利用缺陷型遗传标记的大丽轮技菌Verticilliumdahliae黑色菌核型和白色菌丝型菌株在25℃下配对培养,形成野生型融合菌落带,对融合带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融合带中的异核体表现不稳定,分布不均匀。微菌核遗传因子可随亲本细胞质在异核体中的运动和交换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5.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能力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黎  王克荣 《菌物系统》1997,16(3):197-201
带有硝酸盐利用缺陷型遗传标记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黑色菌核型和白色菌丝型菌株在25℃下配对培养,形成野生型融合菌落带,对融合带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融合带中的异核体表现不稳定,分布不均匀。微菌核遗传因子可随亲本细胞质在异核体中的运动和交换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葱鳞葡萄孢菌(Botrytis squamosa)的异核现象。采用荧光染色法证实了该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细胞均是多核的。以该菌的自然形态和生长特征为遗传标记,在193个单孢子培养物中获得了三种菌型:菌核型(S)、菌丝型(M)、界于菌核和菌丝之间的菌核菌丝型(SM)。SM型在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同。S型和M型在连续的传代过程中其特征保持稳定,因而被认为是同核型。SM型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是不稳定的,且一再分离出S型和M型,因此被认为是异核型。用传代稳定的S型和M型重新合成的异核体在特征上相同于原始菌株和SM型。用这个合成的异核体再次进行单孢子分离,三种菌型重新被获得。三种菌型在致病力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23株带有遗传标记的粟长蠕孢菌突变菌株,获得生理性状及生长势不同于亲本的异核体。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研究的结果表明,粟长蠕孢菌异核体的形成及核型成分的变化受选择压力的影响。原生质体检测结果表明,在异核菌丝体中,异核细胞占46.7%,同核细胞占53.3%。分生孢子检测结果表明,只有0.06%的分生孢子保持异核状态。  相似文献   

8.
细脚拟青霉田间分离菌株间的异核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不同田间分离菌株单孢子后代间的异核现象。用来自荣园、菜地、水稻田三种生境的四个菌株(803、2801、1401和3101)的单孢子培养后代,在加有酵母膏和麦芽糖的改良萨氏培养基上进行配接实验,仅在803与1401两菌株间能形成异核体,其频率为13.5%。在配接实验中两亲和菌落交界处长出白色致密的菌丝簇组成的实线可推测为异核体。从来自菌丝簇组线的每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中分离出30个以上的单孢子,井分别移接到 PDA 平板上。将来源于单孢子的菌落与两亲本菌落进行比较,有三个单菌丝尖端培养物(C_3、B_3、F_3)重现了两亲本类型或出现了新的菌落类型,从而异核现象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
通过营养要求、孢子颜色不同的带病毒和无病毒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菌株间的菌丝联合,在基本培养基(MM)上获得了营养互补的异核体。异核体菌落上出现亲本类型分离并产生深绿色角变或斑点。经孢子体积,DNA含量及营养类型测定证明角变和斑点为杂合二倍体。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奥氏免疫双扩散,2.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放射免疫测定检验了胞质融合或胞质和核融合后代病毒的传递,结果表明黄孢子后代带病毒而杂合二倍体及绿孢子后代均不带病毒。看来,这些绿孢子菌株(821和822)抗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在真菌的生活史中,不同个体间常形成异核体,它能使单倍体菌丝享受双倍体菌丝在功能上的优越性,如杂种优势等(Leslie,1993)。菌丝间营养亲和的过程即是形成异核体的过程。菌丝间能否进行营养亲和形成异核体,受营养非亲和性基因(VIC)控制,VIC基因代表一种识别自身的机制,这种机制在生物界的大部分生物中均有存在。若不同菌株能相互亲和,形成稳定的营养异核体,表明菌株在每一个VIC位点的等位基因都是一致的,因此亲和与否能反应菌株在遗传进化过程中亲缘关系的远近。属于同一营养亲和群(VCG)的菌株,在遗传上是同源的(鲍建荣等,1992)。Puha…  相似文献   

11.
生物钟基因突变型prd—4对野生型prd—4^+呈不完全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异核体对生物钟基因突变型prd-4和野生型prd-4+的显隐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经多次回交除去10多个异核体不相容位点的等位基因差异。在回交前分别导入肌醇缺陷型和泛酸缺陷型突变。回交后代分别含有上述两遗传突变,并分别含有prd-4和prd-4+位点。由于遗传互补,从回交后代构建的异核体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异核体的prd-4/prd-4+核比例即为肌醇缺陷型/泛酸缺陷型核比例。分别在25℃和29℃确定异核体近似日周期。结果表明prd-4对pr-4+呈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粟长孺孢的菌(Hetminthosporium setariae)的异核现象。用γ-射线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获得的颜色、形态和营养突变株(H8、Hw)可在基本培养基上形成异核体(8W)。其以上各种特性不同于亲本。 8W分离之后的突变株可稳定地传代,混合后仍能形成异核体。从而证实了该菌的异核性。观察并测定了亲本株和异核体的生长率、致病性及产孢能力。粟长孺孢菌(H8)和玉蜀黍长孺孢菌(866·R-8)可形成种间异核体。  相似文献   

13.
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AFLP指纹技术对双孢蘑菇的20个野生菌株和5个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AFLP指纹揭示出20个野生异核体菌株所固的基因型。5个商业品种表现出比较一致的AFLP指纹,但也显示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别。由单孢分离获得的同核体菌株携带着部分异核体菌株的AFLP指纹;由同一子实体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单孢菌株是异核体菌株,它们具有与其亲本一致的AFLP指纹。UPGMA分析揭示出2个与地理分布(美洲、欧洲)和相对应的组。研究结果表明:(1)在野生菌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2)大多数单孢分离的菌株具有与母本一致的遗传物质;(3)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变异大于栽培品种间的变异;(4)在双孢蘑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AFLP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强弱致病型不同的核盘菌Ep-1PNA5和Ep-1PN的菌落、菌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强致病型的Ep-1PNA5在平板上的菌落呈圆形均匀扩展,气生菌丝少,形成的菌核多,细胞的原生质均匀浓密,内部结构完整。弱致病型的Ep-1PN菌落呈扇形扩展,不均匀,气生菌丝发达,形成的菌核少,菌丝顶端分枝异常,有原生质外渗,且原生质不均匀,内部结构不完整。Ep-1PN致病力减弱和生长抑制可能与其菌丝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恶疫霉致病力和对甲霜灵敏感性的遗传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学报》2001,20(3):337-341
以分离自黑龙江腐烂苹果的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Schroeter野生型菌株Ap14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在苹果上所致病斑半径分别为22.4~24.1mm和21.8~23.4mm,与亲本所致病斑半径22.5mm无显著差异;而其20个自交后代个体所致病斑半径为21.4~25.8mm,与亲本有显著差异,其中2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亲本,其余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后代可稳定遗传,而在自交有性后代发生分离。同时在含甲霜灵0.05μg/ml的LBA平板上测定了恶疫霉菌丝生长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和有性后代的遗传。结果是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单孢后代无显著变异,而在50个自交有性后代中,上述浓度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布范围为67.3~97.1%,与亲本78.3%有极显著差异,其中3株高于亲本,3株低于亲本,44株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同样在无性后代稳定遗传而在有性后代发生变异。上述结果提示,供试恶疫霉菌株中上述性状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恶疫霉致病力和对甲霜灵敏感性的遗传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系统》2001,20(3):337-341
以分离自黑龙江腐烂苹果的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Schroeter野生型菌株Ap14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在苹果上所致病斑半径分别为22.4-24.1mm和21.8-23.4mm,与亲本所致病斑半径22.5mm无显著差异;而其20个自交后个体所致病斑半径为21.4-25.8mm,与亲本有显著差异。其中2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亲本,其余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苹果的致病力在无性后代可稳定遗传,而在自交有性后代发生分离,同时在含甲霜灵0.05μg/ml的LBA平板上测定了恶疫霉菌丝生长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和有性后代的遗传。结果是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在无性单孢后代无显著变异,而在50个自交有性后代中,上述浓度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布范围为67.3-97.1%,与亲本78.3%有极显著差异。其中3株高于亲本,3株低于亲本,44株与亲本相似,表明恶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同样在无性后代稳定遗传而在有性后代发生变异,上述结果提示,供试恶恶疫霉菌株中上述性状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三个不同系谱的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表明营养互补的原生质体融台能形成平衡异核体,其融合频率随不同系谱的菌株而异。不同系谱的菌株间融合,其融合子的cPc效价同亲本的生产能力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从高产菌株STC-2B的姐妹突变株之间的融合获得二株生长速度快、产孢子能力强、CPC价高的二倍体菌株。  相似文献   

18.
赤霉素产生菌——藤仓赤霉菌融合重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对营养互补的缺陷型突变株作为亲本,酶法去除细胞壁制成原生质体,以等量相混,用30%PEG 4000诱导融合,在最低营养再生培养基上直接选择原养型融合重组子,重组频率约为10~-,同时产生一定数量的不稳定异核体,频率约为10~(-5)—10~(-6).融合重组导致色素产生和菌丝形态及赤霉素产生能力的多种变异.融合重组子中赤霉素产量的正变率为15.3%.其中RN2和RG14菌株的赤霉素产量比原养型出发菌株207提高25%以上.  相似文献   

19.
细脚拟青霉不同菌株间的菌丝联结现象观察及其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Giemsa 染色观察了细脚拟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803和1401菌株间的菌丝联结现象,观察了菌丝、孢子的细胞核数目。孢子均是单核,菌丝细胞有1—2个核,多数为单核,菌丝尖端有1—6个核。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能形成异核体的亲和单孢子菌株组合803-17和1401-9、803-3和1401-8的混合培养物毒力与未经培养的相同菌株组合的菌丝体混合物毒力显著不同。在讨论申提出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 Sm 液体培养中,混合接种803-17和1401-9、803-3和1410-8,经11天的混合培养后,混合培养物中形成了与核体亲本菌丝(803-17、1401-9、803-3、1401-8)毒力显著不同的异核菌丝体(803-17×1401-9)、(803-3×1401-8)。  相似文献   

20.
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原真菌,可侵染400多种植物引致黄萎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的特殊休眠结构,能够在土壤中存活14年之久,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在前期微菌核萌发表达谱的基础上,选择上调倍数最高的环戊酮1,2-单加氧酶基因( VDAG_03943),进行克隆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929bp,cDNA序列全长1 668bp,编码55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命名为 VdCPMO。与野生型菌株JY相比,敲除突变体菌株的菌落生长减慢,微菌核萌发率显著降低,芽管平均长度明显较短,而互补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菌株JY间无显著性差异。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敲除突变体菌株的微菌核丧失了对棉花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