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鼩的生物化学参考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科分类地位的争论和我国树鼩的分类至今尚无定论(Lyon,1913;Osgood,1932;Allen,1938;Ellerman等,1951;Hill,1953;Napier等,1967;Walker,1968;Corbet等,1980;Luckett,1980;Honacki等,1982;Ronald等,1983)。自Sim-pson(1945)和Le Gros Clark(1959)将树鼩归入灵长目,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对树鼩的血液学、血清学和免疫学研究报道较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30只产于我国云南的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结果如下:抗碱血红蛋白均数(%)为0.90±0.09,HbF细胞均数(%)0.10±0.05,Heinz小体生成率均数(%)为12.35±0.81,热变性血红蛋白均数(%)为2.48±0.35,血红蛋白溶解度均数(%) 为83.58±1.12。异丙醇试验为阴性,未见H包涵体。上述结果与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进行了分析比较。血红蛋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显示了树鼩Hb的五个区带,树鼩Hb的电泳迁移率慢于人的Hb。  相似文献   

3.
树鼩微卫星DNA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并建立一种检测树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方法。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30只树鼩个体的11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遗传检测。结果所选的11个微卫星DNA位点中,有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2个微卫星DNA位点多态性较差。结论所研究的树鼩微卫星位点中,有9个符合遗传标记特点,可用于检测树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竞争失败病因学的抑郁症树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Wang J  Zhou QX  Lv LB  Xu L  Yang YX 《动物学研究》2012,33(1):92-98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030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将高居所有疾病、伤残总负担的榜首。抑郁症面临三大难题:1)发病机理不完全清楚,因而缺乏有效的预测预防途径和生物学诊断;2)现有单胺类抗抑郁症药物起效慢,也可能导致患者自杀风险增加;3)缺乏副作用小的非单胺类快速起效抗抑郁症药物。针对这三大难题,长期以来,应用抑郁症啮齿类模型的众多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少部分因素归咎于啮齿类与人类大脑功能的极大种属差异。树鼩是灵长类近亲,具有更接近于人类的大脑功能。本文针对抑郁症发病机理假说、临床表象和抗抑郁症药物疗效等内容,综述了社会竞争失败病因学的抑郁症树鼩模型可能会具有更好的疾病同源性、表象一致性和药物预见性。这一被长期忽视的抑郁症树鼩模型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为解决抑郁症的三大难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树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对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树鼩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整理。讨论了中南半岛树鼩的种级分类,提出了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Tupaia belangeri及其近似亚种应恢复其种级分类地位;T.belangeri yunalis,T.belangeri tonquinia和T.belangeri modesta应是3个有效亚种;记述了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树鼩为6个亚种,其中有两个新亚种T.belangeri gongshanensis subsp.nov.(云南高黎贡山地区)T.belangeri yaoshanensis subsp.nov.(广西瑶山)。  相似文献   

6.
树鼩实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株基孔肯雅病毒人工感染成年树鼩,进行了病毒血症、抗体动态变化、内脏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在宿主体内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树鼩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血凝抑制(Hi)抗体第6天产生,第30~50天达高峰:中和(NT)抗体在第10天产生,第30~40天达高峰,二者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补体结合(CF)抗体第14天产生,第40~50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经病理检查这些内脏组织呈炎性改变和出血倾向,表明该病毒能侵袭树鼩各主要脏器。试验认为树鼩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7.
树鼩毛发的亚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树鼩毛发和食虫目鼩鼱、灵长目懒猴等动物毛发的亚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树鼩毛发和食虫目鼩鼱毛发的毛小皮形态和髓部亚显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与灵长目懒猴等动物毛发比较,其结构亦各具特点。因而作者认为在种属关系上,应将树鼩单列一目为宜。  相似文献   

8.
树鼩的许多生物学特性近似于人类,人们利用树鼩成功建立了多种人类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在肿瘤、内分泌、神经、视觉等方面有相当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和研究。本文概述了树鼩在医学实验研究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探索建立树鼩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30只成年雄性树鼩Tupaia belangeri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D-gal)造成急性衰老后,对树鼩双侧海马内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片段(Aβ1~42)和鹅膏蕈氨酸(IBO)的混合液,对照(生理盐水)组将所有药物替换为等剂量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用Morris水迷宫对3组树鼩进行行为学测试,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镀银染色法进行病理检测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提示,模型树鼩出现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脑海马区出现明显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腹腔注射D-gal,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和IBO混合液的方法可以造成树鼩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是一种可行的树鼩AD模型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回答人体各种重大生物学问题、解析人类疾病机理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使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实验动物重新得到重视;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也再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树鼩研究进展,包括树鼩基础生物学及动物模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野外成体树鼩进行了不同季节精小管发育的测定和生精上皮细胞学特征的观察。精小管平均直径的高峰值出现在4月,为205.7μm:最低值出现在10月,为88.4μm。1、4月份的生精上皮,表现了高度活跃的精子发生,具有明确周期的12个连续阶段和典型的细胞组合。生精上皮退行性变化最早出现于7月,8月进一步发展,10月最明显。附睾精子数量亦表现了类似的季节性波动。表明树鼩精子发生的活性期始于仲冬,最盛在春季,退行期始于仲夏,秋季最显著,有一个明显的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周期。季节性生殖受局部环境因子的调节,光照可能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中国树鼩的动脉系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记述了树鼩动脉分支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与其他有关种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树鼩动脉系的主要特征与树鼩科中的其他种类如笔尾树鼩、普通树鼩和地树鼩等的动脉系极为相似,而与灵长类中的猿猴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不同季节的野外成体树鼩卵巢结构的观察和卵泡发育测定的结果。树鼩卵巢的间质腺组织稀少,但普遍有“睾丸索”型的髓质索结构。卵泡发育过程类似于大多数哺乳类和灵长类。近成熟卵泡的腔极大,内膜较窄并有插入的膜腺细胞层。孕期成熟黄体较大,中间有小腔,多角形的黄体细胞具圆形的核和富含脂滴的胞质。带退化透明带残体的付黄林结构偶尔可见,有的与孕期黄体同时出现。次级卵泡和中等囊状卵泡的发育未见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别。但是,具生长活性的大囊状卵泡和近成熟卵泡的发育,在1、4月份更为明显,为卵泡前期和卵泡期的卵巢周期形态者较多。孕期黄体和付黄体结构见于7月份。10月份未见孕期卵巢结构,多数卵巢缺乏生长活性的大囊状卵泡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树鼩的卵巢活动同睾丸的精子发生一样,有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39只树鼩的个体生长发育作了描述。新生幼仔生长发育迅速,在出生后头一个月内,体重可增长3—6倍,其体重的增长与饮奶量有关。出生后4个月性成熟,7个月龄时可繁殖产仔。性器官的重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6月间睾丸、子宫、卵巢重量最大,性行为活跃,其余月份重量下降,性功能出现渐进性衰退。辜丸重和体重的比值小于0.01,表明树鼩是单雄交配繁殖。乳齿的萌发为下颚先于上颚,门齿最先萌发,其次是犬齿,前臼齿,最后是臼齿。与Lyon(1913)和Shigehara(1980)提出的恒齿萌发次序不同。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生活在我国云南等地的树鼩(Tupaia belongeri chinensis)的脑与行为进行研究的同时,将采集的脑切片数据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建立了三维结构数学模型。本文介绍树鼦脑切片二维结构重建的数据采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算法及图形生成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在 5± 1℃条件下对中缅树鼠句进行冷驯化处理 ,测定其能量代谢。冷驯化 2 8d后 ,体重比对照组显著增加 7 3 3 % ;整体能值达到 3 0 47± 0 46kJ/g (N =8) ,比对照组增加4 98% ;摄入能比对照组增加 3 6 1 7% ;同化能比对照组增加 6 6 2 % ;生长能达到 6 98±0 5 3kJ/1 0 0g (N =7)体重·天 ,是对照组的 4 85倍 ;维持能比对照组增加 6 4 0 % ,达到3 5 2 96± 2 8 3 4kJ/1 0 0g体重·天 (N =7)。以上结果表明中缅树鼠句在冷胁迫影响下 ,以增加能量摄入、能量储存和维持能和降低排泄能量的生理机制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 ,以此对策来提高低温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心肌、肺、颌下腺、脾脏、肾脏、肾上腺、骨骼肌和大脑8种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8种组织均呈现为LDH-M型和LDH-H型两种亚基组合而成的5种不同分子形式同工酶。采用分光光度比色定量法测得5种同工酶组分的相对酶活性。对其H亚基和M亚基百分率以及H/M亚基比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不同酶谱特征与基因表达状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树鼩24小时昼夜节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Carlsson(1922)时期到现在,树鲍(tupaiidae)的分类地位问题一直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和讨论。历史上树鼩曾不止一次地被错定为松鼠(Grzimek 1975)。虽然人们对树鼩是否属食虫目(Insectivora),原猿亚目(Prosimiae)或另立新目方面尚存在不少争议,但大多数人都同意灵长类在大约第三纪自食虫目演化而来,而树鼩是目前地球上幸存的少数几种灵长类原宗(Ptimitive stock)中的一种(chiarelli 1974;Lende 1970;Grzimak1975;Casseday等1979)。 树鼩可分成2亚科,6属,47种和约100个亚种,它们绝大部分产自亚洲南部。本研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报道从睡眠剥夺(SD)48—72h的灵长类原宗(primitivestock)Tupaiabelangerichinensis(TBC)提取内源性“睡眠因子”(sleepfactor)S2C和S4B。收集的尿液经超滤,清液冻干经SephadexG15分离得到FractionⅠ-Ⅴ。活性测定发现Fraction-Ⅲ(S2C)呈现显著δ-增强促眠效应。经SephadexG25和SephadexLH20进一步净化的S4B也呈现显著δ-增强促眠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用放射免疫方法对连续采集的正常树及视交叉上核损毁树尿中的皮质醇进行了测定,以分析其尿中皮质醇浓度及排泄量的昼夜变动规律。结果表明,正常树尿中皮质醇的浓度及单位时间内的排泄量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一天中,1100前后的浓度最高,000前后的浓度最低,前者约为后者的8倍。视交叉上核损毁后,树皮质醇的这种昼夜节律消失,说明视交叉上核在树中也是机体昼夜节律重要的振荡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