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提取并分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调查数据、评价数据和保存数据等数据信息,采用基于数据元技术方法制定了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数据标准和数据元目录;定义了种质资源调查数据集以及对象和属性的映射关系;给出了基于XML数据标准存储及交换策略。标准的制定使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在"数据层"上达到统一,规范了数据库构建,促进了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数据的整合和共享。  相似文献   
2.
基于云南"立体"的生态环境和特异的多民族生境条件下,分析研究了云南11类2640份地方蔬菜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气候类型和气温中的表现,结果表明,云南11类蔬菜资源的多样性大小依次为豆类>绿叶菜类>茄果类>芥菜类>白菜类>瓜类>根菜类>水生蔬菜>甘蓝类>薯芋类>葱韭类;蔬菜资源的多样性富聚地在全省均有分布,但集中在滇中地区,而亚热带是多样性的富聚气候带;14~15℃是蔬菜资源多样性最富集的温度段,也是多样性波动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24日,受科技部、财政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专家组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开放共享等情况进行评议。专家组由以赵达生研究员为组长,方智远院士、铁付德研究员、卢琦研究员、陶天申研究员、刘杏忠研究员、王象坤教授、徐玖瑾研究员、梅方权研究员为评议专家组成。会议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张渝英副主任主持,科技部农村司许增泰副处长、农业部科教司杨礼胜处长、  相似文献   
4.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作物种质资源士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不统一、资源保存相对分散、信息网络设施薄弱,制约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共亨利用.本文提出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概念和架构,它是一个虚拟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机构,由国家长期种质库、国家复份种质库、围家中期种质库、国家种质圃和国家种质信息中心组成.阐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由110种作物的描述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组成的技术规范体系.提出了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建成了拥有39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http://www.cgris.net/).创建了日常性服务、展示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和引导性服务等5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亨利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禾谷类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及其富集中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中国禾谷类作物地方品种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多样性分析,提出了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黍稷、高粱、燕麦等作物种质资源的富集中心;同时,对分布于中国的禾谷类糯性、裸粒、矮秆和育性等特有基因资源进行了探讨.该项研究结果对于加速特有基因的发掘和高效利用以及作物起源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基础上,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识别了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服务域,提出基于SOA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参考模型,详述了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定义了各个服务模块功能。该参考模型为系统进一步编码和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丰富的稻作生境和多样的稻种资源,分析了稻瘟病(苗瘟、叶瘟、稳颈痘)和白叶枯病综合抗病性及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各类稻区和气温中的差异表现,其主要结果有:稻抗病性多样性富聚程度与气候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其中温度对抗病性多样性影响较大;抗病性多样性指数从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北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运渐减小,反之增大;气候带可分为多样性富聚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北热带和南温带)和多样性低富聚区(中温带和北温带),其中南亚热带是抗病性多样性最为富集的气候带;温度是影响稻抗病性多样性主要因子,18±1℃是稻抗病性多样性富集程度变化的分度点,13.1~21.0℃之间为抗病性多样性的富聚区.此外,挖掘了24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稻抗病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前 ,一些基因组较小的植物 (如拟南芥 ,水稻等 )的全基因组已经基本完成测序 ,较大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则主要集中在基因组中表达基因的测序上 ,表达序列标签 (EST)计划由此产生。研究表明 ,对EST进行大规模研究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最佳途经之一。本文着重介绍和讨论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植物EST数据的大规模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对我国小麦育成品种初选核心种质(1680份)的78个微卫星标记(SSR)位点进行了扫描,并就此对50年来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ⅰ)74对SSR荧光引物共检测到1336个等位变异,其中1253个等位变异可以定位在71个位点上.这71个位点上检测到的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4~44个,平均17.6个;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19~0.89,平均为0.69.(ⅱ)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B>A>D,遗传多样性指数为B>D>A.(ⅲ)7个部分同源群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为2=7>3>4>6>5>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7>3>2>4>6>5>1.结合两个指标分析,第7部分同源群具有最高的多样性,而1,5群多样性最低.(ⅳ)21条染色体中,7A,3B和2D三条染色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而2A,1B,4D,5D和1D的遗传多样性偏低.(ⅴ)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以50年代的最高,以后越来越低,但年代间变化较平缓;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以50年代最高(0.731),以后逐渐减小,各年代依次为0.711,0.706,0.696和0.695.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化问题日趋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和育种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状况报告(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多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根据<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全球行动计划>20项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管理;通过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了公众意识;通过国际合作和协作网建设,实现了信息、人员和植物遗传资源的交流与交换;通过各种国家计划和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了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了植物遗传资源的安全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为中国乃至世界植物育种和粮食安全发挥了较大作用. (1)对主要粮食和农业植物野生种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编目,建立了116个原生境保护点,包括野生稻、野生大豆、小麦野 生近缘植物、野生蔬菜等,有效遏制了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快速灭绝现象. (2)建成和完善了1座国家长期库、1座国家复份库、10座国家中期库、29座省级中期库、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含2个 试管苗库),另外7个种质圃正在建设中.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长期保存植物遗传资源 397067份. (3)繁殖更新了286604份植物遗传资源,充实了中期库,极大地提高了植物遗传资源分发和供种能力.仅2001-2007年 就向全国2650个单位,提供了13.2万份次植物遗传资源. (4)国家投资1.8亿元人民币,于2003年建成了"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植物遗传资源具有重 大应用前景新基因的基因型鉴定、发掘提供了条件平台. (5)通过植物遗传资源的深入鉴定与评价,创造了一大批优异种质,培育了大量植物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提高了植物遗 传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植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利用,通过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种 植.保护了品种的多样性,减少了病虫杂草危害. (6)通过加强植物遗传资源的管理,实现了国内植物遗传资源的共享,扩大了对外交流与交换,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 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减少贫困、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较大贡献. 尽管中国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 际组织的合作,获得国外植物遗传资源和相关技术;继续进行植物遗传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遗传资源、边远地区古老农家品 种的调查及考察与收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本国植物遗传资源的全面保护;系统深入地鉴定评 价已保存的植物遗传资源,提供育种家利用,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基础;实现更加充分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进一步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