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蛇腐皮病的病原特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
引用本文:杜道林,邓晓东,吴文芳,吕国安,徐梅.蛇腐皮病的病原特性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J].蛇志,2001,13(3):10-14.
作者姓名:杜道林  邓晓东  吴文芳  吕国安  徐梅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海南,海口,571158
2. 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
3.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院科技基金资助项目(No.桂科院研9808)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9912016)
摘    要:目的:对广西驯养珍稀蛇类腐皮病病原菌的特性进行研究,并对疾病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探索。方法:对蛇类腐皮病的5种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感试验,小白鼠接种试验、本动物回归试验,常用消毒剂的体外杀菌试验,以及对蛇场采场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药敏试验表明:除绿脓杆菌外,其它蛇类腐皮病病原菌均对头孢唑啉有高度的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10株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小白鼠接种试验表明:接种后24h内,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腐败假单胞杆菌对小白鼠致死率为100%(各为4/4),雷极普鲁威登斯菌致死率为25%(1/4),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死率为0%(0/4);本动物回归试验表明:5种主要病原菌在皮肤创口接种后20天内,均可诱发腐皮病,从皮肤化脓灶及尾血均分别分离到接种菌;常用消毒剂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百毒杀、来苏儿、新洁尔灭对10株细菌的杀菌率均在99.9%以上,特别是百毒杀低浓度下杀菌效果尤为明显;蛇场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蛇腐皮病发病率由20%减少到10%以下,死亡率由10%减少到5%以下。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明,蛇腐皮病的主要病原是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腐败假单胞菌、协极普鲁威登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病原菌的抗药性均比较强,仅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唑啉有广泛的敏感性,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唑啉为治疗蛇腐皮病的首选药物。百毒杀、来苏儿、新洁尔可作为防治蛇腐皮病的消毒剂。此外还需要采用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蛇腐皮病的发生及危害。

关 键 词:蛇腐皮病  病原特性  防治  药敏试验
文章编号:1001-5639(2001)03-0010-05
修稿时间:2001年6月16日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athogens and the Approach to the Control Measures for Skin Necrosis in Domesticated Snake
Abstract:
Keywords:Skin Necrosis  pathogen  drug sensitivity test  pathogenicity test  efficacy of disinfectants test  integrated measure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