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甘肃莲花山蓝马鸡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900—3020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主要天敌为哺乳类。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蓝马鸡雌鸟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在1.25~4.00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16.6~46.4min之间。雌鸟的平均在巢率为97.0%(n=3)。根据对4号巢雌鸟孵卵节律连续27d的观测,发现雌鸟在每日离巢2次或3次时,其首次离巢时间要显著早于每日仅离巢1次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笼养鸟类取食高度对其自然行为表达和动物福利至关重要。然而,相关研究却少见报道。本文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研究对象,观察笼养状态下其对不同高度取食槽内放置的种子或蔬菜的取食次序,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取食高度与偏好值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笼养蓝马鸡取食种子类食物(玉米粒)最佳取食高度为0cm,并且采食偏好随采食槽高度升高而下降(y=-0.564x+43.146,R2=0.946,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油麦菜(Lactuca sativa)的最适取食高度范围为15~25 cm,随着取食槽高度的升高,偏好值先上升,至25 cm处后下降(y=-0.014x2+0.543x+26.487,R2=0.952,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当取食槽高度在65 cm及以上时,蓝马鸡拒食率上升(拒食率≥38.9%)。成年蓝马鸡体高对取食高度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笼养蓝马鸡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南则岔林区蓝马鸡配对期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肃省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配对期行为做了观察.在配对期行为中雄性蓝马鸡的取食行为(34.39%±1.83%)和警戒行为(29.62%±1.93%)比例较高,其次为移动、休息、站立、其他行为、驱逐.而雌性取食行为比例最高(53.23%±2.19%),其次为移动、警戒、休息、其他行为、站立.在共有行为中,雄性警戒行为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1),而取食(P<0.05)和其他行为(P<0.01)时间显著低于雌性.在配对期雌、雄个体始终保持较近距离(2.59 m±0.07 m,n=535),雌性觅食效率显著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蓝马鸡越冬期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2003年11~12月,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25条样带上的62个蓝马鸡栖息地利用样方和50个任意样方的13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蓝马鸡偏好利用山地针叶林带,避免选择山地草原带、山地疏林草原带、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偏好利用油松和青海云杉占优势的生境,避免选择山杨、杜松占优势和无树的生境;偏好阳坡和阴坡,避免利用半阳坡和半阴坡。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Mann—Whitey U检验,发现利用样方以乔木密度高、灌木密度高、坡度大、隐蔽程度高、雪覆盖浅、高海拔为主要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隐蔽级、灌木密度、乔木密度、距水源距离和坡度具有重要作用,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正确区分的概率达到91.7%。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主要与食物条件和隐蔽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在笼养情况下,蓝马鸡、褐马鸡及杂种的形态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LDH和MDH),血浆中的淀粉酶和酯酶(Amy和Es)的聚焦电泳图谱。结果指出LDH、MDH和Es同工酶在三种鸟之间差别不明显;而Hb和Amy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杂种不管在电泳图谱方面,还是在形态方面都介于蓝马鸡和揭马鸡之间。  相似文献   
6.
从2003年1月到2009年12月,结合保护区内的巡护工作,行走样线2000多条次,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蓝马鸡的分布范围为375.29 km2,且全部位于针叶林带;该种群的数量约为650只,远未摆脱易危状况.蓝马鸡贺兰山种群保持着集小群的特点,集群大小在1~12只之间,比其它地区的小,这可能与种群密度较小有关.对活动节律的分析发现它们活动的早高峰期在上午的9:00~11:00.  相似文献   
7.
甘肃南部蓝马鸡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是我国特有的雉类,仅分布在青海东部、东北部,甘肃西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宁夏西部。2007和2008年在甘肃南部林区对蓝马鸡巢址进行了研究。在发现的12个蓝马鸡巢中,4巢(33.3%)在乔木下,4巢(33.3%)在岩石上或者岩洞内,2巢(16.7%)在枯枝下,2巢(16.7%)在灌丛下。U检验和T检验表明,坡位、坡度、灌木高度、灌木数量、灌木盖度、0.5m植被盖度、1.0m植被盖度、2.0m植被盖度、干扰度等9个生态因子在巢址(n=12)与对照样方(n=24)中存在显著差异。对13个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高坡位、高林下植被盖度及低干扰度是蓝马鸡巢址优先选择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8.
甘肃南部蓝马鸡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在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野外发现12个巢址,其中后方隐蔽度最高,为90.83%,其次是上方隐蔽度、左侧隐蔽度、右侧隐蔽度、前方隐蔽度.窝卵数为9.67±1.15(n=3).卵平均大小为(56.64±1.75) mm×(41.88±0.98) mm.卵体积为(50.39±2.64) cm3,卵重为(54.97±2.87) g.在4个繁殖巢中,只有1个巢成功孵化.营巢失败原因有人为干扰和天敌破坏.  相似文献   
9.
甘南则岔林区蓝马鸡冬季昼间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群体昼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取食比例最高(40.62%),其次是休息(28.01%)、移动(19.17%)、警戒行为(12.55%)。在不同生境下,移动(χ2=13.994,df=3,P0.01)和休息(χ2=15.899,df=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取食和警戒在各生境中无明显差异。在昼间行为节律上,蓝马鸡取食高峰出现在9:00~11:00时和15:00~17:00时,移动行为高峰出现在9:00~10:00时和18:00~19:00时,休息行为高峰出现在11:00~13:00时。在农田生境下,觅食与警戒比例较高,在溪流带和灌丛生境下,休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0.
杨楠  马东源  钟雪  杨孔  周志强  周华龙  周材权  王彬 《生态学报》2020,40(19):7064-7072
明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子,是有效的栖息地管理和物种保护的基础。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1至2018年间的野外调查记录,首次使用MaxEnt模型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地形特征和极端时期的气候是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年最低温高于-14.4℃、海拔约2430-3100 m、坡度小于40°、靠近河流且最干月降水低于4.4 mm的区域属于蓝马鸡的适宜栖息地;(2)保护区内共有蓝马鸡栖息地102.28 k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59.41 k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42.87 km2,为该物种提供了面积巨大且连通性极好的栖息地;(3)在不适宜蓝马鸡分布的区域,海拔过高和最干月降水量较大是限制其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目前保护区内主要的人为干扰类型是牦牛和马匹的放牧活动,并且放牧强度和区域有扩大趋势,潜在威胁着蓝马鸡种群及其栖息地。因此,基于模型结果和野外调查,为避免保护区内蓝马鸡栖息地的退化和破碎化,提出了控制放牧数量和面积、增强对放牧人员的宣传教育以及定期监测河流水质的保护建议,以期促进蓝马鸡的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