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杨晓君  文贤继 《动物学研究》1997,18(1):12-12,18
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绿孔雀分布的调查THERANGEOFGREENPEAFOWL(Pavomuticusimperator)INSOUTHEASTANDNORTHWESTYUNNANPROVINCE,CHINA关键词绿孔雀,分布,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Ke...  相似文献   
2.
野生与笼养绿孔雀种群的随机扩增多态DNA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常弘  柯亚永  苏应娟  张国萍  朱世杰 《遗传》2002,24(3):271-274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野生14只和笼养18只绿孔雀(Pavo muticus)个体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用23个随机引物,野生与笼养绿孔雀分别获得161和166个扩增片段,计算发现野生与笼养绿孔雀的种群内平均相对遗传距离分别是0.0555和0.1355,两种群间的为0.1635;两种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分别是0.4348和1.0163,有显著性差异。以上分析都显示野生绿孔雀的遗传多样性很低。用UPGMA法聚类显示两个种群都是分别来源于两个家系,可据此进行繁育管理。 Abstract: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population of 14 wild green peafowl and 18 captive green peafowl(pavo muticus).Total of 161 and 166 bands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and 23 random primers were used to amplify the genomic DNA of the wild and captive green peafowls.The average relative hereditary distance of the wild and captive green peafowls is 0.0555 and 0.1355 respectively;and the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is 0.4348 and 1.0163 respectively.There is a prominent differentia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by T-Test of HO.All the analyses above show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is very low in wild green peafowl.It tells us that the two populations come from two families by using UPGMA,which can be useful in the breeding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3.
种间的遗传差异是物种分类和确定保护管理单元的基础,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样本进行鉴定,通过NCBI进行BLAST得到结果是:与绿孔雀的同源性为96%。近一步通过对蓝孔雀(Pavo cristatus)和绿孔雀(Pavo muticus)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oxidaseⅠ,COⅠ)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物种间的COⅠ基因在碱基组成、核苷酸多样性等各项指标上均具有明显差异。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蓝孔雀与绿孔雀种内遗传距离为分别0和0.012,种间遗传距离为0.045,表明种间仍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通过对两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各基因的比较分析,发现ND1基因变异位点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考虑作为绿孔雀和蓝孔雀种群遗传学研究的最优分子标记。本研究将为分析孔雀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及制定绿孔雀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绿孔雀在中国现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过1991年至1993年的调查,绿孔雀现存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县、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过去有分布记录现已绝迹或濒临绝迹的地区有盈江县、泸水县、腾冲县、蒙自县、河口县。永到的中和、直左为新近发现的分布点,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维西县的叶枝,德钦县的拖顶和奔子栏也发现绿孔雀。由于栖息地生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正>我叫南穆娜,今年9岁,是一个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孩子。阿爸和阿妈之所以给我取传说中孔雀公主的名字,是希望我能像她一样善良幸福。而我也没让他们失望,一直健康快乐地成长着。现在,我每天都在掰着指头算日子。因为我们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马上就要到了。那时候,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用清水  相似文献   
6.
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孔雀在中国现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过1991年至1993年的调查,绿孔雀现存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县、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过去有分布记录现已绝迹或濒临绝迹的地区有盈江县、沪水县、腾冲县、蒙自县、河口县。永仁县的中和、直左为新近发现的分布点,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维西县的叶枝,德钦县的拖顶和奔子栏也发现绿孔雀。由于栖息地生境的破坏,导致绿孔雀现存种群形成小家族群点状隔离分布。据估计,中国现存野生种群数量约为800~1100只。  相似文献   
7.
绿孔雀(Pavomuticus)在世界共3个亚种,其中P.muticusimperator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缅甸东部、泰国和印度等地[1~3]。三十多年前,在西双版纳的大部分地区均有该种的分布,是有名的“孔雀之乡”[4]。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云...  相似文献   
8.
绿孔雀(Pavo mutic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南部及西部地区,国内关于其在野生状态下的繁殖生物学资料较为缺乏,仅郑作新(1979)、杨岚等(1995)对绿孔雀的巢与卵等有简单描述记录,但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尚无确切的野外绿孔雀巢的影像资料发表。2017年5月20日,在元江上游绿汁江流域的楚雄市双柏县(23°25′55″N,101°11′13″E,海拔1 132 m)境内进行样线调查时惊飞绿孔雀,从而发现1处绿孔雀繁殖巢(图1、2)。该巢简陋,无明显边界,几乎无巢材,仅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的分布区内,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觅食生境, 测定了21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 春季的觅食地利用样方距小路距离、乔木种类和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 而秋季的则不显著。生态因子比较和逻辑斯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春、秋季绿孔雀均选择落果多、接近水源、坡度小、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觅食地。乔木和草本盖度, 距小路、居民点和林缘距离等是影响判别春、秋季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概率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 春、秋季绿孔雀在研究区内的概率分布呈明显的斑块状, 不同季节觅食活动位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 分布区存在分离, 但有部分重叠。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人为干扰对绿孔雀的影响大于安全和食物需求对它们自身的影响。隐蔽条件、食物和水源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觅食地选择行为, 它对觅食地利用的不均匀是由于可利用资源分布不均匀所致, 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可利用的适宜生境, 降低了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0.
顾伯健  王放 《生物多样性》2021,29(11):1554-15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物种。在历史上, 绿孔雀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 但目前在国内只分布于云南省部分地区。在国外有绿孔雀分布的东南亚国家, 绿孔雀同样经历了从广布到局部甚至零星分布的严重退缩。关于野生绿孔雀生态学和种群现状的研究已开展了不少工作, 但仍有许多空缺; 而该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给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野生绿孔雀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阐述了绿孔雀在国内外种群和分布区的变迁与现状、栖息地选择、与同域分布物种的种间关系, 分析了主要的致危因素, 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现有研究显示: (1)绿孔雀在国内的种群数量已不足500只, 在东南亚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的部分区域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2)绿孔雀对水源地有很强的依赖, 倾向于利用远离居民点的区域, 并偏爱利用生境开阔、旱季落叶的热带季雨林, 喜爱与大型有蹄类混群; (3)大型猫科动物可能是绿孔雀潜在的天敌; (4)偷猎和栖息地丧失是绿孔雀面临的最主要的致危因素。综上, 我们建议尽快建立起中国绿孔雀监测网络, 评估野生绿孔雀的种群动态, 识别不同区域绿孔雀的受胁因素, 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开展保护遗传学研究。在保护实践上, 应在目前中国野生绿孔雀分布较为集中、原生栖息地保存较为完整的红河(元江)中上游河谷地带建立自然保护区, 同时加强巡护工作, 启动栖息地恢复工程, 并杜绝在野生绿孔雀栖息地附近的蓝孔雀(Pavo cristatus)养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