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8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182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为害禾本科作物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汉江中游流域是湖北小麦等作物的主产区,也是黏虫的常年发生地。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在汉江中游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宜城地区黏虫成虫可分为4代:越冬代及1代至3代。越冬代成虫峰期出现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其中最早始见期为2017年2月14日,最晚为2015年3月10日。1代成虫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且1代为黏虫累积虫量最多的世代,7月至10月的2代、3代黏虫成虫数量稀少,没有明显的成虫峰期,但2017年7月底至8月初出现较明显2代成虫峰期。汉江中游流域宜城地区属于1代黏虫多发区;1月份温度不足以影响此地黏虫越冬,此地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在田间变温环境下,夏季高温对宜城黏虫成虫种群无显著抑制作用;黏虫在宜城越冬代及1代成虫量是全国黏虫发生量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3.
2009年11月份在西安举行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发起的实验动物医药技术培训研讨会上,本人做了关于实验小鼠种群管理的演讲。其主题涵盖了小鼠繁殖性能的维护和基因工程种群的管理。本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强调其所涵盖的材料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如若对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希望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值得进一步的阅读。另外本文未涉及远交系小鼠的繁殖培育和基因管理,但如有需要可以联系本文作者,可推荐需阅读的材料清单。  相似文献   
4.
5.
人们对健康状况越发重视,很多检查身体状况与手术辅助的医疗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高科技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但是医疗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有科学的监管与维护措施,从而延长其使用期限,最大限度造福于人类。因此对于医疗设备的保护措施必须健全。  相似文献   
6.
四川雅安常见住区蝇类密度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全国常见住区蝇类密度监测课题组关于“全国常见住区蝇类密度监测实施计划”安排,雅安地区定力全国七个监测点之一,作者承担了这一任务。该项工作尚在继续进行中,现将1988年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悬浮培养中植物细胞的生长规律时,常常采用多次分批法测定生长曲线,但工作量大,且存在着个体差异,以致测定的结果有误差。为此,我们研制出一体化非破坏性监测的培养装置(图1),对剌五加体细胞胚进行培养,监测其体积增长变化,并得到剌五加体细胞胚的生长模型,现简介如下。 1 培养装置由培养的三角瓶和监测体积的量筒组成,两者的容积比为5∶2。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8.
9.
10.
In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the uniparerttally inherited Y chromosome has long been used to trace the paternal lineage of the populations and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in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th additional advantages of small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suf- ficient markers, and population-specific haplotype distribution (Jobling and Tyler-Smith, 1995; Jin and Su, 2000; Underhill et al., 2000). Many such population studies have rest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the Y chromosome markers in the non- recombination regions are selectively neutral (Jobling and Tyler-Smith,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