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5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2915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958
Large scale herbivorous insect outbreaks can cause death of regional forests, and the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xacerb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of forest and woodland plants would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de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shift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function from a net carbon sink into a net carbon source. There is thu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sects on trees. Defoliation by insect pests mainly reduces photosynthesis (source decrease) and increases carbon consumption (sink increase), and hence causes reduc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When the reduction in NSC reaches to a certain level, trees would die of carbon starv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can also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ree deat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arbon starvation is a hotspot because the increase of tree mortality glob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starv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ominating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explaining tree death.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 sta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NSC induced by defoliation and the growth and death of tre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ect outbreaks, leaf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We also presente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on insect-caused defoliation and tre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2.
3.
在长达50年的研究过程中,人工子宫在3个层面(人工保育箱、人工子宫人和人工胎盘)上被探讨。日本的Yoshinori Kuwabara教授和美国的刘鸿清(Liu Hung-Ching)教授在人工子宫和人工胎盘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重点介绍两位研究者的成果,并讨论了人工子宫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人工子宫研究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可能冲突。  相似文献   
4.
5.
未结冰低温胁迫下小麦叶细胞质膜透性的变化进程及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6.
利用 XAD-4憎水性吸附树脂采集墨红头香,以毛细管气相色谱双柱保留指数和 GC/MS/DS 联用方法鉴定头香的化学成份。共分离鉴定或初步鉴定了45种组份,其中含量较大的有乙酸芳樟酯(14.98%),柠檬烯(12.07%),甲基苯甲醚(9.88%),香茅醇(4.82%),乙酸巳酯(3.98%),β-石竹烯(4.55%),芳樟醇(3.18%),正巳醇(3.17%)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产扁苞蕗蕨和长柄蕗蕨的染色体及孢子发生情况。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n=26和n=28,都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染色体基数26在蕗蕨属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它和膜蕨属、厚壁蕨属的密切亲缘关系。这两种蕗蕨的孢子囊通常形成128个孢子及少数256个孢子的情况被描述,它们应该被看成是有性生殖真蕨,尤其是在膜蕨科和薄囊真蕨中的其他较原始的类群中的正常的孢子发生路线。  相似文献   
8.
光质对一品红叶离体培养中形态发生及生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德祥  冯文煦  张丕方  王凯基   《广西植物》1987,(4):339-345+360
本文讨论了将光质应用于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大规模细胞繁殖及形态发生调控的可行性,并测定了一些形态及生化指标作为这种调控的参数。 以一品红试管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置于MS培养基中并分别培养于白(W)、红(R)、黄(Y)、蓝(B)、绿(G)色光及黑暗(D)下,一个月后进行测定。蓝光和黄光明显促进出苗。而愈伤组织形成的情况则正相反,红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黄光效果最差。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及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愈伤组织形成有较为一致的关系,但与分化不直接相关。 实验中还测定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白光与蓝光均能促进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但蓝光中chl b/chl a的比率较高。此外,本文尚涉及暗处理中的晶质化现象(vitrification)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10.
激素作用原理基本上分为两大类:激素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和激素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有关膜受体及其结合特性、膜受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和G蛋白与信息传递等方面研究的进展。还指出,细胞内的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不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所通过的信息传递机制不尽相同,而同一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能通过不只一种细胞内的信息传递机制。这些复杂的关系是激素作用千变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