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11科30属65种,其中8个为新种,根据分析和比较,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特征与我国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有孔虫动物基本一致,同属“南方型”生物群,同时也与特提斯海域同期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说明横断山地区当时的海水不仅与我国华南海域及特提斯海域都是相通的,同时都繁衍着大致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它们均生活在温暖和盐度较为正常的浅海水域中。  相似文献   
2.
滇西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记述了采自滇西孟连、耿马及德钦地区的放射虫化石,共计13属25种(亚种)和6未定种,其中1新种(Polyentactiniasexangulatasp.nov.)和1新亚种(Albailelaindensisbraunisubsp.nov.)。该动物群可以与西欧早石炭世放射虫动物群对比。它们被划分为5个组合带,其中Albailelacf.paradoxa,Albaileladeflandrei,Albailelaindensis和Eostylodictyarota组合带可与Braun等(1993)的同名化石带对比,Albailelacartala组合带大致相当于Braun等(1993)的Albailelacartala和Latentifistulaconcentrica带。  相似文献   
3.
白眉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滇西白眉长臂猿(Hylobateshoolock)鸣叫主要发生在上午,最早开始于黎明时分,最晚则在下午16:30以后。平均开始时间为09:05,SD=1095min(N=70,范围07:12~16:30),持续时间为197min,SD=934min(N=55,R=4~50)。多数鸣叫发生在07:00~10:00之间(80%)。不同季节鸣叫发生时间有显著差异,可能与黎明时间(光亮度)不同有关,但持续时间无差异。同一季节异地间鸣叫持续时间差异显著。气候、猿群密度、栖息地状态对鸣叫有一定影响,但未见明显相关性。与黑长臂猿的种间比较表明,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声在时间分布上有较大的散开度,持续时间也较长,二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滇西晚石炭世 Triticites 带的苔藓虫,产于施甸的10种,内含1新种,群体形状单一,生活于温暖、清洁、高能、面向外海的硬基底浅海区;产于腾冲的只有1种,是低能深水特提斯区分子.早二叠世苔藓虫12种,内含1新种,产耿马永德组 Polydiexodina 带之下,系特提斯区分子,据对其中的3层苔藓虫的硬体类型及标本数量分析,耿马含苔藓虫地层代表一个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植物分散角质层,共识别出7种:Reticutissolida,Reticutis 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 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 elongata,Enormicutis torquata,可归于6属,4亚类,4类,1个大类,表现出上叶角质层类型和下叶角质层类型的组合特征及上叶角质层类型的优先保存情况。从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器等微观特征上看,具气孔的4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表明它们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母体植物;其中3种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极有可能为被子植物,并处于优势地位。滇西当时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气候,为分散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而该区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发现为分析其母体植物和重建古环境提供微体植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6.
云南卫矛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发表了卫矛属一新种,即滇西卫矛Euonymus paravagans Z.M.Gu et C.Y.Cheng。  相似文献   
7.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有数十万人因疟疾而死亡,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中国云南边境地区和中国西藏林芝地区本地疟疾病例依然存在,再加上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与周边疟疾高发的国家接壤,边民来往十分频繁,传染源输入无法杜绝。为了发现植物来源的新型抗疟疾天然产物,该研究依次用75%乙醇和蒸馏水对30种滇西植物进行回流提取,并采用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对这些样品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0种植物中,玉叶金花、回心草以及云南甘草等19种植物粗提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具有抗疟活性的植物种类涉及17个科、19个属。其中,虾子花、东方紫金牛、姜花水提物以及反瓣老鹳草地下部分醇提物的活性较好,其IC50值分别为796.0、951.0、1033.0、1388.9μg·mL^-1,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虾子花、东方紫金牛的HPLC分析结果显示,其活性成分应为酚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奥陶纪Darriwilian早、中期的向阳组三叶虫动物群仅分布于滇西东部红河断裂和南定河-澜沧江断裂之间,这一狭长地带代表奥陶纪印支地体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9.
掌握滇西菜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发生规律和抗药性水平,对提出区域性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5年,采用诱集法和浸叶法监测了滇西菜区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滇西菜区小菜蛾全年发生,为害期有9个月,春夏季为害重,3-6月为发生高峰期,2009-2015年最高诱蛾量为290~905头/7 d,小菜蛾种群对化学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药性,其中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最高,达到高水平抗药性,对多杀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维持在中等水平抗药性,2011年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了28倍的抗药性,后恢复敏感,3年后又出现抗药性的上升趋势。可见,3-6月是滇西菜区小菜蛾防控的重要时期,可选择Bt、多杀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等药剂轮换使用,减少氯虫苯甲酰胺使用次数,建议停用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10.
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