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草地利用移动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是草地放牧生态学领域兴起的主导性学说。在我国,草地利用移动性的丧失不仅是政策变化导致的,更是众多自然和社会因素叠加演进的结果。草地利用移动性的重建对于中国草地恢复和可持续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很难通过恢复传统或季节性轮牧的途径实现。我们可以依托智能围栏、牲畜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草地生产力无人机快测等新型放牧管理技术,在我国不同气候区域、不同类型草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草地移动性管理模式,进而重建“草地利用的移动性”。新型轮牧模式还应与草畜平衡、牲畜补饲以及土壤养分补充等重要生态草牧业措施结合,确保我国草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肢骨的形态结构可以反映人类进化、古代人群的生存适应性活动和生存环境等重要信息。基于“骨骼功能适应”和“杠杆原理”,有学者对不同生计方式的古代人群下肢股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国内外尚未有关于农业人群和游牧人群股骨之间差异性研究的报道。本文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群,即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戍边农业人群和内蒙古林西井沟子游牧人群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股骨骨干中部横断面生物力学分析发现,农业人群股骨粗壮度与游牧人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平均粗壮度较大,后者女性组下肢骨的活动强度明显较小,这可能与游牧人群经常从事骑马活动而下肢骨活动强度相对较少有关。农业人群股骨指数的变异范围均大于游牧人群,这可能与前者男性的士兵身份有关;同时,也提示土城子男性组股骨所反映的行为活动信息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纯农业人群下肢骨行为模式,而是一种农业和士兵行为的混合模式。在性别分工上,井沟子组的男女性均从事骑马活动,两侧股骨受力较为一致,在两侧不对称性程度和骨干横断面形状上的男女差异不大;男性股骨的粗壮度要明显大于女性,这与井沟子组男性还从事一定的狩猎行为有关。与游牧人群女性较为纤细的股骨不同,土城子组女性作为典型的农业人群代表,其下肢骨整体的活动强度较大,几乎与同组的男性和井沟子组男性相当,组内的性别差异相对较小;骨干横断面形状的显著性差异说明,土城子组内部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活动方式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工。本文研究结果说明农业人群女性的下肢骨活动强度较大,在行为活动方式上,戍边农业人群具有更为明显的性别分工。  相似文献   
3.
以军都山墓地为代表的"玉皇庙文化"系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一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部族文化。本文对军都山墓地出土人骨牙齿标本作牙齿磨耗状况分析,试图为其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探讨提供线索。结果显示:军都山古代人群中,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大;前部牙齿磨耗轻于后部臼齿,第一臼齿磨耗最重;臼齿磨耗样式大多呈现"正常平匀"式,臼齿磨耗角度大多较小,两者均随年龄而变化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经与其他样本组的对比认为军都山古代人群牙齿磨耗的特点可能与其社会经济农牧兼营的性质有关,推测动物性食物(肉食)可能在军都山古代人群主要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比例,并包含有一定的农业经济成分。不同游牧人群牙齿磨耗程度差异较大,只有结合了磨耗形态及其他信息才有可能更切实地反映其饮食状况。  相似文献   
4.
1968年7月,18岁的我从边城满洲里下乡到新巴尔虎右旗赛汉塔拉苏木白音胡热嘎查当了一名知青,开始了我“新牧民”的生活。从此,我走进了巴尔虎蒙古族牧民中间,老牧民申德给我讲述了他们古老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草原特别大,完全是游牧,走场都是部落头人发令.比如什么时候搬到夏季草场,牧户住在哪里没有规定。我们的部落叫宗据,沿着通天河都是我们的草场.冬天搬到河北岸,就是曲麻莱这边.春天还没开花的时候就回到南岸。那时候放牧是跟着牛羊走的.而不是把牲畜圈在一个地方.哪里草好哪里花好就去哪里,这样不光是为了好的草,  相似文献   
6.
来到北京对话,开始很紧张,不知说什么。后来知道就是聊天和交流。真没想到北京人对我们当地的事情那么关切,其实都是我们习惯了的事情。下次再来的话,能叫上我们政府官员来听听就好了。  相似文献   
7.
游牧的尽头     
易华  额博 《生命世界》2005,(6):40-51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翦伯赞  相似文献   
8.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 测定骨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 揭示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食谱特征, 探索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研究结果发现: 人骨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18.96‰~-17.74‰范围内, 样品的δ15N值均较高, 分布在12.64‰~14.33‰范围内, 表明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是肉类食物在日常饮食生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 肉类的获取应来源于驯养的牛、羊等或部分狩猎所得的鹿等动物, 植物性食物主要来源于大麦、小麦等C3类作物, 这与其生活的环境和以游牧为主, 农业和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 男性与女性的食物结构相同。  相似文献   
9.
牧人的圣堆     
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有一座叫巴彦胡硕的山,山上有座牧人祭天的敖包,敖包俯瞰着一条叫伊敏河的河,河边住着一名叫嘎拉登的牧羊人,他有个女儿叫琪琪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呼伦贝尔地区扎赉诺尔、团结和东乌珠尔早期鲜卑墓地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期揭示早期鲜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鲜卑人的食物来源兼具C_3类和C_4类,其中C_4类食物很可能来自其从事的少量粟作农业。人具有较高的δ~(15)N值,且与动物的δ~(15)N值差异较大,表明人的营养级较高,肉食资源在食物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这可能来自于早期鲜卑人所从事的游牧及狩猎经济的贡献。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来自于当地的陆生系统,而个体马(DW M3(1))具有较高的δ~(13)C和δ~(15)N值以及明显不同于其他样品的异常高的δ~(34)S值,说明此个体可能属于来自于其他地质环境的"外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