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南堡凹陷是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小型构造单元。为深入研究南堡凹陷古近纪孢粉组合,采集了Gp1和Np288等七口钻井样品。经传统酸、碱处理法获得孢粉化石,并在研究区古近系地层中划分出六个孢粉亚组合:沙三段4亚段的Ephedrip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Ulmoideipites tricostatus-Pterisisporites属于始新世鲁特期、沙三段1—3亚段的Quercoidites microhenrici-Ulmipollenites minor属于始新世中晚期、沙二段的Ephedripites-Rutaceoipollis-Meliaceoidites与沙一段的Quercoidites-Meliaceoidites属于渐新世早期、东二段与东三段的Ulmipollenites undulosus-Piceae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与东一段的Juglandaceae-Celtispollenites属于渐新世中晚期。研究区古近纪孢粉组合与黄骅坳陷中北区及滩海地区的孢粉组合可以形成良好对比,并且研究区局部出现的沙三段4、5亚段与渤海湾盆地普遍出现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为同一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两株H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 遗传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鸟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储存库,病毒可以随着宿主的迁徙传播给其他野鸟与家禽。渤海湾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大量水鸟在渤海湾停歇,促进了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为了解渤海湾地区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进化与水鸟迁徙的相关性,2018年春季鸟类迁徙期间的4和5月份,在渤海湾采集鸻鹬类粪便样品2 120份,对样品进行检测,分离出2株H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这2株H2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分析,并结合渤海湾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对H2亚型病毒的重组及遗传进化与水鸟迁徙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株分离株的HA蛋白裂解位点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它们的8个基因片段同源性均不高,其中879-H2N7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我国福建和澳大利亚的毒株同源性最高,遗传关系最近;854-H2N8的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我国湖南以及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和越南的毒株同源性最高,遗传关系最近。渤海湾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分析表明,879-H2N7随着野鸟的迁徙在渤海湾、福建沿海和澳大利亚之间进行传播与扩散;854-H2N8可能跨越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两条通道之间进行基因重组和进化,并会随着鸟类迁徙进行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3.
MIS3阶段以来黄骅北部地区潮坪地层中的微体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轭湖、贫营养湖、滨海湿地与富营养湖、泛滥平原一泛滥盆地等不同沉积地层中的微体生物(有孔虫、海相与非海相介形类)分布特征.在MIS3阶段高潮坪一低地沉积之后,河口与相邻低地依然持续或断续出现海相微体生物,个别钻孔中其分布甚至延续到末次盛冰期低海面地层中,但是基本都是广盐种和低盐种.这一现象与沿海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长期向陆迁移,微体生物随短暂的强潮及突发的风暴潮搬运、甚至与风、水和鸟的搬运作用有关;远离古河道地点则无此现象.这些海侵事件与全球海面变化和古海面高度无关.与渤海湾顶北侧天津沿海相比,黄骅北部未见天津沿海确定的全新世早期潮下带砂质沉积单元,以及相应的微体生物群,应与当时天津沿海构造沉降速率较高有关.在三角洲与潮坪研究中,微体古生物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仅是记述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之殇     
刘辉 《生命世界》2008,(3):50-51
位于中国东北部,由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三省一市围成的渤海湾,是中国唯一的内陆海湾,享有"中国鱼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近10年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昔日波清浪白、鸟飞鱼跃的渤海正在变成中国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吴孔明  郭予元  吴燕 《生态学报》2002,22(7):1075-1078
1996-2000年期间先后在河北省廊坊市、北京市西郊和辽宁省辽阳市系统研究了不同代别棉铃虫成虫的卵巢发育特点及与季节性迁飞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湾南部的河北省廊坊市和北部的辽宁省辽阳市第1代棉铃虫成虫种群主要由外地迁人,第2-3代种群多数年份主要来源于当地,但部分年份亦有外地种群大量迁入,北京市西郊空中诱捕的棉铃虫1-3代成虫多为产卵前期个体,具迁飞昆虫的生殖生理特征,表明棉铃虫成虫迁飞活动存在于各个代别。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岛屿的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屿上的天然植被根围土壤中分离到丛标菌根真菌7属35种,其中无柄囊霉属Acaulospora5种,原囊霉属Archaespora1种,内养囊霉各Entrophospora 1种,球囊霉属Glomus属18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种。群生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gregaria和易误巨孢囊霉Gigaspora decipiens为我国的新记录种。标本保藏于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3.2MaBP以来河北黄骅地区孢粉地层学与古气候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北省黄骅市八里庄村HB1孔孢粉、古地磁和光释光等资料,发现第四纪以来渤海西岸的古植被演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受沉积环境的制约.1.6-3.2 Ma BP期间河流发育时期孢粉不丰富;孢粉富集带多出现在湖相地层,而且持续时间短,孢粉贫乏带多出现在河流相沉积地层,持续时间较长;O.8-1.6 Ma BP期间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局部草原存在,古气候温和偏干.O.13 Ma BP以来,随着明显的古季风变化,孢粉丰富,气候序列分辨率高,可与海洋氧同位素分期对比;11 ka BP以来气候变暖湿润,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或沼泽草甸植被,3 ka BP之后为海退时期,气候变凉变干,植被由沼泽草甸演变为盐生草甸.尽管该孔是目前沿海平原深孔分析孢粉样品最密的钻孔,但是未能发现连续丰富的孢粉,可能与该孔位于相对较高部位,多与河流沉积环境有关;故而,平原区内并非每一个钻孔皆足以反映整个第四纪孢粉地层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人与生物圈》2007,(1):28-28
将中国渤海湾濒临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蛇岛视为一种特殊的自然遗产,一点也不过分。该岛面积虽只有0.73平方公里,但却是全世界特有种毒蛇“蛇岛蝮”的唯一栖息地。据近年估计,虽然岛上“蛇岛蝮”的数量尚有两万条左右,但它仍然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原因就在于其分布地域的面积太小,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生活在周围的渔民很早就知道蛇岛及岛上的毒蛇。早在1932年,日本国的学者曾将蛇岛上的毒蛇鉴定为“中介蝮”——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北部的常见蝮蛇。此后,国内外大多数有关学者也沿袭这一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地区红腹滨鹬迁徙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我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2003~2004年,通过对渤海湾北部双龙河口(东经118°21′,北纬37°2′)及其附近地区红腹滨鹬的种群调查,发现其迁徙高峰期出现在4月底到6月初,峰值为2004年5月15日的3 814只;2004年北迁时期,记录到佩戴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脚旗的红腹滨鹬17只次,证实在澳大利亚西北部、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等3个地区越冬的2个红腹滨鹬亚种都在北迁时使用渤海湾作为其停歇地。  相似文献   
10.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目前我国自然牡蛎礁分布和生态现状的基础信息仍然较缺乏。于2019年3月对河北唐山曹妃甸-乐亭海域自然牡蛎礁的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牡蛎生物学和礁体动物群落开展了调查,并评估了该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海域自然牡蛎礁分布于溯河(SR)、溯河口海域(SRE)和捞鱼尖海域(LYJ),总面积约15 km~2,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牡蛎礁。基于96个牡蛎样品的16S rDNA检测,共识别出92个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3个侏儒牡蛎Nanostrea fluctigera和1个巨蛎属未知种Crassostrea sp.。自然牡蛎礁中牡蛎平均密度介于104—3912个/m~2之间,不同礁区间牡蛎平均密度的大小排序为:SRE>SR>LYJ (P<0.05),平均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SR>SRE>LYJ (P<0.05),平均壳高的大小排序为:SR>SRE=LYJ (P<0.05)。在该牡蛎礁内记录到49种礁体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16种、环节动物8种、棘皮动物5种、腔肠动物2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