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敌百虫对水丝蚓的毒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急性毒性方法测定了被不同浓度敌百虫毒害的水丝蚓(Limnodilus hoffineisteri)半致死浓度(LC50),利用测定酶活性方法检测了水丝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及中毒后水丝蚓喂饲的强壮水螅(Hydra robusta)SOD的改变。(1)敌百虫对水丝蚓48 h LC50为3.29 mg/L。敌百虫对水丝蚓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低浓度1~4 mg/L时,SOD活性呈上升趋势,但随浓度增加至5 mg/L,SOD活性开始下降。(2)用1~8 mg/L中毒后的水丝蚓依次喂饲水螅,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敌百虫作为重要的杀虫剂或作为防治鱼病的药物,对水丝蚓造成胁迫,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其为食的动物的生存,以至危害生命。  相似文献   
2.
水丝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志泉 《生物学通报》1995,30(3):12-13,33
水丝蚓韩志泉(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1分类地位与常见种类水丝蚓是淡水中最常见的底栖动物,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Tubi.ficidae)、水丝蚓属(Limnodrilus)。本属虫体长35~65mm,体色红褐,成熟个体...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国长足摇蚊幼虫(Tanypus chinensis)和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扰动对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采集梅梁湾表层沉积物,借助高精度溶氧微电极,研究两种生物扰动作用下,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并根据氧气在流动培养体系中浓度的变化和在扩散边界层中的扩散过程这两种方法计算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结果表明,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两种底栖生物扰动均能提高沉积物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且微电极法的计算值要低于流动培养法。通过溶氧微电极剖面能够准确的获得氧气渗透深度的信息。结果发现:长足摇蚊幼虫的扰动能提高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并造成氧气在沉积物内空间分布的差异,长足摇蚊幼虫扰动后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由无扰动的6 mm增至10 mm。与长足摇蚊幼虫相比,霍普水丝蚓扰动没有增加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及造成空间分布差异。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发现,在生物扰动作用下,由于生物作用的影响,根据氧气在扩散边界层的扩散得到的值可能会低估氧气的界面交换速率。    相似文献   
4.
李枢强 《动物学杂志》2007,42(3):135-135
近年来,媒体上常有自来水等供水系统中发现“红虫”、“红线虫”的报道。笔者也多次有机会镜检自来水公司、卫生检疫部门、居民甚至记者带来的样品。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这些水样中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和水丝蚓属(Limnodrilus)两类。过去来自南方  相似文献   
5.
水丝蚓对太湖沉积物有机磷组成及垂向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秀玲  周云凯  张雷 《生态学报》2012,32(17):5581-5588
以太湖常见底栖动物——水丝蚓为研究对象,借助室内流动培养装置和31P核磁共振技术(phosphorus-31 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31P-NMR),研究生物扰动对太湖沉积物有机磷组成及垂向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内水丝蚓扰动对沉积物有机磷化合物种类组成影响并不显著,但会引起上层沉积物中稳定性较差的有机磷化合物磷脂和DNA含量出现显著降低,同时沉积物中总磷和有机磷的垂向分布亦发生明显改变。此外,水丝蚓扰动下沉积物含水率、孔隙率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使活性较高的有机磷化合物分解加速,最终导致表层沉积物中的磷脂与DNA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苯、苯酚、硝基苯通过工业废水排入到水域当中,是水体常见的污染物,造成水质、植被,以及水生生物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危害.  相似文献   
7.
羽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以羽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为对象,进行了丁基磺毒杀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丁基磺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这两种水生生物均有较高的毒杀作用;这两种水生生物对其毒性都分别产生不同的症状;在低浓度下,亦产生不同效应;不同浓度丁基磺对摇蚊幼虫24小时毒理试验LC50为256.2ppm,对水丝蚓LC50为25.8ppm;不同季节出现的毒性效应均有差异。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水丝蚓中毒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症状;温度、酸碱度等不同生态因素对丁基磺毒性的影响以及加强水丝蚓生态毒理学工作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