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南高山林线岷江冷杉—杜鹃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山林线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对气候反映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甘肃南部高山林线区域主要以原始岷江冷杉种群和杜鹃种群为优势种,通过对岷江冷杉和杜鹃种群建立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描述其结构特征,利用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定量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比较丰富,能很好的维持种群个体的自疏死亡,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杜鹃种群幼苗缺乏,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死亡曲线和危险率曲线都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加,杜鹃种群的死亡率在各个龄级一直大于岷江冷杉种群,危险率在Ⅱ龄级以后杜鹃种群也始终大于岷江冷杉种群。(2)岷江冷杉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大于修正后的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且大于0,而杜鹃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小于修正后的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V′pi且小于0,则岷江冷杉种群属于增长型,杜鹃种群属于衰退型,岷江冷杉、杜鹃随机干扰极大值分别为0.027、0.011,说明二者对外界干扰均比较敏感。(3)杜鹃种群时间序列预测为前期幼苗比较缺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特征,而岷江冷杉种群表现出各龄级时间变化较小,幼苗个体数较多,种群为稳定增长型,岷江冷杉更能适应甘肃南部高山林线区域当前环境。  相似文献   
2.
潘洪义  黄佩  徐婕 《生态学报》2019,39(20):7621-763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反映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是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论文以岷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5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年期海拔、气温、降水、土地利用类型等,运用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诊断植被NPP分布的主要驱动力,并揭示了不同时段的驱动力决定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岷江中下游植被NPP平均值为513.93gC/m~2;植被年均NPP最大值出现在2000年石棉县北部硗碛藏族乡的林地分布区,为1876gC/m~2,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五通桥区中部竹根镇的平原旱地分布区,最小值为26.98gC/m~2;植被NPP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性,NPP总量变化除了受NPP强度影响外,植被覆盖总面积是其另外主要的影响因素。(2)影响植被NPP分布的主导因素包括气温、海拔、土地利用等,各因素对NPP分布的决定力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时间植被NPP空间分布的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其变化受人类扰动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刻画岷江中下游植被NPP时空演变,并揭示其主要驱动力,可为研究区生态安全预警和生态补偿提供数据支撑和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3.
任毅华  罗大庆  周尧治  方江平  卢杰 《生态学报》2019,39(21):8048-8057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空间格局反映了森林群落的死亡格局和干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落内林木的死亡过程。采用相邻网格法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1 hm2固定样地内CWD进行调查,从CWD类型、腐烂等级、径级3个方面对CWD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CWD总密度为582株/hm2,倒木占55.33%,是CWD的主要输入形式。CWD密度在腐烂等级上的分布可用多项式拟合(R2=0.9973),在径级上的分布可用指数衰减模型拟合(R2=0.9746),且在不同类型、腐烂等级及径级上的分布差异较大。在50 m尺度内,CWD整体表现为小尺度的集群分布和中、大尺度的随机分布。在3种CWD分类中,仅有大枯枝、Ⅰ级腐烂、径级ⅠCWD在小尺度或中尺度表现为较强的集群分布,其余则均以随机分布为主,只是在个别尺度达到或接近集群分布。不同类型CWD间整体关联不显著,只有枯立木与大枯枝在0-21 m尺度内达到显著负关联。CWD空间分布格局是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的重要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下植物群落及林型自然更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正>湿地植物只有在多水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它们或植根于泥土之中,或漂浮于水面。湿地植被的浓浓绿色使高原湿地如诗如画,生机盎然;草本植物的一岁一枯荣使得高原湿地中的泥炭不断得以累积增长。植被是某一地区范围内所有植物的个体、群体和种类的总和,是植物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植被的状况最能综合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植被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为所有的动物、微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岷江干旱河谷两河口、飞虹、撮箕和牟托4个样地优势灌丛及其灌丛间空地的表土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植物灌丛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灌丛种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同一样地灌丛与空地间的差异却较为显著。灌丛下比空地土壤中具有更高的有机质、养分含量,更高的土壤含水量和更低的容重,而灌丛下相对富集的养分资源是造成灌丛与空地间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样地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但与氮相关的因子(总氮、有效氮、碳/氮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总生物量和细菌类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等)。虽然不同灌丛和空地下土壤中细菌群落都没有显著地变化,但真菌和菌根真菌却明显的在灌丛下富集。在飞虹和牟托样地,总磷和碳/磷比与真菌类群,主要指真菌和菌根真菌,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这或许反映了真菌类群对于该区域磷循环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灌丛植被在干旱河谷地区地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氮、磷这两种养分元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影响。同时,未来对于干旱河谷地区植物-土壤关系的研究应该关注真菌和菌根真菌类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北神农架巴山冷杉树轮宽度标准年表,研究其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和生长期其他参数(活动积温、持续天数、初日和终日)的响应.结果表明: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2、4和9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上年和当年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巴山冷杉径向生长与生长期活动积温和持续天数呈正相关,且与以9.0℃为阈值定义的活动积温和持续天数的相关最高.其生长期从5月下旬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大约120 d.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以9.0和9.3℃定义的生长期初日和终日序列相关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25(接近0.05显著性水平)和0.33(P<0.05),所以9.0℃是其进行光合作用的敏感温度.生长期开始得早或结束得晚,即生长期延长,均有利于巴山冷杉的生长.与我国气候突变年(1978年)前相比,1978年以后神农架地区气温开始上升,生长期活动积温和持续天数开始增加,生长期初日提前,终日延迟,使得生长期延长,进而促进了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7.
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对岷江眉山段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四川华鳊的繁殖时间主要集中在4~5月份,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70 mm,体重7.1 g;最小性成熟雄性体长为65 mm,体重为4.5 g。四川华鳊种群性比(雌︰雄)为1.00︰1.57,主要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1龄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性成熟系数4~5月份最大,同期丰满度最小。卵径(1.05±0.17)mm,大小分布呈单峰型,为单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2 734±258)粒,相对繁殖力为(236±20)粒/g,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大。分析显示,选择适合的渔具、渔法对保护岷江眉山段四川华鳊自然种群资源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人与生物圈》2011,(3):100-101
陕西佛坪佛坪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陕西省秦岭中段南坡的佛坪县,总面积350平方公里,以保护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京昆高速→汉中→佛坪。地方特产:核桃、猕猴桃、山茱萸、蕨菜。旅游资源:佛坪生物圈保护区内山势巍峨险峻,最高峰鲁班寨海拔2904米,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修复技术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物修复技术成功运用的前提是尽可能解决其中涉及的科学问题。其中包括微生物的生存生长条件,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适应性机制与环境影响因素等问题,污染物的浓度与生物修复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污染环境形成的不同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生物修复的现场放大技术问题,生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淋溶过程问题,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生态毒理诊断与评价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松科冷杉属植物的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杉是北半球阴暗针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现全世界共有52种1亚种12变种,在北半球形成南欧、北美和东亚三个分布中心,这三个地区也是冷杉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在垂直分布上,冷杉集中分布于1000~2000m(15种)和2500~4000m(13种)两个海拔地段。在中国,冷杉植物呈南北间断分布,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地区。冷杉属的特有现象和孑遗分布现象都十分突出,有7个种呈孑遗分布。根据冷杉属的地史分布和现代分布的研究并结合最新的系统演化资料,本文推测冷杉属于白垩世中期起源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始新世以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冷,逐步向南迁移,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脉抬升及东亚季风气候的出现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而形成了现代间断的分布格局。冷杉与银杉、金钱松等其它松科植物的形成模式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