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濒危植物元宝山冷杉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元宝山冷杉种群进行野外调查,编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根据试验结果编制幼苗期动态生命表。结果表明:元宝山冷杉种群结构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出现多个死亡高峰,个体胸径超过18cm后,期望寿命陡降,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一年生幼苗死亡率高达48%。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不同林龄(10~70年)的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及自然恢复的桦木(Betula utilis var. sinensis)林和天然原始冷杉(Abies faxoniana)林的调查研究,采用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的均匀度指数、Hurlbert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及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析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发现1)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上升,林冠郁闭前后上升最快,在50~70年间下降;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先上升,郁闭后下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郁闭前下降,郁闭后骤然上升,后来缓慢下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很高,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郁闭后又缓慢回升.2)均匀度的变化幅度不大,变化的趋势基本上与物种多样性相反. 3)次生桦木林与同林龄的人工云杉林及天然原始林相比,原始冷杉林的物种丰富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优势度(Simpson指数和MacIntosh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灌木层均匀度最低;人工云杉林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最低,但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最高. 4)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群落盖度特别是乔木层盖度呈负相关,影响人工云杉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其乔木层的盖度过大. 5)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低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的桦木林,远远低于天然原始林,而且经过70年的发育,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很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很差.迫切需要调整人工云杉林的群落结构,以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增强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建议在人工云杉林郁闭以后,采取适当的人工干扰如间伐等,降低乔木层的盖度,以促进林下灌草层的发育,既可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又可加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
岷江上游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四川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年龄为20-40年的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是:(1)群落中各层次物种盖度的大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林下(各)层次物种盖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上(各)层盖度(或郁闭度)的大小,(2)人工重建的群落所能容纳的物种数及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状况主要取决于乔木物种郁工,海拔高度及经营强度。(3)群落中出现大量的耐荫植物,先锋灌丛植物已被抑制或淘汰,(4)乔木  相似文献   
3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环境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针对岷江上游植被恢复困难地段的主要限制因子,进行了3 年的调控试验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大面积栽植的土壤环境优化调控技术措施是:头年雨季前水平沟整地,挖中等大小的植坑,同时点播绿肥沙打旺,第2 年雨季施磷肥植苗;或头年雨季前水平沟整地,挖中等大小的植坑,第2 年雨季施磷肥植苗同时用石块覆盖.该技术措施简单易行,已在该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在川西高原松潘县二道海林区的东南坡、西北坡和扎日寺林区的东坡用零信号法建立4条云、冷杉树轮年表,通过年轮 气候响应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坡向树木生长对快速升温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 快速升温(1980年)后,东坡紫果云杉生长显著加速(0.011 a-1),而西北坡紫果云杉生长则显著降低(-0.006 a-1),东南坡紫果云杉和西北坡岷江冷杉生长降低,但不显著.随着快速升温,不同坡向云、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均出现显著变化.快速升温后,生长季温度对东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对东南坡和西北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增加,但生长季温度对西北坡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在升温前后变化不明显.5月降水量对东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由升温前的抑制作用变为升温后的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东南坡和西北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5月降水量对西北坡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在升温前后变化不明显.树轮与帕尔默干旱指数响应分析表明,快速升温后,不同坡向的土壤湿度变化是造成树轮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向与温度、降水的综合作用是影响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模拟预测树木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动态时,应考虑不同坡向与温度、降水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东缘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理解高山林线原始林中优势树种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种间关系,以青藏高原东缘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函数,分析了优势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凝毛杜鹃(Rhododendron agglutinatum)各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各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和凝毛杜鹃径级分布连续,呈倒"J"型,均为进展种群。小尺度上,对于岷江冷杉活立木(小树+中树+大树)、小树、中树为显著聚集分布,大树为均匀分布,死树则为随机分布;凝毛杜鹃活立木(小树+中树+大树)、小树、中树、大树、死树均为显著聚集分布。小尺度上随径级增大岷江冷杉的分布格局从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岷江冷杉大树与其小树的空间关联验证了Janzen-Connell假说中的距离制约效应。通过验证接受了随机死亡假说,发现种内的密度制约效应不明显。两个树种的枯立木对凝毛杜鹃小树均表现为排斥关系,而对岷江冷杉小树表现为相互独立的关系。两个优势种总体表现为相互独立,但种间不同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各异。  相似文献   
37.
采用色谱技术对元宝山冷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元宝山冷杉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α-甲氧基-9β-羊毛甾-7,24-二烯-26,23R-内酯(1)、β-谷甾醇(2)、6-甲基-3,7-二甲氧基山奈酚(3)、3-氧代-羊毛甾(9,11)-烯-24S,25-二醇(4)、豆甾-4-烯-6β-羟基-3-酮(5)。所有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8.
基于NDVI监测5.12震后岷江河谷映秀汶川段滑坡体植被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5.12地震造成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受损,评估地震后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5.12地震前后(2007、2008及2011年)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TM遥感影像的NDVI指标为数据源,监测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映秀—汶川段)植被在地震前后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地形因子,分析了植被受损及地震3年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地震造成的研究区滑坡体面积约5 413.95 hm2,占总面积的34.74%;(2)滑坡体发育总体上与海拔呈负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与坡向无显着相关;(3)地震3年后,受损植被的平均恢复率达66.71%,其中中等及良好恢复的面积为3 942.54 hm2,占滑坡总面积的72.82%。研究结果也显示植被恢复与坡度、海拔有很高的一致性,及植被恢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9.
Growth and wood and bark properties of Abies faxoniana seedlings after one year's exposure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mbient 350 (=1= 25) μmol/mol) under two planting densities (28 or 84 plants/mz) were investigated in closed-top chambers. Tree height, stem diameter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total biomass were enhanced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nd reduced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Most traits of stem bark were improved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nd reduced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Stem wood pro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volume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under both densities, and the stem wood density decreased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ed under high planting dens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sponse of stem wood and bark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is density dependent. This may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 future CO2 enriched world in natural forests where plant density varies considerabl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bark/wood ratio in diameter, stem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dry weight are not proportionally affected by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under the two contrasting planting densit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response magnitude of stem bark and stem wood to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are different but their response directions are the same.  相似文献   
40.
在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选取面积≤50m2,50~150m2,>150m2的林窗,每种类型内均包含3种小径竹盖度(≤20%、20%~50%、>50%),共调查林窗9个,并调查包含这3种小径竹盖度的三块林下对照样地,研究了该类森林林窗更新与小径竹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无论林窗大小,林窗内的更新幼苗数量都比林下的多,林窗更新是岷江冷杉群落更新的主要途径;(2)所选林窗均为发育早期,林窗对更新树种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幼苗上。糙皮桦幼树及幼苗数量随林窗面积的增加而急速增加,它的更新更需要较大的林窗;(3)不同小径竹盖度下幼苗的密度呈现显著性变化,小径竹的生长明显抑制了森林幼苗的更新及填充的进程;(4)华西箭竹的分散程度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降低,而平均高度和基径则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