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8篇
  免费   392篇
  国内免费   19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勐腊和勐仑两个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样区”)及附近的次生林、荒地、旱地、水田采集100份土样,进行放线菌分离和鉴定。并对这两个样区土壤放线菌的区系分布作了比较。勐腊样区的放线菌数量较少而区系组成略为复杂,分离到12个属。仑样区分离到11个属。两个样区均分离到大量糖多孢菌。  相似文献   
3.
《广西植物》1987,(1):28-28
<正> 本刊用“Guihaia”作为外文刊名,是取自“桂海”的汉语拼音,并予拉丁化缀以“a”字尾而成。 “桂海”一词,较早出现在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杂体诗·袁太尉》:“文轸薄桂海”诗句中,以“南海有桂”,故曰桂海,桂海是泛指南方近海地方。其后,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任静江政(府治今桂林市)和广南西路(今广西)地方长官,就其见闻,追述广西山川、  相似文献   
4.
胡舜士  李信贤   《广西植物》1987,(2):167-171
<正> 广西广大农村的燃料主要依靠木柴。由于计划不周,大片丘陵山地天然植被愈砍愈光,人们常常要到几十里以外的山地去砍伐柴薪,费去大量的劳力。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栽培薪炭林的习惯,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象三江、融水、龙胜、临桂、环江、苍梧、岑溪、容县等地。为了解决农村燃料短缺,大力发展薪炭林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此,我们于1983、1984年专程到一些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现把材料整理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 调查地区位于亚热带区域,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18—2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12℃。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红壤或黄壤,pH4.5—5.5。这样优越的水热条件,即使所在地土壤冲刷比较严重,要营造薪炭林应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横断山地区兰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兰科在横断山地区是维管束植物中的大科之一,共有91属,363种及9变种。 4属为我国特有属,其中1属为本地区所特有;155种及9变种为我国特有种。 其中69种及5变种为本地区所 特有。本文对属、种进行了分析,并对全部种的分布格局作了详细的介绍,概述了本地区兰科植物的区系组成及特点。本文从兰科植物属、种的分布提出了四川峨眉山是东亚植物区中划分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南部植被与环境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环境格局入手,分析植被对环境的反应,是研究植被与环境相关性的一条途径。本文采用该途径。从生态种组入手,分析松嫩平原南部植被与环境的相关性,根据该区自然条件的特点,用生态系列表,分析植物对土壤盐碱,水分,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以及土壤酸度的反应。依植物对上述各因素要求的相似性划分单因子生态种组,并以此为基础,综合植物对上述各因素反应的相似性,划分了11个综合因子生态种组,阐明 生态种组与植物群落及立地的关系。依据三者的关系,结合牧业生产,划分了4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7.
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是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一个亚种,是沙棘属中的原始类群。沙棘的分布区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从西藏东北部起,经黄土高原,直至大兴安岭西南角。本文通过对分布区与各生态因子等量线相似性比较,并结合野外考察,探讨了沙棘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最适值以及限制因子。研究发现,沙棘灌丛不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分布区,而且受大的气候带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其分布与我国的三大地理气候区分异规律相一致,正处在我国三大植被区的过渡地带。因而,沙棘的分布可以作为我国三大植被区分界的一个标志,这打破了以往认为灌丛没有明显水平地带性规律的概念。另外,本文还就沙棘分布区与建立人工沙棘园及我国种植制度区划和植树造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云南勐海地区四万年以来植被史与气候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9.
小兴凯湖的水生植被及其生态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小兴凯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其在湖泊淤积和渔业中的作用。该湖属老年期湖泊,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25科56种,优势种为竹叶眼子菜、荇菜、芦、菰等。植被类型可划分为沉水植被、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等三个亚型,包括12个主要植物群丛。全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湿重)为196380吨;以植物现存量计算,草食性鱼类的年生产力应为78.75吨。由于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为减缓湖泊的垫平作用,可适量放养草食性鱼类,控制住水生植物的过量繁殖;同时引种一些经济水生植物,压住水中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青甘边区黑河流域森林植被带及其昆虫区系的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发源于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区,是甘肃河西走廊最大的内陆河水系之一,水源丰富,流量稳定,这不仅取决于祁连山区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更重要的是与上游森林植被密不可分。但是,由于森林害虫猖獗成灾,严重威胁着这一地域森林的生存。近几年我们在森林昆虫普查的基础上,对黑河流域森林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