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穗颈双低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选育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双低温敏核不育水稻 (96- 5- 2 S)干种子通过 350 Gy60 Coγ-射线直接辐射 ,处理后的 M1代在育性转换敏感期让其感受自然低温而自交繁殖 .M2 代单本或双本密插 (1 0× 1 3.33cm) ,从 M2 代 2 5万株群体中 ,筛选出 7株长穗颈双低温敏核不育株 .它的成功选育 ,解决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中不育系育性易出现反复和九二 Ο施用量大的两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
培矮64S中不育临界温度低的新株系筛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自然与控温条件下,研究了培矮64S育性对温度反应的个体差异,从中筛选出1个不育临界温度低的新株系,即96-5-2S.在此株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内,用22℃恒温处理,结实率为0.0%;而用18.5℃的冷水串灌处理,结实率为57.6%  相似文献   
3.
绿海龟稚龟性别鉴定及临界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形态学鉴定、羊水和血液中性激素测定等手段,对惠东港口海龟保护区不同恒温下孵化的绿海龟(Chelonia mydas)进行研究,寻求绿海龟稚龟性别鉴定的最佳方法。结果显示,(1)组织形态学,绿海龟性腺切片分皮层和髓质两部分,卵巢的皮层较厚、基质中有大小不一的未成熟卵细胞,髓质中空腔较少;睾丸的皮层较薄,髓质中空腔较多,呈现出显著的被基质包围的髓质索。(2)性激素测定,当雌二醇与睾酮含量之比E2∶T1.5时,孵出的稚龟为雄性(♂);当E2∶T1.5时,为雌性(♀)。(3)绿海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在29.4~29.5℃之间,此时孵出稚龟的性比约为1∶1。本文还讨论了各种不同性别鉴定方法的优劣和时期选择。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974-2000年的景观变化,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灌木林地面积占景观面积的60%以上,为景观基质.在景观类型面积比例的变化中,耕地的变幅最大.干旱河谷的整体形状较简单,1974-1995年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程度持续增加,1995-2000年表现为降低趋势,而斑块内部的连通性先降低后增加,具体表现为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蔓延度指数先减小后增大,而边界密度和分维数持续减小.人口增长和国家政策是导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杭州男单通过分期播种,比较了两个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及其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光照长度对浙大247S和培矮64S两不育系育性表达的影响小,温度起主导作用,均属温敏型不育系,且日最低温度对不育系育性效应显著高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不育系浙大247S和培矮64S的温度敏感期分析是抽穗前3-18和6-21d,育性转换的临界日期为9月19日和9月25日,转换临界温度为25.28和25.66℃,与培矮64S相比,浙大247S不育期败育较彻底,可育期较长且自交结实率高,在杭州田间可以繁种。  相似文献   
6.
西施舌幼虫及稚贝致死温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99年6月11日-7月16日,在广东汕头市达濠海水种苗场,对西施舌幼虫及稚贝,进行了高温致死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西族舌壳顶幼虫最高临界温度为28℃;体长0.348-0.509mm(平均体长0.437mm)的雅贝,最高临界温度与壳顶幼虫无明显差异,体长5.50-6.20mm(平均体长5.80mm)的稚贝,最高临界温为29℃。  相似文献   
7.
桉树树干维管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热致细胞坏死的定量试验 桉树(Eucalyptus)树干暴露在森林火灾辐射热中会杀死形成层细胞及其内嵌的再生分生组织,阻止树木萌枝和恢复。目前尚无组织水平的方法来量化热处理对桉树形成层细胞活力的影响。本研究的目 标包括:(1)采用并验证四氮唑还原法检测桉树细胞活力;(2)应用该方法确定斜叶桉(Eucalyptus oblique)形成层细胞活力的阈值水平,进而确定临界温度。采用四氮唑还原法量化该桉树韧皮部-形成层细胞活力。 从斜叶桉成树上切下带有形成层和韧皮部的圆形树皮切片,将质量为1-30 mg不等的样品在20–85°C 的温 度处理中放置1分钟,并在室温条件下在0.8%的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中保存20–22小时以检测 细胞活力。用乙醇冷萃取得到1,3,5-三苯基四唑甲臜(TPF),在485 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表明,TTC还原 法准确地量化了组织切片(包括维管形成层)中细胞活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情况,并确定60°C 为桉树物种形成层-韧皮部细胞的临界温度。细胞活力按[TPF 处理温度]/[TPF 20°C]计算,在20-85°C之间下降90%。细胞活力结果证实,在50-70°C的温度区间,经过1分钟体外组织加热,桉树的组织坏死显著 增加。TTC 方法显示细胞活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与温度处理和中性红染色处理后独立获得的活细胞计 数一致。  相似文献   
8.
The yellow peach moth,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ee), a multivoltine species that overwinters as diapausing larva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sect pests on maize in China. Effect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on larval diapause was examined under empirical laboratory conditions. Short-day treatments caused larval diapause at 25℃, and the critical photoperiod was between 12 and 13 h (or 12 h 51 min) light per day. No sensitive instar was identified for diapause induction under alternated short- (L : D 11 : 13 h) and long-day (L : D 14 : 10 h) treatments at different larval stages. However, accumulative treatment of three instars and 10 d under short-day treatment was required for the induction of 50% larval diapause. All larvae entered diapause at 20℃, whereas less than 3% did so at 30℃, irrespective of the long- or short-day treatment. Furthermore, under the short-day treatment, more than 90% of larvae went into diapause with temperatures ≤ 25℃, but less than 17% did so at 28℃. In contrast, under the long-day treatment, less than 19% of larvae went into diapause with temperatures ≥23 ℃. The forward shift (5℃) of critical temperature under the long-day regime demonstrated the compensatory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hotoperiod on diapause induction. In conclusion, C. punctiferalis had a temperature-dependent type Ⅰ photoperiodic diapause response; there was no sensitive instar for diapause determination, but the photoperiodic accumulation time countermeasures both of the short-day cycles and the number ofinstars exposed, and the photoperiodic diapause response, was a temperature-compensated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9.
“一元多生态位”原理及其在棉花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一元多生态位”群体是指由同一个物种(品种)构成,生态元具有不同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温度生态位或者水分生态位等.其特征为,群体培育具有目标性,种群组成具有一元性,冠层结构具有多层性,群体形成过程具有人工调控性,群体建立过程具有简单性,所形成的群体各生态元具有特定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分离.从产量构成来看。作物“一元多生态位”群体具有群体生产能力的高效性和单株生产能力的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多年人工气候箱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表明,小麦温光型隐性核雄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温度敏感期较长,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其中最敏感的时期有两个,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小孢子中期,当减数分裂期温度与小孢子中期温度均较低时,C49S表现为高度不育,当其温度均较高时,C49S表现为高度可育;C49S高度不育的临界温度是关数分裂其平均最低温度(Tmin1)、小孢子中期平均温度(T2)和平均最低温度(Tmin2),分别为8.5℃、13.5℃和10.5℃;C49S高度可育的临界温度是Tmin1 11.5℃、T2 15.0℃、Tmin2 12.5℃;对温光型核雄不育两用系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条件及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