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0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100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酸中毒条件下正常大鼠和脓毒性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对多巴胺反应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观察对照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大鼠胸主动脉在不同pH条件下的反应性变化。结果:pH值依次降低,对照组及脓毒性休克组离体胸主动脉对多巴胺反应性均下降,在相同pH值条件下脓毒性休克组比对照组离体血管对多巴胺反应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①环境pH值的下降会导致正常大鼠和脓毒性休克大鼠离体动脉对多巴胺反应性的下降。②在相同的酸性环境中脓毒性休克大鼠的血管对多巴胺刺激的反应性更差,更易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沙市菌痢患者中,宋内氏菌在六十一七十年代占10.4—11.8%,进入八十年代上升到25.8%;各年龄组中0—4岁组患者的菌株数占总数的51.7%;在季节分布上,宋内氏菌的季节高峰比福氏菌早一个月。对192株宋内氏菌用上海市防疫站的φ1~6噬菌体裂解试验可分为5个噬菌体型,其中Ⅰ型占75.5%,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抗药性上,依其对SD、TC,CM、SM的抗药性可分为7个型,其中以抗SD、TC、CM、SM及抗SD、CM、SM型占71.3%;在生化分型方面,观察到有不同的生化反应株和少数异常生化反应株。  相似文献   
8.
刺激杏仁基底外侧核对外侧缰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外侧缰核(LHN)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共记录了110个神经元。其中痛兴奋神经元(LHPE)75个;痛抑制神经元(LHPI)11个;广动力型神经元2个;无反应神经元17个;此外还有5个对躯体与内脏伤害性刺激反应不同的神经元。电刺激杏仁基底外侧核(以下简称杏仁核,AMG)对LHPE和LHPI的自发放电主要产生抑制作用,分别占总数的81.1%和72.7%,并抑制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对无反应神经元和广动力型神经元无明显影响。AMG内微量注射吗啡能抑制LHPE的伤害性刺激反应,但对其自发放电无明显影响。微量注射纳洛酮则可增加LHPE的自发放电频率,并加强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注射纳洛酮还可以取消电针对LHPE的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体单臂间歇运动对发汗调定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系在微小气候相对恒定条件下,对10名健康男青年每人进行四项实验。实验 Ⅰ 为测定双侧腿足浸入43℃水中,诱发左前臂屈侧显现定量汗点时的口腔温度(舌下)阈值,作为发汗调定点参考值(ToSSP);实验 Ⅱ 为 Ⅰ 附加右臂间歇轻负荷运动(77W)时测定 ToSSP,部分对象还记录了皮肤电反应;实验 Ⅲ、Ⅳ 为 Ⅰ、Ⅱ 均附加4.5m/s 气流(22—25℃)直吹头面部,再分别测定 ToSSP。实验 Ⅰ 与 Ⅱ 同体对照22人次,Ⅲ 与 Ⅳ 同体对照24人次。结果表明,实验 Ⅱ、Ⅳ 的 ToSSP 均值及其潜伏期均值分别较 Ⅰ、Ⅲ 者降低(P<0.01)或缩短(P<0.001);Ⅰ、Ⅱ间的 ToSSP 均值差、潜伏期均值差,分别与 Ⅲ、Ⅳ 之间者无显著差异(P>0.2);Ⅱ、Ⅳ 的ToSSP 均值各与其实验开始前的口温均值亦无明显差异(P>0.5)。此结果支持运动时体温调定点下降的论点,并提示在研究体温调定点活动时,以 ToSSP 为指标较用发汗速率为优越,因 ToSSP 不为许多干扰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丽娟  徐屯 《生理学报》1990,42(6):585-590
本实验观察了视前区(POA)内微量注入阿片样物质对丘脑束旁核(Pf)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影响。结果如下:(1)POA 内微量注射高浓度吗啡(10μg/μl)能显著抑制 Pf 内大部分(20/26)痛兴奋神经元(PEN)的痛诱发放电,其中3个神经元注药后对伤害性刺激转变成抑制反应;POA 内微量注射低浓度吗啡(1μg/μl)也显著抑制 Pf 内大部分(19/23)PEN 的痛诱发放电。(2) POA 内微量注射两种浓度的吗啡,均使大多数痛抑制神经元(PIN,共27/33)的完全抑制时程缩短。上述结果提示,POA 内阿片样物质对 Pf 内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