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阳青铜时代与大同北魏朝代人类牙齿的形态变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93,12(2):103-112
本文记述了湖北长阳县深潭湾青铜时代和山西大同市郊北魏朝代两处墓葬遗址出土的人类牙齿形态变异的状况,提供人们对牙齿形态种种变异的认识,探索非测量性牙齿特征在研究种族和人群之间关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东  王永笛  吴勇 《人类学学报》2020,39(3):404-419
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区早期人群的代表。通过颅骨测量性状特征对该人群来源和流向问题的讨论,为建立欧亚大陆青铜时代人群的流动、变迁史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时空相关人群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下坂地青铜组居民的祖先人群,可能是来自东欧南部草原地带的洞室墓文化居民。他们在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繁盛期,自东欧草原地带迁徙到帕米尔高原区,逐渐发展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一个地方变体。  相似文献   
3.
青铜时代中晚期辽西地区农业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西地区城子山遗址和夏家店遗址农作物种子遗存研究显示, 城子山地区青铜时代中期以旱作农业种植为主, 粟的栽培要明显高于黍。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地区属半农半牧区, 存在黍与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 但黍的栽培比例要远高于青铜时代中期的城子山地区。干旱化可能是导致夏家店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黍栽培比例升高的主要原因。城子山和夏家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在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已有所不同, 但这2个地区农业种植的差异究竟从何时开始, 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西北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14C测年、动植物遗存以及人骨碳同位素数据,梳理了不同降水量区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过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0000-6000 BP,人类活动强度较弱且多分布在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区域,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尚不清楚;6000-4000 BP,粟黍农业的强化促进了人类活动空间向西扩散,显著的气候事件导致人类活动强度下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始显现;4000-2200 BP,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带来的农牧业元素促使不同降水量区域生存资料多样化,人类适应和影响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但该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存在时空差异性,对环境的影响仅在区域尺度上呈现。  相似文献   
5.
湖北长阳青铜时代人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作者观察和测量了长阳深潭湾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人骨的各部特征,并与其他地区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人骨特征进行比较。文章认为长阳青铜时代居民的颅骨性状与长江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或近代的颅骨较相似,可以代表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时代居民的体征类型。他们的最近祖先可能是大溪文化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93,12(4):319-326
本文记述了作者从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湖北长阳深潭湾青铜时代、山西朔州汉代及大同市郊北魏时代等遗址收集的骨折骨骼标本的特征。同时还收集一些已发表的有关古代人类骨骼骨折的资料用于对比,为了解我国古代居民的骨折特征和类型,探索古代人类的行为、环境适应性及疾病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郑晓瑛 《人类学学报》1992,11(4):300-302
本文对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出土的青铜时代人骨进行了X—光病理鉴定,结果表明,我国早在距今4000年前,就有骨包虫病和骨肿瘤病发生的可能。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普遍低于现代人。同时发现,该地区古代居民氟骨症较严重。这可能与当地古环境有关。牙齿胚胎发育疾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山 《人类学学报》2000,19(1):21-31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11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人种范畴,某些特征则显示出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龙头山青铜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分别与顺山屯青铜时代居民和近代华北居民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作为脑外科手术的一种,开颅术在世界多地史前遗址中均有发现。大量发现表明开颅术在颅骨上的尺寸、位置及手术原因千差万别。开颅术在中国境内亦有发现;但在齐家文化(2300-1500BC)遗址中十分少见。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区临潭县陈旗乡的磨沟遗址是一处重要的齐家文化墓葬遗址。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例磨沟出土的开颅个体,该成年男性个体(M179:R2)颅骨上有愈合程度较高的开颅术的痕迹;同时,将其与其他同时期(3000~0 BC)中国出土的开颅术个体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论证阐述开颅术实行的原因及过程。该个体左侧顶骨冠状缝后侧位置处有一圆形穿孔,其小孔边缘不甚规则,且有明显愈合痕迹。穿孔切口的特征显示该穿孔由刮削法完成。但由于该穿孔高度愈合,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完成穿孔所使用的工具。该个体上开颅术的特征以及相关考古学资料使得作者们认为M179:R2进行开颅术的原因或与巫术仪式有关。同时,磨沟出土的其他带有开颅术个体(大多数是男性,且颅骨开颅处愈合程度较高)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即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的摇篮,以往的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该区域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有无早在我国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便已经发生。关于这种交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仍未有定论。新疆于田流水墓地(2950±50 BP)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3-2005年主持发掘的青铜时代墓葬群,该墓地共发掘墓葬65座,被视为是昆仑山北麓发现的最早人类文化遗存。本文从采集自流水墓地108例人骨标本的19项牙齿非测量性状研究入手,将其与欧亚大陆范围内的古今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史密斯生物学距离的计算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在新疆流水地区的古代人类与南西伯利亚地区、日本绳纹、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姜家梁地区人群之间在牙齿非测量性状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这或许可以说明至少在3000年前,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可能已经存在了东西方的人群迁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