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7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寄生蜂对稻飞虱控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1025-1032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近年来在亚洲地区连续大爆发,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世界粮食生产安全,寄生蜂作为稻飞虱的重要天敌,对其发生起着有效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归纳整理了稻飞虱主要的寄生蜂种类及其优势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重点总结了寄生蜂优势种群的寄生选择、种群消长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保护利用等,并对寄生蜂研究、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稻飞虱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定于2014年9月24~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近700家知名企业将展示包括分析仪器、测试测量、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试剂耗材和通用实验室设备等在内的新产品及应用。本届展会全新推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诊断展区,将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生物制药等前沿生物技术在医药、环境、食品、能源等重要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行业企业与用户提供一个广泛、深入交  相似文献   
3.
五种雀形目鸟类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染色体核型的比较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特性,探索物种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关鸟类的核型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Castrovicja,1969; Hammar,1966,1975; Ray-Chaudhuri et al.,1969;Shidds,1982;Ta—kagi,1972等)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较迟,已作过核型分析的鸟类为数不多,仅见王应祥等(1982)的报道。迄今,作过核型研究的鸟类已达500多种,其中雀形目有200种。本文比较分析了五种野生雀形目鸟类的核型,它们是黑头蜡嘴雀,斑鸫,黄腹山雀,红尾伯劳和灰背椋鸟。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取食试验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法, 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排泄的蜜露面积来测定其相对取食量.试验表明:取食量随虫期增大, 逐日取食分布各虫期呈现明显的峰期(图3);发育历期与累积取食量成幂函数关系: N(t)=0.0531t2.298式中N(t)=累积取食量, t=发育历期(天);褐稻虱各虫期取食率的变化;若以一龄若虫为1计算, 一一四龄若虫取食量比分别为1:1.66:2.10:3.16:10.26, 成虫为73.19;羽化后8天, 短翅型雌虫日均取食量比长翅型雄虫大6.33倍;按褐稻虱的取食行为, 化学防治适期以世代成虫初见期为宜.  相似文献   
5.
水稻品种对褐稻虱抗生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富  潘学贤 《昆虫知识》1990,27(4):242-245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丁锦华  都健 《昆虫知识》1990,27(2):65-67
通过测定褐飞虱虫体、蜜露及稻株中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百分率组成,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褐飞虱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问题。虫体、蜜露和稻株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分别为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褐飞虱大量吸收的氨基酸是丙氨酸,稻株中含量最少的蛋氨酸和酪氨酸,在蜜露中检测不到,认为可全部被吸收利用;相反,天门冬氨酸则很少被利用,谷氨酸被利用的相对量也不多;其他氨基酸或多或少地为褐飞虱所利用。  相似文献   
7.
8.
褐飞虱泌露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俞晓平  巫国瑞 《昆虫知识》1992,29(4):235-237
<正>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排泄的蜜露作为定量测定其相对取食量的指标已多次被实验所证实。一般的固定式(滤纸固定不动)蜜露测定法(图1b)由于简单易行,已广泛应用于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和水稻抗虫性鉴定。然而,由于褐飞虱雌成虫具有固定取食的特点,飞虱排泄的蜜滴往往重复滴落在滤纸的同一点而影响蜜露量的正确估算。綦立正等和王希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知识》1992,29(1):5-7
采用国际水稻所制定的《水稻系统评价标准》,对广西1400多份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筛选鉴定,明确了广西野生稻资源中的药用野生稻绝大多数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具有强的抗性,而普通野生稻则多为感虫。  相似文献   
10.
张建新  张孝羲 《昆虫知识》1992,29(5):257-259
本文对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数量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选型交配结果表明,白背飞虱的飞行能力由多基因控制。飞行持续时间的遗传力回归于父本与母本分别为0.1096±0.0401和0.0794±0.0416。上向选择长飞行种群的迁飞型频率不产生选择响应,飞行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响应,但不显著。短飞行下向选择子代的飞行持续时间响应显著,而且迁飞型频率也产生一定的响应。可以预期持久的下向选择会使种群丧失飞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