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国际交往机会增多,在我国性病流行不断增加,其中淋病占80%以上,因此及时准确进行淋病球菌的病原学诊断对淋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鉴定方法大多数单位仍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或直接涂片染色的形态学作为病原菌主要依据,影响了淋病的准确诊断率。我们采用COA实验快速鉴定淋病双球菌经考核验证此方法敏感,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淋病是我国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感染淋病奈瑟菌可促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传播和感染。目前我国淋病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随着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亟须研发保护性疫苗来防治淋病的传播和感染。【目的】分析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NG)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PPIase)蛋白的高级结构和表位,探讨其作为疫苗和分子诊断靶点的潜力。【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PPIase蛋白的极性、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及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T、B细胞表位等;用pET32a(+)质粒构建PPIase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并纯化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和超声波破碎的NG全菌抗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收获免疫血清;制备NG全细胞抗原,分别以全细胞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重组PPIase蛋白血清抗体与NG全细胞表面抗原的结合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家参考品。方法分别将10株NG和10株非NG参考菌株在各自适宜的培养基和温度下培养,收获新鲜无污染培养物,用比浊法和显微计数法将不同的培养物制备成10份NG菌悬液阳性参考品、5份精密性参考品和10份非NG菌悬液阴性参考品以及最低检出限参考品,然后利用5种不同来源的NG核酸检测试剂盒验证各种参考品,并考察参考品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每株菌在各自适宜的培养基和温度下培养后,均生长良好,无杂菌污染。经5种试剂盒验证检测,10份阳性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阴性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精密性参考品检测结果为Ct值的CV均小于5.0%;5种试剂盒的最低检出限均能达到1 000/m L,其中试剂盒B和E的最低检出限达100/m L。参考品在2~8℃放置7 d、3 7℃放置3 d的热稳定性及反复冻融5次以内的稳定性良好。结论制备的NG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家参考品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精密性均符合要求,可用于NG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细菌培养是诊断淋病奈瑟菌(NG)感染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在人体外抵抗力极弱,不易培养;仅做细菌形态学检查,诊断意义有限.随着淋病奈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多重耐药菌出现并广泛传播.高敏感性、高特异性、操作简便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如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已开始用于淋病奈瑟...  相似文献   
5.
目的: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氏球菌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尿道炎疾病常见的致病菌。临床化验一般采用美蓝染色检查男性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或病原微生物阳性可提示尿道炎症状,指导临床的早期治疗。在缺乏临床症状体征和尿道多形核白细胞的情况下,临床的治疗将是不同的。本研究采用美兰染色检查男性尿道炎患者多形核白细胞数量、沙眼衣原体抗原和淋病奈瑟氏球菌培养,评价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的临床意义。方法:3,000例性病患者的尿道分泌物进行美兰涂片染色镜检,衣原体抗原检测和淋病奈瑟氏球菌染色镜检和培养。结果:3,000例性病患者中,387例患者(12.9%)沙眼衣原体抗原阳性。 在沙眼衣原体患者中,242例(62.5%)≥5个多形核白细胞, 59例(15.2%)为1~4个多形核白细胞,86例(22.2%)为0个多形核白细胞,其中36例患者(9.3%)无症状,141例患者(36.4%)无体征。415例(13.8%)淋病奈瑟氏球菌阳性,在淋病患者中,397例(95.7%)≥5个多形核白细胞, 10例(2.4%)1~4个多形核白细胞, 8例(1.9%)为0个多形核白细胞,其中5例(1.2%)患者无症状, 46例(11.1%)无体征。86例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氏球菌合并感染的患者中,76例阳性患者≥5个多形核白细胞,5例阳性患者为1~4个多形核白细胞, 5例阳性患者无多形核白细胞。结论:本研究分析了尿道炎患者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男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数量与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淋球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1)。86例(22.2%)沙眼衣原体感染和8例(1.2%)淋病患者的尿道中无多形核白细胞。因此,加强临床与实验室诊断可提高男性尿道炎的诊断和控制性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淋病奈瑟菌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体。淋球菌的疫苗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迄今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近年来,淋球菌耐药性逐年上升,多重耐药性淋球菌随之出现并广泛传播,使淋病的防治越来越困难。研究表明,淋球菌分型在淋病疫苗的研究、制定流行病学控制措施和淋病的治疗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淋球菌的分型方法包括血清学分型、营养分型等传统分型方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ARPD)、opa分型、por分型、多位序列分型(MLST)等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本文就淋球菌的分型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对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3种性病病原体进行定量测定,其结果与定性PCR相比较.结果2种方法对3种病原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NGH95.7%,CT96.9%,Uu95.2%,阳性率差异分别为4.3%,3.1%4.8%.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标本定量平均拷贝数分别为NGH 4.9×106,CT3.9×106,Uu 4.7×106.结论FQ-PCR操作更简便、快速,并且能准确定量,对于性病的诊断,病性的发展和愈后监测,疗效评价,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淋病流行株外排系统与外膜通透性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应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6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SDS—PAGE测定淋球菌外膜孔蛋白的表达;应用直接荧光法测定能量抑制剂加入前后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摄入和积累情况,比较耐药菌与敏感菌内膜泵蛋白表达的差异;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PCR扩增mtr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5株多重耐药菌均有外膜孔蛋白表达的缺失或下降,同时伴有外排泵蛋白的表达;5株敏感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表明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细胞壁缺陷对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B基因(cppB)的影响。方法:用青霉素诱导林病奈瑟菌成L型,以非高渗液体培养基传代培养并获得L型纯培养物,用cppB基因特异性引物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同代次稳定L型纯培养物的cppB基因。结果:淋病奈瑟菌细菌型及其传1-4代的L型培养物具有cppB基因,传5代后的L型培养物不能检出cppB基因。结论:细胞壁缺陷可造成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丢失,导致cppB基因PCR检测漏诊。  相似文献   
10.
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与mtrRCDE外排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应用K 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 6 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 ,PCR扩增mtrR基因 ,并对扩增产物测序 ,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显示 :5株敏感株和 2株耐青霉素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 ,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 ,表现为第 12 4位和第 139位G→A。从而提示 ,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