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ibacron blue T_3GA与溴化氰活化的Sepharose 4B偶联后,产生一种能有效地分离有机磷水解酶的吸附剂。用0.15mol/L MgCl_2溶液从黄杆菌P3—2细胞抽提出的粗酶液通过柱层析分离,即可得到纯化8倍、酶活性回收率为269.4%的纯酶制品。该酶制品用凝胶电泳测是均一的。  相似文献   
2.
有机磷化合物诱导的迟发性神经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伍一军  冷欣夫 《动物学报》1996,42(4):436-443
很多有机磷化合物了易使人和动物产生急性事毒性,还能引发一种迟发性毒性,即“有机磷化合物诱导的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本文综述了有关OPIDP的症状学,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3.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本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废水灌溉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着农药影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农药污染影响严重的1、2区,计有土壤动物21类和22类,动物平均密度为28571个/m^2和51269个/m^2,受中度和轻蔗污染影响的3、4区分别有35类和47类,平均密度为59285个/m^2,156587个/m^2。污染区土壤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由于常见类群和稀有  相似文献   
4.
5.
纳米胶囊化是提高有机磷水解酶(organic phosphorus hydrolase,OPH)稳定性,进而实现其实用化的最具前景的解决方案。纳米胶囊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有机磷水解酶免于失活,但另一方面胶囊的存在也会阻碍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接近。因此,通过调节纳米胶囊的结构来调控有机磷水解酶纳米胶囊活性和稳定性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丙烯酸酯(N-succinimidyl acrylate,NAS)将有机磷水解酶表面丙烯酰化,以丙烯酰胺(acrylamide,AAM)和N-(3-氨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盐酸盐(N-(3-aminopropyl) methacrylamide hydrochloride,APM)为单体,在有机磷水解酶蛋白表面进行原位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单分散的有机磷水解酶纳米胶囊(OPH nanocapsule,nOPH)。用透射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nOPH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NAS投料量在37℃下对有机磷水解酶纳米胶囊活性,及其热稳定性和有机溶剂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当NAS投料量在75∶1以下时,纳米胶囊的存在对有机磷水解酶活性未见影响,而当大于这一投料比时,酶活性会因胶囊致密程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加热下或有机溶剂中,有机磷水解酶纳米胶囊的酶活性呈现出随着NAS投料比的增加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酶活性可以通过在由有机磷水解酶制得有机磷水解酶纳米胶囊的过程中,调节纳米胶囊至合适的致密程度来最大程度的保留。合适的致密程度还能显著提高有机磷水解酶纳米胶囊热稳定性和有机溶剂稳定性。这对进一步实现有机磷水解酶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亚热带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磷(P)在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内的有效性,在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采育场黄坑工区,选择天然林采伐后采取不同更新方式的多种森林,以米槠天然林为对照,研究森林不同更新方式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全磷、有效磷及可溶性有机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100 cm土层,(1)土壤全磷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米槠天然林(NF)(0.49±0.09)g/kg,米槠轻度干扰人促更新林(LAR)(0.35±0.04)g/kg,米槠强度干扰人促更新林(HAR)(0.34±0.03)g/kg,马尾松人工林(PIM)(0.32±0.02)g/kg,杉木人工林(CUL)(0.3±0.03)g/kg,人促更新林比人工林高,NF显著高于其它的林分(P0.05);(2)土壤有效磷(Na HCO3提取)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NF(0.41±0.39)mg/kg,LAR(0.26±0.2)mg/kg,HAR(0.23±0.16)mg/kg,PIM(0.17±0.05)mg/kg,CUL(0.13±0.06)mg/kg,NF显著高于其它林分,LAR显著比人工林高(P0.05)。(3)在0—10 cm土层,各林分可溶性有机磷含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温度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其重要因子之一;同一季节,人促更新林比人工林高,NF显著高于人工林(P0.05)。结果表明,全磷、有效磷和可溶性有机磷含量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呈降低趋势,其与年凋落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全磷和有效磷在土壤剖面呈表聚性特征。相比于人工林经营,采取人促天然更新的方式,更有利于中亚热带森林养分的贮存和转化,有利于森林的长期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探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各形态磷素的分布特征有利于提升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本研究选取位于广西融水县的幼龄(9 a)、中龄(17 a)、成熟(26 a)杉木人工林和邻近撂荒地(CK),利用干筛法将采集到的表层(0~20 cm)原状土壤分为4个粒级团聚体(>2、1~2、0.25~1和<0.25 mm),测定各粒级团聚体中不同形态磷组分。结果表明: 1)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差异显著,CK和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较高,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后减,在17 a时最高;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趋势与>2 mm粒级团聚体一致。2)CK和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 mm粒级团聚体中显著较高,达1.23~7.33 mg·kg-1;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全土全磷、有效磷和无机磷含量均显著高于CK,并随杉木林龄的增长先增后减,全土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在9 a时最高,分别为322.40和7.33 mg·kg-1,全土无机磷含量在17 a时最高,为114.05 mg·kg-1;全土有机磷含量随杉木林龄的增长先增再减再增,在9 a时最高,为210.00 mg·kg-1。3)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磷储量与土壤团聚体组成比例显著相关。CK和各林龄杉木人工林中>2 mm粒级团聚体各形态磷储量较高。除有机磷外,各形态土壤磷储量均随杉木林龄的增长先增后减。综上,林龄17 a之前,杉木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土壤磷素水平的提升;林龄17 a后,>2 mm粒级团聚体的破碎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磷素供应水平逐渐下降。因此,在杉木人工林培育栽种17 a以后应重视土壤中>2 mm粒级团聚体的保护,以保障土壤质量,维持土壤供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有机磷中毒重度中间综合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重度中间综合症患者34例,依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例。2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氯解磷定+阿托品+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氯解磷定+盐酸戊乙奎醚+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肌无力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肌无力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快速有效缓解急性有机磷中毒重度中间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9.
有机磷农药对滇池微囊藻生长和摄磷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滇池水体作为铜绿微囊藻培养基,研究了两种有机磷农药(甲胺磷和辛硫磷)对微囊藻生长和摄磷效应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滇池水体中添加较低浓度的甲胺磷(0.8、1.6、3.2mg/L)和辛硫磷(0.02、0.06、0.1mg/L)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微囊藻的生长,且在HGZ培养基中抑制微囊藻生长的浓度在滇池水体中却能促进微囊藻的生长。微囊藻的生长取决于细胞内磷的浓度且对磷的吸收利用存在积累性,在微囊藻生长初期,摄取各形态磷的速率较快;随后微囊藻摄取各形态磷的速率较慢。总溶解磷(TSP)和溶解反应磷(SRP)是微囊藻优先摄取的磷形态,在生长过程中微囊藻利用了大量的溶解有机磷(DOP)作为磷源加速生长。这一特点对于微囊藻成为淡水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优势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本光 《蛇志》2007,19(4):298-299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中常见的危重急诊,抢救不及时,常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使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少,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全部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胆碱酯酶检测确诊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将患者随机分为长托宁组(长托宁加氯磷定组)和对照组(阿托品加氯磷定组)。长托宁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12~70岁,平均34·5岁。其中自服中毒26例,误服中毒10例,皮肤和呼吸道接触中毒10例;轻度中毒8例,中度中毒25例,重度中毒13例。阿托品组40例,男18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