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文物害虫会对文物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害虫防治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随着博物馆引入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博物馆的害虫防治也开始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昆虫体外信息素是IPM中重要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可对害虫进行监测与诱杀,有利于对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与数量控制。且信息素具有用量少,不接触文物等优点。本文概述信息素的发展、种类与功能,整理了文物害虫信息素及其应用中的遇到的问题,并展望信息素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汉阳陵文物表面硫酸盐形成原因微生物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仅含硫源的无机盐培养基对采自汉阳陵13号和15号遗址坑文物表面的土样进行细菌富集筛选实验,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16SrDNA序列分析及硫代谢能力测试。分离得到5株细菌:TD1、TD2、TD3、TD15及PL13。其中TD1属于Alcaligenes,TD3属于Bacillus;硫代谢能力测试结果显示TD2、TD15和PL13代谢产生硫酸盐的速率远远小于TD3和TD1,TD3氧化硫源生成硫酸盐的速率是TD1的1.4倍。实验证实这些菌株均能氧化S、S2O32-和S2-生成硫酸盐从而获得能量,这表明微生物氧化土壤中硫化物是汉阳陵文物表面硫酸盐增加的原因,从而为汉阳陵文物表面硫酸盐的形成原因提供了微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9月中旬,赣南的南康市龙岭镇划为工业园区的施工工地格外寂静,随着连续隆隆的爆破之声,烟尘腾空而起,进行施爆的技术员数着声声炮响——没有哑炮,一切顺利!第二天的早上,出土方的工人发现崩塌的岩石破面和碎石中夹杂着白花花的骨片。工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人立即叫来工长查看情况,工长在开工前得到上级的通知,开掘土方时注意可能发现地下文物,如有发现及时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消息像长了翅膀,家住南康的化石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4.
阳吉昌  熊松   《广西植物》1985,(1):31-37
<正> 甑皮岩洞穴遗址,位于北纬25°17′,东经110°17′。在桂林市南郊,距市中心约九公里,桂林去阳朔公路的右侧,独山的西南麓。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和桂林市文管会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直至1973  相似文献   
5.
石晶  李霞 《化石》2012,(2):42-45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本溪北靠沈阳,南接丹东,东邻通化,地处辽东半岛腹地,素有“八山-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本溪市设四区两县,有满、朝、蒙等20多个少数民族。2011年4月22日-5月5日,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在本溪地区开展工作,我们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深切感受本溪魅力,体味考古人生!  相似文献   
6.
刘泉龙 《化石》2006,(3):38-38
专家发现,贺兰山西侧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以及乌兰布和沙漠大约形成于1.5万年前后。宁夏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惠民说:“这一研究发现是中外生态环境专家及考古学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地质标本经物理测定,并结合考古材料对比论证后初步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2003,22(3):256-259
卞美年先生于 2 0 0 2年 1 0月 2 4日 ,因胃癌不治 ,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城告别人生 ,以 94岁高龄驾鹤西行 ,成为周口店遗址 (这是 1 96 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用名称 )第一代研究人员最后的谢世者。笔者是卞先生的晚辈 ,上世纪 80年代前并无交往。此后他几次返国访问 ,仅向他问侯 ,没有交谈。上世纪末 ,受北京市之邀 ,撰写《周口店遗址文物志》(现名《周口店遗址志》) ,要求见物见人。所谓见人者是对周口店遗址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要有简单的业绩介绍。卞先生是周口店遗址研究最辉煌时期研究者之一 ,应…  相似文献   
8.
摘要: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文物容易遭受到微生物的侵袭,而近年来报道的假诺卡氏菌属微生物在原址壁画和岩画表面的存在和富集现象具有一定的共性,并且会对这类文物造成危害。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此进行综述,并对原址保护壁画和岩画所处环境与假诺卡氏菌属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营养需求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为文物特别是壁画和岩画类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生物因素方面考虑,分析了导致石质文物病害的主要原因和机理,并综述了国内外石质文物保护的现状、防治和修复方法。地衣是引起石质文物腐蚀的关键生物类群,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地衣进行石质文物防治的研究鲜见报道。作者建议,石质文物的地衣生物腐蚀及防治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石质文物地衣必须首先进行系统的种类调查;(2)对地衣腐蚀石质文物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探寻地衣病害安全有效的去除方法;(4)逐步探索地衣病害修复后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新民 《人类学学报》2011,30(2):232-232
2010年11月25—27日,浙江省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联谊会在长兴县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浙江省有关市县博物馆(文管所)领导和专业人员近30人参加了联谊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