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兴云  李宝惠  王建  商志远  钱君龙 《生态学报》2012,32(21):6647-6660
对浙江天目山2株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分别简称为CF-1,CF-3)及南京紫金山8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分别简称为PM-1-PM-4,PM-7-PM-10)树轮δ13C平均值方位序列及2株柳杉树轮δ13C方位平均值年序列进行了谐波分析。分析结果及相关性检验表明,树轮δ13C值的方位变化有很强的谐波特征。第1次谐波与第2次谐波分量的方差贡献率占原序列总方差的百分比,除PM-8与PM-10低于70%外,其余均在70%以上,其中,CF-1与PM-9分别达到了93%和96.5%。第1次与第2次(或第3次)谐波的拟合序列与原序列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都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而且,两次谐波的拟合度均比较高,均在75%以上,拟合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用2π与π(PM-1与PM-7为2π/3)两个主要谐波周期就可以较好地拟合各树轮δ13C序列的方位变化。初相位值的计算结果显示,第1、2次谐波的初相位值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不同树体2次谐波振幅的峰值出现的方位区域不同,即以2π及以π(PM-1与PM-7为2π/3)为周期的树轮δ13C方位变化的极大值并不出现在固定方位区。所以,两次谐波叠加的结果使树轮δ13C极值出现的方位区域更复杂。对天目山2株柳杉树轮δ13C各方位均值年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2树轮δ13C极值均存在明显的年际漂移,其极大值出现频率较高的方位随树木生长坡向而发生转移。两树轮相比,多数年份其δ13C的主极大值出现的方位区基本发生45°的方位转移。而主、次极大值叠加的结果却使δ13C极值出现的方位基本发生90°的转移,这种极值转移的方向及转移度数与2株树所在坡向的变化和坡向变化度数正好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微甘菊次生代谢产物的免疫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微甘菊次生代谢产物的免疫学活性,用微甘菊水溶性和脂溶性提取物喂食小鼠,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分析微甘菊提取物的免疫学活性。结果显示,微甘菊水溶性和脂溶性提取物均能刺激小鼠CD4^ 和CD8^ 细胞的产生,与对照相比,CD4^ /CD8^ 比值均明显增加,水溶性提取物的效果更明显。微甘菊次生代谢产物中可能含有某些刺激动物免疫活性和提高抗癌能力的物质。  相似文献   
3.
广东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4口钻井及4条地表剖面372个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含介形类化石28属81种,本文描述其中24属62种,包括1新种.此介形类动物群在数量上以女星介科和玻璃介科最繁盛,次为背足介科、湖花介科和类女星介科,依其横向分布及纵向变化规律,划分为Talicypridea和Porpocypris两个动物群及Talicypridea amoena带、Porpocypris globra带和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带等3个化石带.依据介形类化石三水组可与南雄群对比,时代属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塱山组与上湖组坪岭段对比,时代应属晚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幼虫对卵形鲳NFDA8(Trachinotus ovatus)进行腹腔注射和体表感染,然后每隔一周用阻动试验(Immobilization assay)检测免疫鱼的抗血清和皮肤培养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阻动效价,在第14周中,分别用亚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对免疫鱼攻毒以检测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都能让卵形鲳鲹的血清和皮肤生成阻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特异性抗体,并能使被免疫鱼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但是体表感染免疫组的血清和皮肤培养液的阻动效价都要比腹腔注射免疫组高,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也更强.同时还发现,免疫鱼血清和皮肤培养液中的抗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最初生成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阻动效价等都不一致.因此,我们推测鱼类的系统免疫应答和皮肤黏膜免疫应答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者是不同步的.鱼类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黏膜免疫应答对抵御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刺激隐核虫虫体疫苗可能成为预防海水鱼类白点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山茱萸人工林蒸腾速率混沌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扩散液流法测算了华北山地山茱萸人工林的蒸腾,采用相空间重建法,分析了林木蒸腾速率混沌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林木蒸腾过程是一种混沌运动,具有分形性质;2005年与2006年主要生长季节期间,延滞时间(τ)为10 min时,蒸腾速率(Tr)的分形维数(D)分别是1.054和1.041,二阶Renyi熵(K2)分别为0.0082和0.0086,此时嵌入维数(m)均为10,平均预报时长(T)分别约为122.0和116.3 min,描述其变化过程所需独立变量至少为2个,上限值为10个;尽管2005年和2006年主要生长季节Tr在数量上或外表变化规律上存在差异性(如:总蒸腾量相差25.6%),但在相同.r条件下,D和K2在2005年与2006年差异均极小,故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性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氮磷(T1)、氮钾(T2)、磷钾(T3)和氮磷钾(T4)4个肥料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T4处理的Pn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其他处理与CK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各处理Pn日积累量大小为T4>T1>T2>T3>CK;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Pn,影响大小依次为缺氮>缺磷>缺钾;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Tr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处理间日变化值差异不显著;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WUE,抽穗期,T1、T4处理的WUE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而T3、T2与CK差异不显著,说明缺氮、缺磷对WUE的影响最大,灌浆期,T4处理的WUE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不同肥料处理仅改变了小麦光合日变化的幅度,而未改变其变化规律,氮、磷、钾复合施肥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光合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浓度海水处理菊芋幼苗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库仑电极)阵列检测技术检测不同处理时间植物体内氯原酸及小分子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0%海水处理下氯原酸含量变化不显著,而15%和30%海水处理下氯原酸含量变化显著,15%海水处理下在1 h时较2 h和3 h时高,而30%海水处理下在3 h时较1 h和2 h时高.处理后菊芋幼苗体植株产生的其他一些未知的小分子物质尚有待定性和进一步考察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研究确定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PCR扩增条件、DGGE电泳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进行比较; PCR扩增条件调整扩增体系、DGGE电泳条件调整变性剂范围,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DGGE电泳相关条件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壤中粗基因组DNA采用直接法提取,然后进行纯化; PCR扩增体系中加入BSA,DGGE电泳系统组成中变性剂浓度范围为35%~55%。确定了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PCR扩增条件、DGGE电泳条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空气花粉变化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徐景先  李耀宁  张德山 《生态学报》2009,29(7):3854-3863
空气花粉是一个地区大气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综合生物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不同地区受其地理位置、植物组成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气花粉种类和浓度的变化模式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一个地区白天空气花粉浓度高,夜晚浓度低;春夏季花粉浓度高,冬季花粉浓度低;春夏季乔木类植物花粉浓度高,而秋季草本类植物花粉浓度高.空气花粉预测预报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农业、环境、医疗卫生以及民众生活等多方面,当前空气花粉的预测预报工作已经由原来的定性预测发展到当前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预测,不仅可以进行空气花粉种类和浓度的预测,还可以通过花粉的变化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预测的精确度也比以往有很大提高.通过分析空气花粉研究的进展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埋植外源褪黑激素(MLT)对水貂血清主要生殖激素年周期变化的影响,实验选用4月龄雌貂和雄貂各72只,分为A、B、C、D组,A组(雌貂)和C组(雄貂)不做任何处理,B组(雌貂)和D组(雄貂)于2018年7月7日至2019年7月7日埋植外源MLT。实验期间,每隔30 d每组随机选取3只水貂,心脏采血并分离血清,共12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测定雌貂和雄貂血清中主要生殖激素含量。结果表明:(1) A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和孕酮(P)除冬季1月处于高水平,其他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夏季在6月出现小高峰,P在7月出现小高峰;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在秋、冬季先下降后上升且在12月达高水平,春、夏季FSH呈逐渐下降趋势,L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雌二醇(E2)在秋、冬季逐渐上升且在1月达高水平,春、夏季逐渐下降后波动。(2) B组与A组相比较,GnRH分别在10月和1月显著升高(P ≤ 0.05),且1月极显著升高(P ≤ 0.01);PRL在1月、2月、6月降低(P ≤ 0.05);P在10月、6月升高(P ≤ 0.05),1月降低(P ≤ 0.01);FSH和LH在10月显著上升(P ≤ 0.05),且FSH极显著上升(P ≤ 0.01),但FSH在1-2月降低(P ≤ 0.05),LH在3月显著上升(P ≤ 0.05)。(3) C组睾酮(T)仅在冬季1月上升至高水平;C组与D组相比较,T仅在1月降低(P ≤ 0.01)。由此得出,外源MLT能使1月GnRH浓度提高,PRL、P、T的浓度降低,使FSH和LH浓度于10月提前达峰值,E2于11月提前达峰值。埋植MLT导致雄性和雌性水貂发情时间不一致,因而此法并不适于种貂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