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与纳米碳配合施用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华北平原典型土壤潮褐土中转化的调控效果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施入土壤后的2周内,土壤无机氮的供应强度差别较大,2周以后则基本相似.2种氮源对油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在生育前期(播种后34 d)差异显著,但最终达到商品生物量收获时,氮源之间差异不大.DCD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潮褐土中的转化表现出显著的硝化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和有效抑制时间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且以对碳酸氢铵施入土壤后的硝化抑制效果更好.在本研究条件下,DCD用量以占肥料纯氮量的1.0%~1.5%相对较佳,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改善叶色,降低植株硝酸盐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纳米碳与DCD配合施用对土壤铵氧化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且可以显著刺激油菜前期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2.
氢醌和双氰胺对种稻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二者的组合(HQ+DCD)对种稻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施麦秸粉时,所有施抑制剂的处理均较单施尿素的能显著减少水稻生长期供试土壤N2O和CH4的排放.特别是HQ+DCD处理,其N2O和CH4排放总量分别约为对照的1/3和1/2.而在施麦秸粉后,该处理的N2O排放总量为对照的1/2,但CH4排放总量却较少差别.不论是N2O还是CH4的排放总量,施麦秸粉的都比未施的高出1倍和更多.因此,单从土壤源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看,将未腐熟的有机物料与尿素共施,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施肥制度.供试土壤的N2O排放通量,与水稻植株的NO-3N含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分别呈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和线性正相关;CH4的排放通量则与水稻植株的生长量和土表水层中的矿质N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在N2O与CH4的排放间,未施麦秸粉时存在着定量的相互消长关系;施麦秸粉后,虽同样存在所述关系,但难以定量化.  相似文献   
3.
抑制剂尿素施用对芹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硝化抑制剂3,5-二甲基吡唑、硝化抑制剂双氰胺与脲酶抑制剂氢醌组合的尿素(D-U、DMP-U、H-D-U)对芹菜生长及硝酸盐含量等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抑制剂尿素能提高芹菜的地上部干重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降低芹菜叶、茎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芹菜叶、茎中的维生素C、氨基酸和粗蛋白的含量。H-D-U对减少芹菜体内的硝酸盐累积具有最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双氰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生态系统中较低的氮肥利用率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双氰胺(DCD)是一种高效并且专性抑制土壤硝化活性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来显著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淋失及温室气体N2O的排放,而对其他土壤微生物没有显著影响.影响DCD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温度、pH值、质地、有机质含量及水分含量等.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微生物介导的DCD硝化抑制机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DCD的酶学作用机理、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5.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植稻土壤中尿素N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自制根盒试验,主要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及二者组合对离水稻根际不同距离处NH4^--N和NO3^-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DCD及其与HQ组合均能显著促进稻株地上部分生长,始终显著降低水稻根际与近根际土中NH4^ -N含量直至施肥后60d,施肥后20d时,DCD及其与HQ组合可使非根际土中NH4^ -N含量显著增加,随后,却出现相反现象,施肥后20d时,距根际不同距离的土壤中,配施DCD或DCD+HQ处理均能显著降低NO3^-N含量,随后,近根际和非根际仍保持上述现象直至施肥后40d;同未施DCD处理相比,根际土壤却较早出现NO3^--N含量高峰,正好与水稻N营养需求时期相一致,因此,DCD及其与HQ组合可减少水稻根际环境下尿素N损失潜势,通过不种稻土壤和距根际3cm处的土壤中尿素无机氮形态分布的差异,充分显示了研究水稻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及相关抑制剂对其影响时,以取离根际3cm外的土壤作为非根际明显优于不种稻土壤。  相似文献   
6.
氮素调控剂对不同类型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建涛  许靖  孙志梅  崔少雄  王雪   《生态学杂志》2014,25(10):2901-2906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比较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和3,5-二甲基吡唑(DMP)对华北平原两种主要土壤类型潮褐土和潮土中氮素转化的调控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DMP与脲酶抑制剂氢醌(HQ)的配合施用对潮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两种供试类型土壤上DMP对尿素氮的硝化抑制作用均强于DCD.与单施尿素相比,在氮素转化高峰时,DMP可使土壤中NH4+-N含量显著提高149.5%~387.2%,NO3--N含量降低22.3%~55.3%;同一抑制剂对潮土中氮素转化的调控效应较潮褐土更为明显;与DMP单施相比,DMP和HQ配施表现出明显的对氮素转化的协同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与纳米碳配合施用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华北平原典型土壤潮褐土中转化的调控效果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施入土壤后的2周内,土壤无机氮的供应强度差别较大,2周以后则基本相似.2种氮源对油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在生育前期(播种后34 d)差异显著,但最终达到商品生物量收获时,氮源之间差异不大.DCD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潮褐土中的转化表现出显著的硝化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和有效抑制时间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且以对碳酸氢铵施入土壤后的硝化抑制效果更好.在本研究条件下,DCD用量以占肥料纯氮量的1.0% ~1.5%相对较佳,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改善叶色,降低植株硝酸盐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纳米碳与DCD配合施用对土壤铵氧化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且可以显著刺激油菜前期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一般性途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成为21世纪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核心内容.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测度、评估和管理开始做出积极的探讨和实践,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应用上的评价方法、评估途径和框架,为解决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甚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概念和一系列研究手段.但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然没有通用有效的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一般模式.文中简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提出有效评估森林健康的3个前提:1)清晰明确的概念框架;2)充分有效的数据信息;3)正确合理的研究途径和技术手段.并分别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阐述了可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的途径:长期研究和定位监测、时空互换、历史研究途径、经济价值评估及其途径等.  相似文献   
9.
王煌平  张青  翁伯琦  张潘丹  罗涛 《生态学报》2013,33(15):4608-461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双氰胺(dicyandiamide,缩写DCD)单次配施和连续配施的土壤氮素形态和蔬菜硝酸盐累积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DCD单次配施的长期叶菜甘蓝生长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幅为21.3%—339.4%,土壤硝态氮和菜体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为5.4%—80.2%和4.4%—58.3%;短期叶菜空心菜收获时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了299.4%,土壤硝态氮和菜体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26.2%和31.7%。DCD连续配施的"甘蓝-菠菜-空心菜-萝卜-大白菜"种植体系中,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菜体硝酸盐含量均呈累积的趋势,配施DC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从略高于化肥处理(44.0%)发展到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392.5%,P<0.01),土壤硝态氮含量从极显著低于化肥处理(-68.2%,P<0.01)发展到显著高于化肥处理(146.6%,P<0.05),菜体硝酸盐含量从显著低于化肥处理(-30.2%,P<0.05)发展到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40.4%,P<0.01)。由此可见,DCD单次配施可显著降低菜体硝酸盐含量,而连续配施DCD的土壤能维持一定量的铵态氮水平,这些盈余的铵态氮会进一步转化为硝态氮残留在土壤中,并可能产生蔬菜硝酸盐累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陕西杨凌进行的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减氮+秸秆还田以及添加双氰胺(DCD)对旱地雨养区冬小麦-夏休闲种植模式小麦产量和氮平衡的影响.试验共设置不施氮肥(CK)、施氮220 kg·hm-2+秸秆不还田(FP)、施氮150 kg·hm-2+秸秆还田(OPT)和施氮150 kg·hm-2+秸秆还田+7.5 kg·hm-2双氰胺(OPT+DCD)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FP相比,OPT处理产量略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而氮肥利用率增加6.1%,氮肥表观损失率减小7.2%; OPT+DCD处理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最高,且氮肥表观损失率最低,3年平均产量分别比OPT和FP高10.4%和7.9%,氮肥利用率高20.8%和28.1%,氮肥表观损失率减少8.5%和15.1%.施肥40~45 d内,添加DCD可以提高表层土壤NH4+-N的含量,减少NO3--N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