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1.
2.
以促性腺激素诱导的假孕大鼠为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研究了细胞凋亡相关分子Fas/FasL, Bax/Bcl-2 和Caspase-3在不同时期黄体中的表达. 结果显示: 排卵后第8天前黄体内没有凋亡信号, 第14天开始出现凋亡信号, 持续到第21天; Fas 在黄体中的各个时期都有表达, 随黄体发育其表达水平增加. FasL 在黄体各个时期都有表达, 第14天明显上升, 到第21天达到高峰; Bcl-2 随黄体的形成、维持和萎缩过程其表达由强到弱, 到第21天基本不表达; 而Bax 的表达正相反, 排卵后第2天几乎不表达, 第8天表达明显增加, 到第21天表达最高; Caspase-3持续表达于各期黄体中, 并随黄体的发育其表达由弱到强, 第2天表达最低, 到第21天表达最高. 结果提示, 大鼠黄体萎缩后期发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全年尿中孕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小熊猫妊娠期粪便中孕酮、雌二醇的水平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春  魏辅文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5,25(4):385-389
2000年3—8月在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6只雌性小熊猫粪样中孕酮(P)和雌二醇(E2)的水平变化,同时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交配后的雌体粪样中E2浓度下降至基础水平,P浓度在30d后上升至150ng/g以上;怀孕雌体在妊娠期粪样中P水平在200ng/g以上,P峰值可以达500ng/g以上;假妊娠者粪样中P水平一般不超过150ng/g,P峰值在200ng/g以下;雌体产前半个月孕酮迅速下降,E2缓慢上升,产后P保持在基础水平。这意味着可通过测定粪便中P水平进行早孕诊断、产期预测和真假妊娠判断。根据行为观察和粪样激素分析可知,雌兽妊娠期为123—128d(X=124,N=5),产仔率为1.8/胎(N=5)。  相似文献   
6.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的方法,研究了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和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CyclinD3在兔胚胎着床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1)在兔妊娠第3~8天的子宫近肌层的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并且其表达强度在第7天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着床的胚胎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2)在第2~5天的假孕兔子宫的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3)在发情周期的兔子宫中未见其有表达;(4)在切除卵巢的兔中,注射雌激素后子宫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注射孕酮后在子宫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在孕酮和雌激素共同处理后的子宫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5)利用RT—PCR的方法在早期胚胎中均能检测到CyclinD3,但从胚泡期开始表达上升,到扩展胚泡时其表达最强。上述结果表明,CyclinD3的表达可能对兔胚泡的着床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规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连续16 次测定了2只成体雌性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历经发情间期、发情期和两次妊娠期;连续9次测定了7只小熊猫妊娠期的孕酮含量变化。结果:(1)发情间期,小熊猫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基础水平),进入发情前期,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在发情期一直维持高水平,配种后迅速降至基础水平; (2)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在发情间期和发情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发情期过后才出现升高,在妊娠期一直维持高水平,峰值出现在5 月;(3)发情的小熊猫不论妊娠与否,在妊娠期内血清孕酮含量均维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能直接反映其繁殖规律,雌二醇对启动雌性小熊猫季节性繁殖起重要作用;在妊娠期内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升高不能作为判断小熊猫妊娠的标准;雌性小熊猫在妊娠期有假孕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