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乐树科及其近缘科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了伯乐树科、省沽油科、牛栓藤科、七叶树科、无患子科、罂粟科,共6科、17属、2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依据花粉资料,探讨了伯乐树科的系统位置。认为伯乐树科与无患子目中牛栓藤科关系较为密切。牛栓藤科较为进化,伯乐树科较为原始。与无患子目中其他一些科关系不明显。伯乐树科与罂粟科、豆科中云实亚科的花粉形态有某些相似,而伯乐树科较为进化。与辣木科、白花菜科花粉形态较少相似。  相似文献   
2.
七叶树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莺  陈鹏涛  樊静静 《广西植物》2012,32(6):816-821
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研究不同蔗糖浓度、硼酸浓度和不同温度对七叶树花粉萌发的影响及花粉活力测定,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七叶树花粉萌发的最佳培养基是12%蔗糖+30 mg/L硼酸,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雄花在开花当天花粉活力最高达75.69%,并在开花当天的上午10:00时,花粉活力最强,10:00~16:00花粉活力保持较高活力,是最佳授粉时段.两性花的柱头可授期持续时间较长,为8~9 d,开花3d达到最强,开花1~4 d柱头可授性保持较高水平,为授粉的最佳时间段.因此,从七叶树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及花粉萌发的条件看,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七叶树在花部结构和开花生理上都是相配合的,以保障生殖成功.  相似文献   
3.
中国无患子科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狭义无患子科25属33种植物以及七叶树科2种植物和槭树科2属4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三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无规则形,垂周壁一般为平直、弓形或浅波状.气孔器主要有6种类型,通常仅分布在下表皮(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和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偶尔可在上表皮观察到),除无规则型(如波叶异木患Allophylus caudatu、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茶条木Ddavaya toxocarpa等16种)最为常见外,辐射型(细子龙Amesiodendronchinense、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等11种)和环列型(如龙眼Dimocarpus longan、荔枝Litchi chinensis、韶子Nephelium chryseum等6种)也较为普遍,短平列型(赛木患 Aphania oligophylla、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tttosa、干果木Xerospemuan bonii、假山萝Harpullia cupaniodes)和十字型(广西檀栗Pavieasia kwangsiensis)仅在少数几属中出现,不等细胞型仅出现在倒地铃Cardioslx,mmm halicacabum中.在扫描电镜下,角质层多具有条纹、鳞片或颗粒等特征;三科植物的气孔外拱盖内缘大多为浅波状.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科的叶表皮特征,尤其是气孔器类型等形态特征的观察,寻求有意义的叶表皮性状,为进一步探讨无患子科尤其是掌叶木属、茶条木属与七叶树科乃至与槭树科亲缘关系提供资料.研究结果从叶表皮特征的角度说明了这三个科在系统上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七叶树家族中,只有2属,15种植物。其中三叶树属(Bi-llia)为常绿乔木,仅产于墨西哥和南美洲热带地区,只有2种植物。七叶树科中较大的属为七叶树属(Aesculus),共有10多种,在中国多达9个种。别看七叶树属种不多,然而它的名气却很大。关键在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这个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无患子科植物的叶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产狭义无患子科25属27种植物的叶脉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报道。结果表明:叶脉均属于羽状脉类型,其中多数为曲行羽状脉,部分为直行羽状脉;叶缘有全缘、具齿和深裂3种类型;二级叶脉具有分支和不分支两种类型;大部分种类具二级间脉,少数不具间脉或间脉不明显;多数种类的三级脉为结网型和贯串型并存;网眼的发育有完善和不完善2种类型;盲脉有简单、具分支和无盲脉3种类型。叶脉形态研究结果支持文冠果亚科以及广义鳞花木属概念,观察发现龙眼属、荔枝属与韶子属从脉序特征方面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编写了国产无患子科叶片脉序特征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七叶树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七叶树花药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完全分化时,从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表皮细胞1层,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药室内壁在花药成熟时形成带状纤维层加厚;幼小花药壁的中层3~4层细胞,在花药发育成熟时退化消失;绒毡层1层细胞,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开始退化解体,花药成熟完全消失,仅剩1层绒毡层膜.每一花药中有多列雄性孢原细胞,发生于幼小花药表皮下方;(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多呈正四面体排列;减数分裂过程中,小孢子母细胞外方被胼胝质壁所包被,小孢子形成后胼胝质壁逐渐消失.成熟花粉二细胞型,外形呈圆三角状,具三孔沟.  相似文献   
7.
七叶树的园林应用及繁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七叶树科主要种的形态特征、生态特性、园林应用价值及繁育技术等,对当前发展七叶树生产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中华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黄花七叶树A. octandra)和大花七叶树A. hybrida)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差异较大,其中中华七叶树最低,为12.53 μmol·m-2·s-1、明显低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36.11和46.41 μmol·m-2·s-1);3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华七叶树为1 475 μmol·m-2·s-1;明显高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1 366.67和1 025 μmol·m-2·s-1);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中华七叶树为9.47 μmol CO2·m-2·s-1,显著高于其它2个种(分别为5.91和2.30 μmol CO2·m-2·s-1),说明了中华七叶树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中华七叶树的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为55.800,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33、1.44倍;中华七叶树的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额(Yield)为0.470,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21、1.15倍;中华七叶树的光化学淬灭(qP)为0.975,分别是黄花七叶树和大花七叶树的1.10、1.10倍。3项荧光指标在不同树种之间差异性达显著水平,说明中华七叶树具有较高的电子传递活性和光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七叶树的栽培技术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七叶树 ( Aesculuschinensis Bge)又名梭椤树、娑罗树、梭罗树、梭椤子、索罗果、开水果、开师粟 ,为七叶树科 ( H ippocastanaceae)落叶乔木。因叶片掌状复叶 ,小叶 5~ 9,常为 7个而得名。小枝粗壮 ,顶芽大。掌状复叶对生 ,小叶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 ,小叶柄长 5~ 1 7mm,总叶柄长 5~ 1 8cm。直立密集圆锥花序顶生 ,长 3 0~ 45 cm,总轴粗状 ,长 6~ 1 4cm;花小 ,白色 ,杂性同株 ,两性花生于花序下部 ,雄花生于上部 ;花萼筒形 ,花瓣 4,不等大 ,白色 ,上面 2瓣常有桔红色或黄色斑纹 ;雄蕊 7。子房上位 ,3室 ,每室有胚珠 2。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表了七叶树属一新变种即东川七叶树Aesculus polyneura Hu et Fang var. dongchuanensis X. W. Li et W. Y. Yin, v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