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
本文采集并分析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发酵后处理技术,揭示了Bt发酵后处理生产膜过滤数据分析、喷雾干燥数据分析和产量的关系,以期对Bt实际生产过程进行高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红基盘瓢虫对橄榄星室木虱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红基盘瓢虫对橄榄星室木虱的捕食作用。红基盘瓢虫对橄榄星室木虱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而两种瓢虫(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共同作用于橄榄星室木虱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Ⅲ型(S型)。红基盘瓢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Beddington模型拟合;其搜索效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呈幂函数下降,可用Hassell&Varley模型模拟;搜索效率与猎物密度、自身密度间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3.
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组建了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应用Morris模式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计算了两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及其它有关的生态学统计量。在实验室条件(平均温度29.5±1.5℃和相对湿度70.0±4.9%)下,红基盘瓢虫和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γ)均相近,而两者的种群趋势指数(I)、净繁殖率(R_0)和世代平均历期(T)差异较大。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41,种群数量以每8.2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红星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87,种群以每7.8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生殖力减退是影响两瓢虫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在盛夏进行两瓢虫的大量繁殖并应用于橄榄星室木虱的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福州城南木麻黄上发生珠蚧 (硕蚧 )科的草履蚧、吹绵蚧和银毛吹绵蚧 ,草履蚧发生极其严重 ,吹绵蚧于 5月间也一度猖獗 ,银毛吹绵蚧其次。总受害株达 99% ,受害梢率达 6 0 %以上 ,造成木麻黄生长衰弱甚至枯死。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中 ,对此三种珠蚧及天敌田间种群消长进行了初步的考查。( 1 )草履蚧在福州一年发生 1代 ,以成虫和少数三龄若虫在木麻黄主枝和主干上越冬 ,冬季天气温暖时还见有爬动 ,翌年 3月下旬成虫爬至树头基部松土层 3- 5cm内或树干的裂缝等处 ,分泌绵絮状蜡质的卵囊产卵其中。室内观察一头雌成虫可连续产卵 3天 ,第一天产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集并分析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发酵后处理技术,揭示了Bt发酵后处理生产膜过滤数据分析、喷雾干燥数据分析和产量的关系,以期对Bt实际生产过程进行高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红基盘瓢虫生活习性和捕食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于30.1±0.8℃及70.1±4.5%R 1的平均温湿度下,红基盘瓢虫世代平均历期为26.06天,其中卵期1.99±0.12,幼虫期第一龄至第四龄周期依次为1.28±0.45、1.45±0.57、1.33±0.47、4.33±0.53天,蛹期2.31±0.52天,雌虫产卵前期平均达13.37±4.02天,产卵期为12.11±7.17天,一生产卵82.37±38.02粒,日平均产卵量为8.17±3.09粒。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26.92±14.26、20.60±14.50天,雌雄性比为1.60:1。各龄幼虫对橄榄星室术虱若虫(2-4龄)的平均捕食量依次为96.2±72.4、125.9±78.0、169.2±91.8、427.3±91.3头,成虫则为420.0±11.9头。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对致倦库蚊高效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蚊菌株新资源。【方法】从福建省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阳、建瓯、浦城等多个地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热处理法从土壤中分离Bt菌株,并测定其对致倦库蚊活性的效果。【结果】从125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71株Bt菌株,经生物测定得到4株对致倦库蚊有效菌株(QQ13、QQ42、QQ66和QQ92)。其中,QQ66和QQ92有较高的毒性,均有几丁质酶基因,没有检测到cry1、cry1Ⅰ、cry2、cry4、cry5、cry6、cry7、cry8、cry9、cry10和cry11基因,在75~100 ku处各有一条杀虫晶体蛋白条带。【结论】采集和鉴定到的Bt新菌株资源将对致倦库蚊的生物防治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