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GSH-agarose亲和层析法,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5龄若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经硫酸铵沉淀,饱和度在60%-80%下沉淀中GSTs比活力较高,饱和度90%时比活力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及应用等位酶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河北黄骅、辽宁葫芦岛宽翅曲背蝗两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在检测的11种酶15个酶基因座位中,Adk-I、Fbp-I、Mdh-2和G3pd-I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少,而Fbp-2、Mdh-I和Me-I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多。对每个基因座位的各基因型进行χ^2检验,除Mdh-I在辽宁葫芦岛种群、Adk-I在河北黄骅种群分别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两个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100%和93.3%,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为3.1和2.5,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86和0.061。与其他非迁飞性蝗虫如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比较,这种蝗虫种群的平均杂合度较低但遗传多态性较高。结果表明:该蝗虫较强的跳跃能力可使个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环境,有利于维持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动态平衡,而种群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能增强该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生存和繁殖能力。F-统计量表明两个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相对较小,但这种分化显著高于迁飞性蝗虫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Nei的遗传一致度(I)和Roger的遗传距离(D)的结果分析揭示了两个种群之间较高的遗传一致度(I=0.904)和较小的遗传距离(D=0.256)。然而,在一些酶基因座位如Aep-I(Fst=0.462)和Pgi-I(Fst=0.182),F-统计值相对较大,遗传分化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飞蝗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的序列分析及mRNA表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藻糖酶是海藻糖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 在昆虫发育和能量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海藻糖酶基因的功能, 本文分析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一可溶型海藻糖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并对其mRNA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藻糖酶(TRE, GenBank登录号: FJ795020)不含有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 该酶与大豆蚜Aphis glycines、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可溶型海藻糖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因此我们将该酶的基因命名为LmTre-1。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荧光定量 PCR 分析表明: LmTre-1在卵发育前期、 中期的表达量都很低, 卵发育后期表达量显著提高; LmTre-1在5龄若虫和成虫被检测的组织部位中均有表达, 在体壁中的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在脂肪体、 肌肉、 气管、 精巢及卵巢中; 5龄飞蝗刚蜕皮后LmTre-1在体壁中的表达量较高, 随着生长发育其表达量逐渐降低; LmTre-1在成虫发育期体壁中稳定高表达。LmTre-1的mRNA表达特性与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非常相似, 据此推测该基因可能与体壁几丁质的合成相关。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该基因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并为以海藻糖酶为杀虫靶标的农药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亚飞蝗两个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选  马恩波  郭亚平 《遗传学报》2003,30(11):1027-1033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我国河北平山、辽宁葫芦岛两个蝗区东亚飞蝗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在酶谱分析的19个位点中,多数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少,而位点Aat—l、Pgi和Mdh—2的等位基因数目相对较多。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基因位点的平均杂合度降低(Ho=0.024和0.028)。对每个位点的各基因型进行x^2检验,绝大多数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较低的Fst值(Fst=0.021)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两个种群间较高的遗传一致度(I=0.991)和较小的遗传距离(D=0.092)也证实了上述结果。由此推测,该蝗虫较强的迁飞能力有可能增强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降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然而,在一些等位酶指标如位点Ao-2、Fbp—l、Mdh—2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2.5和2.7)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52.6%和57.9%)等,两个种群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也许与两个种群之间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较远的地理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8种蝗虫8个种群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山西省蝗虫区系的优势种类;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和网翅蝗科(Arcypteridae)3科7属8种蝗虫的11种酶进行了检测,共辨析出17个酶基因座位,并计算出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距离,等位基因频率分析表明:Ao-I、Est-3,G3pd-1、Idh-2和Mdh-2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少,等位基因数目在种间变化较小,故推断其进化速率较慢,利用这些基因座位的保守特征,可作为分子标记研究较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而Gpi-1,Ldh-1和Me-1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多,等位基因数目在种内和种间差异较大,可以用作种,属间及种群间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对每个基因座位的各基因型进行χ^2检验,除Acp-1,Adk-1,Ao-1和Ao-2在部分蝗虫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W平衡。在所研究的8种蝗虫中,多态位点百分率普遍较高(P=64.7%~94.1%),但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基因座位的平均杂合度降低(Ho=0.024~0.087),对多态位点百分率分析发现:迁飞能力是影响蝗虫种间遗传变异的因素之一,具有迁飞能力的蝗虫(P=88.2%~94.1%)较非迁飞性蝗虫(P=64.7%~94.1%)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但也有例外,如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P值高达94.1%,上述结果表明:由于迁飞行为可使个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环境,故而种群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能增强该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因此,迁飞有利于维持迁飞性蝗虫遗传多态性的动态平衡。根据Nei的遗传一致度(I)和Roger的遗传距离(D)进行分析,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确定的分类阶元系统关系基本相符;即同属的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和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具有最高的遗传一致度(I=0.813)和最小的遗传距离(D=0.336),同位不同属间遗传一致度(I=0.798~0.559)和遗传距离(D=0.398~0.474)居中,科之间I值最小(I=0.523~0.479),D值最大(D=0.505~0.523),利用UPGMA对I值和D值进行聚类,所得两种聚类图在同属种间和同科属间的关系一致,但在科间关系有所差别,Roger的遗传距离(D)聚类树图表明:斑腿蝗科物种和斑翅蝗科物种间表现出较小的遗传距离(D=0.505),而网翅蝗科与以上两科的遗传距离也极为接近(D=0.523),综上所述,等位酶分析能较好地反映蝗虫同属种间和同科属间的亲缘关系,若能断更高阶元的系统发生,则需结合其他性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AFLP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AFLP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建立在PCR技术和RFLP标记基础上的新的DNA指纹分析技术,具有多态性丰富、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所需DNA量少,且可以在不知道基因组序列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等特点,现已被广泛用于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多样性研究、系统进化及分类学、遗传育种和品质鉴定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介绍AFLP技术的原理以及AFLP技术基础上条件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昆虫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机磷杀虫剂在害虫的防治中多年来一直被作为一种有效的化学农药来使用。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大部分害虫对这些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导致杀虫剂剂量不断加大、防治效果降低,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对昆虫有机磷杀虫剂抗性机制的研究发现,害虫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作用靶标物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杀虫剂敏感性下降、AchE或普通酯酶活性上升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昆虫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害虫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治理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溴氰菊酯作用下飞蝗羧酸酯酶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为溴氰菊酯的代谢解毒及飞蝗Locusta migratoria防治中抗性风险的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本文采用不同剂量溴氰菊酯处理3龄飞蝗,提取总RNA,体外反转录合成cDNA模板,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飞蝗羧酸酯酶基因在溴氰菊酯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处理后的表达模式。【结果】飞蝗经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处理12 h后,LmCesA3和LmCesE1表现为诱导效应;除LmCesA2外,其余羧酸酯酶基因经溴氰菊酯LD30剂量处理后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表现为诱导效应。【结论】5个羧酸酯酶基因LmCesA1、LmCesA3、LmCesD1、LmCesE1和LmCesI1可以被溴氰菊酯诱导,表明其可能参与飞蝗对溴氰菊酯的代谢解毒及抗性产生。  相似文献   
9.
蝗总科部分种类等位基因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山西太原黄陵、山西临猗伍姓湖及山西雁门关两科4种蝗虫的4个等位基因酶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BIOSYS-Ⅱ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种群的苹果酸脱氢酶(MDH)都存在两个位点,中华稻蝗的MDH-1还存在两条亚带。在所研究种群中的MDH-1图谱中,一个中等迁移率的谱带存在于所研究的4个种群中。东亚飞蝗在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酶(ME)中存在两个固定的等位基因,同时黄胫小车蝗在MDH-1中存在一个固定的等位基因,在MDH-2中存在一个独特的等位基因。在所有4个种群中,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个,He=0.220),黄胫小车蝗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5个,He=0.013)。除中华稻蝗的MDH-1和LDH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其余种群的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不同程度的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等位酶数据表明这4个种群在系统发育关系方面是相近的,但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却不同。  相似文献   
10.
藜芦和苦参对中华稻蝗的毒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注射法分别就两种植物性农药藜芦和苦参对中华稻蝗蝻和初羽化成虫的毒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 ,两种农药对中华稻蝗均有较强的杀伤力 ,其中 2 6%复方苦参碱的毒性比 0 5 %藜芦制剂毒性大 ;蝗蝻较成虫对药剂敏感 ,龄期越小 ,敏感性越高。此外 ,本文还就两种药剂在不同时间作用段对中华稻蝗的毒力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较短时间达到一定的杀伤力 ,需要较大的作用量 ,显示出致死剂量对时间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