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Wilms瘤基因(WT1)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30例不同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30例健康者静脉血清进行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并分析其表达量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程度的影响。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分期越高,患者血清WT1与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则越高,Ⅰ期、Ⅱ期与Ⅲ期患者的血清WT1与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与骨髓瘤分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06,r=0.451,P0.05)。结论:血清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程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评估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我院1985~1997年共收治破伤风10例,在常规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及安定的前提下,配伍东莨菪碱治疗,结果均痊愈出院。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7~84岁,平均年龄62.5岁。潜伏期3~15d,平均8.5d...  相似文献   
3.
鸟类鸣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鸟类呜声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呜声的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以及鸟类鸣声在个体识别、地理变异、系统分类等生态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氧化樟脑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氧化樟脑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NE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E)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T-pro-BNP、NE、LVEDD、LVESD、LVESV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E显著上升,且观察组血清NT-pro-BNP、NE、LVEDD、LVESD、LVES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LVE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88%,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P0.05)。结论:氧化樟脑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NT-pro-BNP、NE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明确颈部包块与周围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6 4层螺旋CT对25例颈部包块患者行颈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DW4.3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选择容积重建(VR),诊断采用VR与轴位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结果:淋巴性病变10例,包括淋巴结结核2例、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瘤4例,非淋巴性病变15例,包括淋巴管瘤1例、腮腺混合瘤2例、甲状腺癌4例、甲状腺腺瘤3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蔓状血管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咽旁脓肿1例。包块位于气管两侧6例,左侧15例,右侧4例;位于甲状腺内7例,腮腺内2例,颈动脉间隙11例,1例位于咽旁,其余4例位于颈部表浅组织内;颈部包块致毗邻血管移位、变形9例,其中动脉7例、静脉2例;颈部包块侵袭及包绕血管3例,包括动脉1例、静脉2例,其中1例静脉内血栓形成;颈部包块与血管关系密切2例;颈动脉发出分支供应颈部包块1例;其余10例与颈部血管无明显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A容积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可较准确地明确颈部包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酚氧化酶在土壤有机质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用于测定土壤酚氧化酶活性的方法尚未统一。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砂岩发育的3种不同林分的森林土壤为对象,探讨底物类型、pH值、土壤储存条件、储存时间、底物浓度、水土比、培养时间和温度对土壤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建立统一、可比较的测定亚热带森林土壤酚氧化酶活性的方法。结果表明: 浸提液pH值显著影响土壤酚氧化酶活性,且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左旋多巴胺(L-DOPA)相比,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所测得的氧化酶活性更高、适用pH值范围更广,说明ABTS可能更适合作为测定亚热带森林酸性土壤酚氧化酶活性的底物。储存方式显著影响酚氧化酶活性,3种供试土壤样品酚氧化酶活性均随时间呈降低的趋势,降幅表现为风干> 4 ℃冷藏> -20 ℃冷冻> -80 ℃冷冻,表明在无法保证快速测定土壤酚氧化酶活性的情况下,冷冻保存方式更有利于维持土壤酚氧化酶活性。底物浓度、水土比以及培养时间和温度均影响土壤酚氧化酶活性。当土壤样品与浸提液比例为1∶100时,选择2 mmol·L-1浓度的ABTS为底物,在25~30 ℃下培养4 h,测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是测定亚热带森林酸性土壤酚氧化酶活性的最优条件。  相似文献   
7.
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林区录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唱,利用Avisoft-SASLab Pro鸟声声谱分析软件(德国)测量鸣唱特征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黄腹山雀种群鸣唱句法简单,鸣唱句子均为相同音节的不断重复。所采集的音节曲目中包含了56种音节型,音节类型数与采样个体数(r=0.973,P=0.000<0.05)呈显著正相关,不同个体的领域性鸣唱存在显著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大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相比较,黄腹山雀的鸣唱句子最短(Dv=0.83±0.48),频率较高(Fmax=7.64±1.01,Fmin=3.27±1.13),句子中音节的重复次数最少(Ns.v=2.0±0.2)。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hymidine, 3H-TdR)掺入法及3H-脯氨酸(3H-proline, 3H-Pro)掺入法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对Spague-Dawley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DNA及胶原合成的影响,并用明胶酶谱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MMP-2、 MMP-9活性及MMP-2和MMP-9蛋白表达,用RT-PCR检测MMP-2、 MMP-9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1)0.1、1、10、100ng/mL的IL-1β作用于细胞24h后,各组3H-TdR掺入量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 P<0.01),同时3H-Pro掺入量明显降低(P<0.05, P<0.01);而0.01ng/mL的IL-1β作用于细胞后,对3H-TdR掺入量和3H-Pro掺入量无明显影响.(2)不同剂量(0.01~100ng/mL)的IL-1β均刺激MMP-2和MMP-9活性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IL-1β增加MMP-2和MMP-9蛋白表达(P<0.05, P<0.01).(3)IL-1β(0.01~100ng/mL)刺激MMP-2和MMP-9 mRNA表达升高(P<0.05, P<0.01).以上结果表明,IL-1β通过减少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分裂来降低胶原的合成,同时促进MMP-2和MMP-9的转录及转录后的表达来促进胶原的分解,提示其在心肌重塑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角蒿属6个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葳科角蒿属(Incarvillea)6种植物(其中两头毛Incarvillen arguta包括红花和白花2个类型)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它们的间期核均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为中国型,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核型公式分别为:(1)两头毛(红花类型)Incanillea ar-guta(Red-flower form)2n=22=14m (2SAT) 8sm(lSAT),着丝点端化值(T.C.%)为62.71%,臂指数(N.F.值)为44;(la)两头毛(白花类型I.arguta(White-flower form)2n=22=16sm(lSAT) 6st,T.C.%值为70.62%,N.F值为38;(2)鸡肉参I.mairei 2n=22=6m 8sm(lSAT) 8st,T.C.%值为70.07%,N.F.值为36;(3)红波罗花I.delavayi 2n=22=10m 6sm 6st,T.C.%值为61.33%,N.F.值为38;(4)单叶波罗花I.forrestii2n=22\4m 8sm 10st(lSAT).T.C.%值为73.10%,N.F.值为34;(5)中甸角蒿I.zhongdianensis2n=22=4m 8sm 10st,T.C.%值为72.31%,N.F.值为34;(6)黄波罗花I.lutea2n=22=4m 8sm(2SAT) 10st,T.C.%值为69.47%,N.F.值为34。上述几种植物中,除两头毛(红花类型)的核型不对称性为2A型外,其余几种的核型不对称性都属于3A型,本文观察的6种植物的核形态结构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的调查, 可为两栖动物的保护提供基础性资料。我们于2018年9-10月、2019年3-8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30个研究样方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 共观察到两栖动物5,688只, 隶属2目6科9属10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分析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中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采用Sorenson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群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果显示: (1)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为优势种,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和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为常见种, 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筠连臭蛙(Odorrana junlianensis)和威宁蛙(Rana weiningensis)为稀有种。(2)无石漠化区域与潜在石漠化区域两栖动物物种数、个体数以及生境类型较之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更为丰富, 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无石漠化区域为最大。(3)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之间、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别与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研究表明,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导致的生境差异是两栖动物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加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是喀斯特地区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