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与纳米碳配合施用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华北平原典型土壤潮褐土中转化的调控效果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施入土壤后的2周内,土壤无机氮的供应强度差别较大,2周以后则基本相似.2种氮源对油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在生育前期(播种后34 d)差异显著,但最终达到商品生物量收获时,氮源之间差异不大.DCD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潮褐土中的转化表现出显著的硝化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和有效抑制时间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且以对碳酸氢铵施入土壤后的硝化抑制效果更好.在本研究条件下,DCD用量以占肥料纯氮量的1.0%~1.5%相对较佳,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改善叶色,降低植株硝酸盐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纳米碳与DCD配合施用对土壤铵氧化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且可以显著刺激油菜前期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2.
京东板栗主产区土壤氮磷钾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京东板栗主产区迁西县土壤氮、磷、钾的空间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迁西县土壤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钾的含量普遍较低,但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氮、磷、钾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中等变异,且以磷的变异最大.表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分布符合高斯模型,其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决定;全钾和速效钾的分布分别符合球状模型和高斯模型,前者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空间相关性为中等;后者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空间相关性强烈.氮、钾在全县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高值区均出现在县域南部和西北部,而中部和东北部的含量较低.全磷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速效磷高值区则分布在县区南部.氮、钾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剂调控及其机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既要保证氮肥在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又要保证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减轻氮肥污染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氮素在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入手,通过抑制剂的施用来调控氮素的转化,减缓硝化过程的进行,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从硝化抑制剂的定义、筛选硝化抑制剂的条件、国内外较受关注的硝化抑制剂品种以及硝化抑制机理等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抑制剂尿素施用对芹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硝化抑制剂3,5-二甲基吡唑、硝化抑制剂双氰胺与脲酶抑制剂氢醌组合的尿素(D-U、DMP-U、H-D-U)对芹菜生长及硝酸盐含量等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抑制剂尿素能提高芹菜的地上部干重及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降低芹菜叶、茎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芹菜叶、茎中的维生素C、氨基酸和粗蛋白的含量。H-D-U对减少芹菜体内的硝酸盐累积具有最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探讨了山药与苜蓿和三叶草两种豆科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山药单作相比,间作苜蓿和三叶草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山药根茎膨大初期和膨大盛期土壤pH和电导率.间作有助于提高山药整个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但对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影响不明显.采用隶属函数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间作山药收获期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两种豆科作物均具有显著提高山药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综合肥力的效果.通过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增加山药田的生物多样性是培肥山药田土壤、改善山药田土壤生态环境、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型吡唑类化合物DL-1的硝化抑制效应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为参比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新型吡唑类化合物DL-1的硝化抑制效应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DL-1对土壤中铵的氧化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前3周的硝化抑制率可达70%以上,且硝化抑制能力在第14天至28天最强.与等量DCD相比,施用量为(NH4)2SO4氮量1.0%的DL-1在14、21和28 d使土壤中的NO3--N含量分别下降 26.23%、33.27%和23.31%;与不加抑制剂的对照处理相比,土壤NO3--N含量则分别下降了71.12%、69.10%和55.14%.当DL-1用量为(NH4)2SO4氮量的2。0%时,土壤的硝化作用受到了更强烈的抑制,到培养第90天试验结束,土壤中的NO3--N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对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用量对辣椒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均有明显影响,并最终影响产量,且与无机复合肥相比,腐植酸复合肥表现了明显的优势。NRA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变化速率逐渐下降;SOD活性在施肥量低于0.2g·kg^-1时,随施肥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但当施肥量超过0.2g·kg^-1后,SOD活性开始显著降低;对POD活性的影响与对NR活性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当施肥量超过0.3g·kg^-1时,无机肥处理的POD活性显著提高,而HA复合肥处理的POD活性变化则始终较平缓;对辣椒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与对SOD活性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施肥量与辣椒产量之间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HA复合肥最高产量施肥量(纯养分量)为0.27g·kg^-1,每盆最高产量为165.22g。  相似文献   
8.
以华北平原山药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跟踪监测的方法,对山药田肥力现状和施肥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农田养分输入输出模型解析山药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同时对山药种植体系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1)山药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等级为极低水平,有效磷和有效锌含量为偏低水平,硝态氮、有效铜含量为中等水平,缓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含量均达极高水平,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则为高水平;2)山药全生育期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575~943、341~981、655~1219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钾(K2O)投入占比分别高达83.0%、88.6%、91.3%,重无机轻有机以及养分投入过量和失衡问题突出;3)山药种植体系土壤氮、磷、钾盈余量分别达271.14、466.34、739.97 kg·hm-2,盈余率分别达48.7%、258.1%、324.5%,氮、磷、钾盈余量均超出环境安全阈值,分别属于中度风险、严重风险和严重风险等级。山药生产中化肥的投入对环境造成的风险总体上达到了重度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9.
采用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与纳米碳配合施用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华北平原典型土壤潮褐土中转化的调控效果及其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施入土壤后的2周内,土壤无机氮的供应强度差别较大,2周以后则基本相似.2种氮源对油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在生育前期(播种后34 d)差异显著,但最终达到商品生物量收获时,氮源之间差异不大.DCD对尿素和碳酸氢铵在潮褐土中的转化表现出显著的硝化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和有效抑制时间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且以对碳酸氢铵施入土壤后的硝化抑制效果更好.在本研究条件下,DCD用量以占肥料纯氮量的1.0% ~1.5%相对较佳,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改善叶色,降低植株硝酸盐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纳米碳与DCD配合施用对土壤铵氧化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且可以显著刺激油菜前期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挖掘产量性状好、养分利用效率高、生态适应性广的优良花生品种,在冀中低平原和山前平原两个生态区分别测定了19个花生品种的16个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将16个主要性状指标综合成4个主成分,可代表花生生物量和养分利用性状85%左右的原始信息量.结果表明: 不同花生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生态适应性将19个花生品种分为2类,生态适应性广的品种又分为产量水平和养分利用效率高、中、低3类,其中豫花9719、冀花0212-4、潍花10号、豫花15号、濮花28号和冀花10号为生态适应性广、养分利用效率高、产量水平也较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