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全世界有66种,约有118个种下分类单位(也有新的划分方法将其划分为54种21变种),其中大部分为中国特有。在猕猴桃杂交育种中,不同倍性之间选配不当会出现杂交失败、后代不育等现象,因此倍性鉴定是猕猴桃常规育种亲本选择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到目前为止,不少猕猴桃种或亚种的染色体倍性研究并不十分清楚,因而限制了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研究针对广西植物研究所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的目前倍性尚不明确的白萼、白花柱果、二色花、临桂、卵圆叶、桃花、宛田、长果、融水和五瓣猕猴桃等10个种类的猕猴桃,使用酸解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确定其倍性。这10个种类大多为广西特有,其中蕴藏着独特的优良园艺性状,具有很高的生产和开发价值。该研究结果表明这10个种类猕猴桃的染色体倍性均为二倍体(2n=2x=58)。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猕猴桃种质资源多样性数据库,为这些猕猴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濒危植物金花猕猴桃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殖生物学是目前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金花猕猴桃(Actinidia chrysantha)是猕猴桃属濒危物种之一,目前未见其繁殖生物学相关报道。因此,该文以分布于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金花猕猴桃为研究对象,用游标卡尺测量了花器官及果实形态,通过野外观察记录了其物候、访花昆虫及开花结果习性,用人工授粉和套袋法确定其传粉媒介,开展田间播种试验确定种子繁殖力,对其繁殖生物学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花猕猴桃物候因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较低海拔地区5月中下旬开花,高海拔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花期持续7~10 d,果实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雄株花枝率76.5%,雌株果枝率61.9%,果实长圆柱形、短圆柱形或椭圆形,平均单果重7.34~27.53 g,最大果重35.0 g;金花猕猴桃为虫媒和风媒共同授粉,主要访花昆虫有蜜蜂科、细蜂科、鼻蝇亚科、食蚜蝇科、蜡蝉科、大蚊科长脚蚊属昆虫等;金花猕猴桃种子发芽率低,参试的3个居群的种子发芽率存在差异,分别为花坪17.5%,资源车田15.36%,贺州姑婆山0;4种不同种子处理方式中,低温+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22.67%)最高。综上所述,金花猕猴桃不存在传粉障碍,种子萌发率低可能是致其濒危的重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保护金花猕猴桃种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华猕猴桃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华猕猴桃"桂海4号"为试材,采用500mg·L-1、1000mg·L-1、1500mg·L-1三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萘乙酸、和ABT生根粉处理插条,进行了猕猴桃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吲哚丁酸1500mg·L-1的扦插生根率极显著高于萘乙酸和ABT生根粉的各个处理,显著高于吲哚丁酸1000mg·L-1;吲哚丁酸对根数和根长的促进作用优于萘乙酸和ABT生根粉,ABT生根粉对于根粗的促进作用却较其它两者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吲哚丁酸1500mg·L-1处理的插条生长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4.
现有主流猕猴桃品种的遗传背景相对单一,亲本来源地理分布狭窄,亲缘关系不清晰.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该研究以广西植物研究所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的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叶片为材料,使用SCoT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0条引物在53份猕猴桃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110条条带,各引物扩增的条带在8~15条之间...  相似文献   
5.
单细胞测序技术目前虽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动物、微生物等物种的研究,但由于细胞壁的存在,使得该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举步维艰。如果能先分离出植物单条染色体,然后再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进行扩增和测序,则可以避免细胞壁的干扰,从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科研人员一直尝试针对单条植物染色体进行测序,但目前尚未见有成功的报道,也未见有文章对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该研究以六倍体中国春小麦为材料,针对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进行单染色体扩增过程中出现的假阳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单染色体扩增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外源污染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在对实验器具、耗材、环境污染严格防控的基础上,人体接触可能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推测单染色体之所以扩增失败可能是因为染色体自身超螺旋状态造成引物难以结合和复制。该研究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将来成功进行单染色体测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危害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办法。培育抗性品种是保证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成为近年来猕猴桃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大部分猕猴桃种质资源对溃疡病的抗性不明,限制了猕猴桃优异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虽然人们发展出了一些猕猴桃溃疡病抗性鉴定和评价方法,但是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鉴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该文针对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中的几个方面,如抗性材料的选育(现有品种的抗性、抗性砧木研究和野生抗溃资源等),抗性鉴定和评价技术(大田鉴定、活体或离体鉴定等)及抗性机理研究等进行综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溃疡病抗性评价体系,以对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抗性普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种间杂交和工程育种技术加快抗性育种进程,并以此带动猕猴桃溃疡病抗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利用等,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猕猴桃生产中受溃疡病困扰这一关键难题,促进猕猴桃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果肉红色的‘红阳’猕猴桃、果肉黄色‘桂海4号’猕猴桃和果肉绿色的‘长果’猕猴桃的枝条为试材,用4种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以未照射枝条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嫁接。对嫁接成活率、植株生长量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25~150Gy辐射剂量范围内,随辐射剂量的加大,对嫁接成活率及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较大。3个品种猕猴桃辐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0.6Gy(红阳)、64.4Gy(桂海4号)、71.7Gy(长果猕猴桃)。试验结果可以为猕猴桃辐射育种适宜剂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3种不同的嫁接方式(T1.大枝锯口嫁接;T2.短截后嫁接;T3.重回缩后在新梢上嫁接),将‘石硖’龙眼品种更新为晚熟、果大的‘良庆1号’品种,并探索嫁接成活率高、新品种产量恢复快的嫁接模式。结果表明:接口粗度(直径)0.5~1.5 cm(T2)的‘良庆1号’嫁接在‘石硖’龙眼1~2年生枝上,接穗数量多、成活率高、成活接穗数显著高于T1和T3处理。T1、T2、T3的单株平均成活率依次为27.27%、63.10%、72.73%,单株平均成活接穗数分别为3、45、8个,2012年9月份于嫁接当天测量3个处理的冠径,依次为165.7、358.3、154.3 cm,树高依次为138.7、206.7、163.0 cm,3个月后的冠径依次为181.3、370、168.3 cm,树高依次为169.7、223.3、173.3 cm;2013年春季测定不同处理平均单株花穗数依次为0、40、2个;三个处理的根系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0~60 cm,T2的根数显著高于T1和T3,在距离树干50 cm处土壤深度为0~60 cm范围内的根数依次为37、72、18条,T2的根系水平分布比T1和T3广,主要集中在距离树干0~100 cm的范围内;T2的光化学猝灭系数最高,光合活性强,且显著高于T1。以上结果说明T2的综合效果显著优于T1和T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