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产缬氨酸的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突变株125菌株,在2.6L自控发酵罐上分批培养结果表明,当发酵中后期DO为零时,产酸量较多。也可用kL。值为指标来调节过程的供氧强度,Kla=90.75h-1时,产酸量最高。同时比较了恒速连续补加葡萄糖液,当F=3.75g/b时,产酸较高。由此获得了该菌株L一缅氨酸发酵的低供氧与恒速补糖的控制模式。总糖量为16.85%的发酵,可使产酸量达38.2g/L,转化率为22.67%。本文对有关试验结果,进行了发酵动力学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氮源可直接影响氨基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与氨基酸生成.但是关于氨基酸发酵过程中氮源控制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文作者在L-亮氨酸发酵过程碳源流加研究及动力学特征分析基础上〔1〕,比较了几种非反馈型、反馈型补加硫酸铵的发酵结果.提出了较佳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葡萄糖发酵产聚β-羟基丁酸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常规紫外线诱变处理真养产碱杆菌H16,获得高效利用葡萄糖产聚β-羟基丁酸(PHB)的突变株。摇瓶发酵试验证明,突变株耐糖程度及其积累PHB的能力均优于亲株H16。PHB积累量达10g/L以上。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合成生物降解塑料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陈琦  黄和容  易祖华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5):297-303
微生物合成生物降解塑料研究现状与展望陈琦,黄和容,易祖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20世纪的大半时间里人类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用合成塑料来代替从植物纤维到动物蛋白质等天然的材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直接或间接地和合...  相似文献   
5.
多重抗性突变株L-氨酸发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北京棒状杆菌(Corynebaetarium pakinan.ra)产L-缬氨酸突变株334(Ile-,α-ABR)为亲株,经MNNG一次诱变,获得多重抗性突变株VT-405 (Ile-,α-BR,2-TAR NLR NVR)及其单菌落分离株125,产酸达28mg/ml。VT-405再经紫外线和LiCI复合处理,获Ar菌株。Ar保留其亲株的遗传特性,未再增加新的标记,产酸为30mg/ml1。通过2.6L自控罐发酵试验,证明L-缬氨酸发酵属发酵动力学II型。采用适宜的供氧和pH控制,进行补料分批发酵,平均产酸率高达36.78g/L。  相似文献   
6.
在2.6L自控小罐上用突变株971.1进行了L-精氨酸分批发酵,对涉及细胞群体代谢速率和代谢效率的发酵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有:(1)分析了该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类型,并提出了定量分类的“生长比速率双相比较法”;(2)在实验基础上组建了L-精氨酸发酵的数学模型,(3)通过对不同溶氧系数kLa条件下的菌体生长耗底物分数αx,、产物生成耗底物分数αp的分析比较,讨论了氧的供给对底物转化成L-精氨酸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L-亮氨酸分批发酵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彤  黄和容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2):96-96,91
氨基酸发酵过程中出现高产菌株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已非个别,引起国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国内尚未见此报道。最近我们以  相似文献   
8.
真养产碱杆菌突变株65-7产聚-β-羟基丁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真养产碱杆菌突变株65-7在台式2L发酵罐中利用葡萄糖积累PHB进行了碳源和氮源补料分批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72h发酵液中细胞干重达50g/L,PHB占细胞干重的77%,糖对PHB的转化率为25%。制得的PHB产品纯度与Sigma公司的相当,熔点174℃。  相似文献   
9.
以亚硝基胍(MNNG)诱变处理大肠杆菌ASI.358,获得蛋氨酸缺陷型(Met-)突变株,从中得到一株B2851菌,能在培养基中积累少量苏氨酸。通过连续诱变,得K1-73菌株(Met-),在5%葡萄糖与DL-蛋氨酸舔加量为75mg/l的条件下,能够积累3.5mg/ml L-苏氨酸。同样以MNNG诱变处理钝齿棒状杆菌C. crtenalum ASI.542,获得抗a一氨基一β一羟基戊酸(AHV)突变株1770林,其中6%菌株能够积累少量苏氨酸。选得LR—1458菌产L一苏氨酸(1mg/ml。 对该菌逐步诱变,得一株抗8mg/ml AHV及蛋氨酸缺陷型双重突变株(AHV,Mer) LRA-96,其L一苏氨酸产率与亲株比较有明显提高,达3.5mg/ml。连续再诱变并结合单菌落分离选育,得一突变株m一85(AHV,Met-),能在培养基中积累13mg/ml L-苏氨酸。试验表明,连续诱变处理是选育L一苏氨酸高产菌株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逐步诱变处理与单菌落分离相结合,选育出一株产L-苏氨酸量较多的突变株C. cre-natum m-85 (AHV,Met-)。试验证明,生物素与蛋氨酸为其亲株d20~23生长必需因子,同时蛋氨酸又是积累L-苏氨酸的促进因子,硫胺素是生长和积累苏氨酸的促进因子。当生物素、蛋氨酸、硫胺素相配合,菌株产酸能力得以充分显示出来。通气量是L一苏氨酸发酵外部控制的主要条件。L-苏氨酸积累需气量较大。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该菌可在发酵液中积累L一苏氨酸达13.4g/1。 发酵产物的结晶经旋光测定,红外光谱分析,纸上层析及生物鉴定证明是L-苏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